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205,分347页显示  上一页  211  212  213  214  215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一真无为
一道无为心
一无碍道
一实无相
常无常二身
二无知
二无我
二无我智
二无记
二无常
二种无知
七见二疑二无明
七无上道
七种无上
七种无常
一真无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一真法界之体为无为自然。楞严经八曰:「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长水义疏曰:体即真如。无漏清净一真法界。此法界体。具如是无方妙用。故云本然。」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一道无为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境心,一如本净心。一道者,为一乘一如等,言其理,乃离诸造作及有为无为之别执,名为无为。是盖谓真言行者,超三劫中,于第二劫虽了达万有唯心,心外无别法,而恐沈没于真如无为之中,故知于此住心,不坏因缘,而證法界之理,同时不动法界,随缘自在显现,而作为万有,即体达因缘之生灭,是法界之生灭,法界之不生灭,是因缘之不生灭,而离有为无为之别执也。大日经第一住心品曰:「谓空性者,离根境而为无相无境界,离诸戏论而等于虚空。无边之佛法,依此相续而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由是此住心,亦名为空性无境心。若以此住心寄在显教,则当于天台。摩诃止观第一有曰:「云何为一?一实不虚故,一道清净故,一切无碍之人从一道出生死故。」所以此住心。又名如实一道心。盖天台一乘,盛谈诸法即实相,唯色即唯心,言心色之体无二,依正含于理内,根境备于性中,泯境智于一如,故其分齐恰似真言行者第八之住心,是以配之于天台也。显教虽以此分齐为终极,然真言行者,不许停滞于此处。金刚界仪轨云:「身證十地,而住于如实际,空中诸如来,弹指惊觉告言:善男子!汝所證之处,是一道清净,金刚喻三昧及萨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为足。应满足普贤,方成最正觉。」是乃谓进而发足第十秘密庄严心。可开金刚宝藏也。
【佛学常见辞汇】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参见:十住心)
十住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真言宗之教相判释也。其名目虽本于大日经十心品并大日经疏(亦本于菩提心论,释摩伽衍论),至其本质,实可称为日本弘法大师之独创。故其本据在弘法之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一、异生羝羊心,异生为凡夫,六趣,四生等各异之生,即如所谓群生也。羝羊为牡羊,其性下劣,除求水草念淫欲外,他非所知,以譬凡夫愚痴闇昧不解世理,醉生梦死,非道恶人,无信,无德者。属于此部者。本不可列于教判之内,以皆为可进第二心之阶段,故列于此处也。二、愚童持斋心,愚童者,愚昧之童子也。持斋者,持八关斋也。恶者非始终为恶,为内薰与外缘所诱,亦修五戒十戒等作善,忠孝仁义礼智等德者是也。人乘之教,如儒教等皆摄于其中。三、婴童无畏心,婴童为母所抱则安,愿生于天得神佛拥护则满足。如弘法注:「外道生天,暂得苏息。」(秘藏宝钥)乃修四禅六行之生天教也。以上为世间三个之住心,摄于胎藏界曼荼罗第三大院外金刚部之众,以下为出世间。四、唯蕴无我心,入佛之法门最初之住心也。畏生死,厌苦,愿寂灭后涅槃者,观四谛之理。执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得唯我空者,即声闻乘之佛法也。如小乘二十部,俱舍,成实是也。五、拔业因种心,较前者更进。处于无佛世界,修无言等业,见飞华落叶,观十二因缘之法者,即烦恼所作之因虽拔而其习气未薰在者,如缘觉乘是也。以上二乘小乘教之类摄于胎曼释迦院之眷属。六、他缘大乘心,他缘与无缘同,住于自他怨亲平等之观,悟真如平等,度众生界使归入佛界也。正与法相宗所教相当。弥勒菩萨之内證法门也。七、觉心不生心,从前心之赖耶缘起进一步,入于心境俱空之證,觉悟心性之不生不灭。说三论宗所谓八不中道,起信论所说当之。此文殊菩萨之内證也。以上二心为三乘教,以下三心为一乘教。八、一道无为心,又名如实一道心。如实知自心,空性无性心。法华所说,以心即境无为无相为极意,大日经谓为「如实知自心」配于天台宗。观音菩萨之内證也。九、极无自性心,有浅深之二释。浅释者,华严法界诸法即真如实相,真如无自性,随变不守自性,染净真妄交辙,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义也。深释者,是由毗卢遮那之教觉而无自性。华严之法门当之,以为普贤菩萨之内證。以上九心是为显教之摄也。十、秘密庄严心,秘密者金胎两部六大三密五相五智等之无尽法门也。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其法门之德谓之庄严。即真言宗教之心地也。此十住心有横竖二者,横十住心者于一十住心又有十住心,委如十住论。横十住心为胎藏界之十住心,竖十住心为金刚界之十住心,胎金不二之处谓为不二之十住心。出决义钞直牒十。
【佛学常见辞汇】
是密宗的教相判释。一、异生羝羊心,异生,谓凡夫,凡夫不辨善恶,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恶趣的修因。二、愚童持斋心,即由外因缘发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间之果报。三、婴童无畏心,即求生天上,离恶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为世间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属人天乘。)四、唯蕴无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蕴,此是声闻乘的住心。五、拔业因种心,即观十二因缘,拔惑业因缘之种,出于三界,此是缘觉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小乘教。)六、他缘大乘心,即起度他之无缘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觉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观,无知心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此是三论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三乘教。)八、一道无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圆融,无相无为,一道清净,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极无自性心,缘起无自性,无自性之极致,则事事无碍,此是华严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属一乘教。)十、秘密庄严心,秘密庄严即曼荼罗,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为金刚乘教。
一无碍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与涅槃融和无障之悟道也。往生论注下曰:「一道者,一无碍道也,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是涅槃。」
一实无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妙体,绝待不二而离诸虚妄之相,是曰一实无相。无方圆之相,如水之妙体。此即诸法之实相也。无量义经曰:「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常无常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常身,即真身也。二、无常身,即应身化身也。见涅槃经三十四。
【佛学常见辞汇】
常身和无常身。(参见:二身)
二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分段身,分段生死之身也。二、变易身,变易生死之身也。(参见:性地)。【又】佛之二身也,佛身之开合,经论之说虽有多端,但以二身三身两门为通会。二身之说颇多。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六种:真身,应身之二身。常身,无常身之二身。生身,法身之二身。实色身,化色身之二身。真身,化身之二身。实相身,为物身之二身是也。(参见:二字部二身)附录。【又】二法身有五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佛学次第统编】
「生法二身」
一、生身 随机现生之应化身为生身。
二、法身 理智冥合之真身为法身。
「真应二身」 即生法二身。
「实相为物二身」
一、实相身 是理佛,即法性法身也。
二、为物身 是事佛,即方便法身也。
「真化二身」
一、真身 佛所得之法报二身也。
二、化身 又名应身,佛所现之应身化身也。
「常无常二身」
一、常身 即真身也。
二、无常身 即应身化身也。
「实化二身」 如来之二种色身。
一、实身 即实色身,亦即报身也。
二、化身 即化色身,亦即应身也。
「二法身」
一、理法身 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
二、智法身 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
「又二法身」
一、果极法身 即法性法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方便法身也。
「又二法身」
一、自性法身 即真身也。
二、应化法身 即应身也。
「又二法身」
一、法性法身 證得法性理体之佛之真身也,摄于三身中之法身报身中。
二、方便法身 由法性法身,示现众生化益方便之佛之应化身也。
「又二法身」
一、理法身 如来所證之真理也。
二、事法身 戒定慧等五分之功德也。
「又二法身」 起信论疏云二法身:
一、言说法身 谓法身无相,本离言说,虽离言说,非言莫显,故名言说法身。
二、證得法身 谓法身体遍,物物皆具,但以迷故,不能究显,若不造修,何由證得?故以始觉之心,契于本觉之理,始本不二,即究竟觉,是名證得法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真身〕,真身者,真智与法身合,故名真身。起信论云: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是也。
〔二、应身〕,应身者,应周万物,化洽众生,随其心量,现种种身。譬如一月,现于众水,而无去来之相。金光明经云: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数】
(出唯识论)
〔一、分段身〕,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内六道众生所受之身,支形分段,长短巨细,各各不同,是名分段身。(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变易身〕,变即转变,易即改易。谓二乘等虽出三界,尚受方便等土法性之身,因移果易,是名变易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有部所说,一、染污无知,即一切之烦恼。台家所谓见思二惑也。以无明为体,无明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分不净,故曰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之真理,故曰无知。此无明俱起一切之馀惑,故举无明,即摄一切之烦恼也。二、不染污无知,以劣慧为体,劣慧为无始以来怠于学问研究之结果,不解事物义理之下劣智慧也。是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谓之不染污,不知事物之义理,故谓之无知,台家所谓尘沙之惑也。不染污无知不执著于事物,不能为出生死之障,故声闻缘觉之二乘不断之,佛于济度众生上有知一切事物之必要,故断此劣慧而成一切种智也。俱舍光记一曰:「问染污无知何为体?解云:以无明为体,所以不言馀烦恼者,无明通与诸惑相应。若说无明亦显馀惑。(中略)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有漏无染劣慧为体。」
二无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法无我,固执诸法有实体,有实用,曰法我,今了诸法因缘生之义,达实无自性,曰法无我,是为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者也。小乘唯悟人无我,菩萨则二无我皆悟。楞伽经一曰:「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
〔一、人无我〕,谓由揽五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若了五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揽者,撮持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五阴之身实有,故名实法;名字本来虚假,故名假名。)
〔二、法无我〕,谓由揽父母之遗体,四大假合而成五阴之身。若一一分别推求,皆悉空无所有。凡夫不了,妄执此身为我,馀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无我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知人无我法无我理之智也。楞伽经一曰:「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中略)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
【佛学常见辞汇】
證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无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体性羸弱,不可记善,不可记恶者,曰无记性。此无记有二种:一、有覆无记,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曰有覆,非感苦果之恶性,故曰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二、无覆无记,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宿世业力如所感之五蕴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即一切之果报是也。见唯识论三,百法问答钞三,七帖见闻三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记性之体有二种,一有覆无记,妄惑之体性极为羸劣者,如俱生起之我法二执即第七识是也。是体性极为羸弱,故曰无记,然为自性妄惑,能隐覆圣道,故名有覆无记。二无覆无记,如阿赖耶识之自体及内之五根,外之山河草木等是也。非自性妄惑,而羸弱,非善恶,故曰无覆无记。见百法问答钞三。
【佛学常见辞汇】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二无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念念无常,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也。二、相续无常,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也。如人命之死,灯火之灭是。见智度论四十三。又刹那无常,一期无常。见析玄记。
【佛学常见辞汇】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故名念念无常。
〔二、相续无常〕,谓相续法坏,名为无常。如人欲死,渐渐命尽。如火烧草木,渐渐烧尽,故名相续无常。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刹那无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而言无常者,谓此一念之心,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停,是名刹那无常。
〔二、一期无常〕,谓众生受身,虽寿命长短不等,皆名一期。而言无常者,谓诸众生一期受报之身,亦为生住异灭四相迁流,终归灭尽,是名一期无常。
二种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也。(参见:无知)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见二疑二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一遍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一遍使。(参见:十一遍使)
十一遍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遍行因之惑,七(参见:二疑二无明也。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七无上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七种无上同。(参见:七种无上)
七种无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无上:一、身无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众生也。三、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三障也。七、住无上,住于大寂灭定也。见菩萨地持经三。梵Sapta-anit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脩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脩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脩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脩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脩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美、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脩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二、道无上〕,谓如来以慈悲之道,自利利他,度脱无量无边诸天世人,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道无上也。
〔三、见无上〕,谓如来以正戒、正见、正威仪、正命之法,成就其身。如此之见,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见无上也。
〔四、智无上〕,谓如来具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故能遍知一切诸法,辩说融通,了无凝滞。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智无上也。(法无碍者,谓通达诸法,分别无滞也。义无碍者,谓了知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也。辞无碍者,谓于诸法义理,随顺众生,为其演说也。乐说无碍者,谓随顺众生所乐闻法,而为说也。)
〔五、神力无上〕,谓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所有神力,无有超过其上,是名神力无上也。
〔六、断障无上〕,谓如来能断一切烦恼业障,永尽无馀。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断障无上也。
〔七、住无上〕,谓如来本住大寂灭定,而复有三种住,一者住圣人之位,二者多于天中住,三者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住无上也。
七种无常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