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下一页
无量识
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王宫会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功德无量
二种无量
四谛──别教无量四谛
实无量
不知为无量
时劫无量难
喜无量心
寿命无量不退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
佛类词典(续上)
福聚海无量无量识
观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王宫会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功德无量
二种无量
四谛──别教无量四谛
实无量
不知为无量
时劫无量难
喜无量心
寿命无量不退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
福聚海无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法华经普门品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术语)福德之聚,广大如海。赞叹观音福德无量之语。法华经普门品曰:「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无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性相二宗八识家之所立同。九识者,中台八叶九尊九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大乘华天之所立同。十识者,除前九尊,摄其馀十佛刹微尘数之一切心王而为一识,此名为一切一心识(即释论之一一识心),加之以前之九识而为十识,摄一切之心数。无量识者,开上之一切一心识,即无量识也,以摄一切之心数。见秘藏记末。显教亦存此义。法华经一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文句九解之曰:「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是既明经中智智无边之义,释家亦述理理无边智智无边之义。又华严经三十六说:「此菩萨摩诃萨知心意识,非即如来,知如来智无量,故心亦无量。」五教章下说十心,以显无尽。是亦经释同曰无量无尽也。又净影之大乘义章三曰:「随义别分识乃是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识。」如是诸说亦非智智无边之义耶?显教约知一心无量之法,而成无量心,密教本来有无量心,各自知无量之法也。又华严法华有此等之言者,以插佛密义故也。见吽字义探宗记下。
【佛学次第统编】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
「一识」 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
「八识」 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性相二宗八识家之所立同。
「九识」 九识者,中台八叶九尊九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大乘华天之所立同。
「十识」 十识者,除前九尊,摄其馀十佛刹微尘数之一切心王,而为一识。此名为一切一心识,加之以前之九识,而为十识,摄一切之心数。
「无量识」 无量识者,开上之一切一心识,即无量识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显教亦有心为无量之义,然约知一心无量之法而成无量心,密教本来有无量心,各自知无量之法也。华严法华有此等之言,即插佛密义故也。
(术语)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性相二宗八识家之所立同。九识者,中台八叶九尊九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大乘华天之所立同。十识者,除前九尊,摄其馀十佛刹微尘数之一切心王而为一识,此名为一切一心识(即释论之一一识心),加之以前之九识而为十识,摄一切之心数。无量识者,开上之一切一心识,即无量识也,以摄一切之心数。见秘藏记末。显教亦存此义。法华经一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文句九解之曰:「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是既明经中智智无边之义,释家亦述理理无边智智无边之义。又华严经三十六说:「此菩萨摩诃萨知心意识,非即如来,知如来智无量,故心亦无量。」五教章下说十心,以显无尽。是亦经释同曰无量无尽也。又净影之大乘义章三曰:「随义别分识乃是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识。」如是诸说亦非智智无边之义耶?显教约知一心无量之法,而成无量心,密教本来有无量心,各自知无量之法也。又华严法华有此等之言者,以插佛密义故也。见吽字义探宗记下。
【佛学次第统编】
真言宗虽由释论一往立十识,其实立无量之心识也。其故,真言立心即智,智即佛,则以佛有无量,故心识亦无量也。因而本宗就胎藏界曼荼罗之诸尊,立一识、八识、九识、十识、无量识之五释。
「一识」 一识者,中台大日尊一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小乘成实之所立同。
「八识」 八识者,八叶尊八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性相二宗八识家之所立同。
「九识」 九识者,中台八叶九尊九种之心王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是与大乘华天之所立同。
「十识」 十识者,除前九尊,摄其馀十佛刹微尘数之一切心王,而为一识。此名为一切一心识,加之以前之九识,而为十识,摄一切之心数。
「无量识」 无量识者,开上之一切一心识,即无量识也。以摄一切之心数,显教亦有心为无量之义,然约知一心无量之法而成无量心,密教本来有无量心,各自知无量之法也。华严法华有此等之言,即插佛密义故也。
观无量寿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说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临频婆娑罗王之宫中,分十六观而说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净土之相者。各家疏注如下: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隋智者大师说。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慧远撰。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隋吉藏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善导集记。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法聪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宋知礼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知礼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宋元照述。观经扶新论一卷,宋戒度述。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戒度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一卷,宋知礼排定,明真觉重排。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五卷,明真觉分会,日本实观改修。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明传灯述。观无量寿经直指疏二卷,续法集。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观无量佛经笺注,丁福保注。
(经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名,一卷,宋畺良耶舍译。说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临频婆娑罗王之宫中,分十六观而说观想阿弥陀佛之身相及净土之相者。各家疏注如下: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隋智者大师说。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隋慧远撰。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隋吉藏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唐善导集记。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法聪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宋知礼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知礼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宋元照述。观经扶新论一卷,宋戒度述。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戒度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科一卷,宋知礼排定,明真觉重排。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五卷,明真觉分会,日本实观改修。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明传灯述。观无量寿经直指疏二卷,续法集。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述。观无量佛经笺注,丁福保注。
观无量寿经王宫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经有二会:一,王宫会,释尊正于王宫说十六观者。二,耆阇会,阿难于王宫闻之,后还耆阇崛山(译灵鹫山)复演之者。因此今之经文,止于王宫会,耆阇会者,但于最末记有其事而已。
(术语)一经有二会:一,王宫会,释尊正于王宫说十六观者。二,耆阇会,阿难于王宫闻之,后还耆阇崛山(译灵鹫山)复演之者。因此今之经文,止于王宫会,耆阇会者,但于最末记有其事而已。
观无量寿经得益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得益分,第四王宫流通分,第五耆阇分。得益分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术语)唐善导观经疏科一经为五段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得益分,第四王宫流通分,第五耆阇分。得益分者,十六观之正宗说终后,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各发无上菩提心之利益一段也。
功德无量
【俗语佛源】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二种无量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实无量〕,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二、不知为无量〕,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出大智度论)
〔一、实无量〕,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二、不知为无量〕,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四谛──别教无量四谛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纯是菩萨所修之法,不同藏、通二教,是三乘共修也。别后圆教者,此教所明法门行相,隔历次第,不同圆教一切圆融也。十法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住烦恼者,一切见住地惑、欲爱住地惑、色爱住地惑、有爱住地惑、无明住地惑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生死诸苦,一一不虚,故名苦谛。(十界众生,佛亦在列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即佛是也。)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无量道法,实能自利利他,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六度之行,实能證于涅槃寂灭之理,故名灭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别教者,别前藏、通,别后圆教也。无量四谛者,谓此教独菩萨法;菩萨所化众生既无量,其所用法门亦无有量。故云:苦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法门不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是名别教无量四谛。(别前藏、通者,此教纯是菩萨所修之法,不同藏、通二教,是三乘共修也。别后圆教者,此教所明法门行相,隔历次第,不同圆教一切圆融也。十法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五住烦恼者,一切见住地惑、欲爱住地惑、色爱住地惑、有爱住地惑、无明住地惑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也。)
〔一、苦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生死诸苦,一一不虚,故名苦谛。(十界众生,佛亦在列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即佛是也。)
〔二、集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十界众生惑业。实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集谛。
〔三、道谛〕,谓此教菩萨,谛审无量道法,实能自利利他,故名道谛。
〔四、灭谛〕,谓此教菩萨,谛审六度之行,实能證于涅槃寂灭之理,故名灭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实无量
【三藏法数】
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谓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
不知为无量
【三藏法数】
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两、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时劫无量难
【三藏法数】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华梵双称,故名时劫。谓修菩萨行者,唯求无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所经时劫,不可限量,是名时劫无量难。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华梵双称,故名时劫。谓修菩萨行者,唯求无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所经时劫,不可限量,是名时劫无量难。
喜无量心
【三藏法数】
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寿命无量不退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得生净土者,即得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谓诸众生得生净土者,即得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
【三藏法数】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
【三藏法数】
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吐者,不受之义,即出离也。谓如来于初阿僧祇劫,尸弃佛时,已离女身,永不复受。故云吐女根也。(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髻。)
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吐者,不受之义,即出离也。谓如来于初阿僧祇劫,尸弃佛时,已离女身,永不复受。故云吐女根也。(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