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兴福篇
无边。代州曹氏子。稚龄。志慕出家。初叩无相。无相不许。曰第能悟道。家何繁汝。乃谒无碍原公落发。见汾州空安老人。安令参万法归一。一日举波斯匿王观河语问师。师不能酬。恳求指示。安曰。我不辞向汝说。汝须自悟始得。遂屹立不卧。又入牛山火场。历谒诸老。罔所入。复归侍安。力提一字。至寝食俱忘。一日扫地次。闻人诵弥陀经。至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师忽失声。见安曰。我识得一也。安问在何处。曰今现在说法。安诘之。茫然。安遽掌曰。学语之流。师退泣曰。我固分明。奈对境复迷何。复谒玉峰宝山二公。后参龙树楚峰。因闻樵者曰人苦不歇心。师闻脱然。曰万法本閒。惟人自闹。呈楚峰一偈。峰可之。自是韬光晦迹。人莫窥其涯涘。久之。徒侣奔凑。争为结庵。即今五台之大博庵。是也。师住山。以枯淡自持。食作必与大众同。有古人风。三十年如一日。远近争颂之。万历戊子。密藏幻予二上人。入台卜居。藏方册藏经。师闻曰。僧庵乃十方尝住。今之人悉私之。吾素以为耻。今幸际此胜因。吾尽将此庵及所有。施之藏公。使方册大藏。早行阎浮提一日。是吾法轮一日转也。于是悉召山中耆宿为證。且立约云。徒属以一盂一箸自私者。即摈出。藏公初尚犹豫。未敢承。既见师意恳至。因听焉。既而师示疾。又三月而化。其在病苦中。日夕与藏公。徵决第一义谛。绝不以病苦少蹙额云。或谓。师真有志于破有者。箪食豆羹。人不能无吝色。师举生平所蓄。一朝而授之人。固已行人所难矣。四大欲离。风火相逼。人所叫号惶怖。不暇为理时。而师谆谆惟以第一义相决择。不尤难哉。是能遗身矣。夫惟能遗身。故能遗此庵。如敝屣也。不可为末法之光明幢耶。师非尝情所测识。具眼者。自能别之。
应用无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为救济众生而应现之妙用,无碍自在,无时而不现,无处而不显,即应化之神力自在也。
边无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十二见)
识无边处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空处之一。无色界之第二天也。(参见:四空处)
【佛学常见辞汇】
无色界之第二天名,为四空处之一。
识无边处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空定)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空定)
四空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a%na),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粗想,故曰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于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定。见法界次第上,俱舍颂疏世品一。是乃内法之修法也。若于外道则以六行观而修得之。于此四定复加四定为八定,于此加中间定与未至定(有部义),或加欲界定(成实义)为十定。凡禅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三种((参见:禅)),此十种禅定中为非想非非想定之心想微细,故无无漏定,有味定净定也。未至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有见道之无漏定(有部),欲界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与前相同,有见道之无漏(成实),下三无色有修道无学道之无漏定,味净之二定,通于十定,二宗相同。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九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华严经寿量品中如来自说之一段也。
法力无边
【俗语佛源】
「法力」,原指佛法的威力,可以伏异端,降魔道,除烦恼,度众生。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则施一切。」又如宋·苏轼《答圆通禅师书》:「所幸圣恩宽大,不即诛殛,想亦大善知识法力冥助也。」后因以法力指神通。如宋·朱松《书永和壁》诗:「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俗语中又以「法力无边」指神奇的力量,了无障碍。如《三侠五义》第四回:「方才遇见相公的亲随,说相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李明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俗语佛源】
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著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佛教为了救渡众生出于苦海,指出了一个超越生死的「彼岸」作为修行的归宿。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民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劝人去恶向善的话。例如元曲《来生债》谓:「兀那世间的人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李明权)
边无边论
【三藏法数】
谓外道若忆念坏劫,坏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有边想。若忆念成劫,成诸世间,即于世间起无边想,是名边无边论。(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坏劫、成劫者,中劫之名也。)
无边语
【三藏法数】
谓佛说法,具大智慧,具大辩才,称性宣演,无有穷极,故名无边语。
识无边处地
【三藏法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知无边诸佛智
【三藏法数】
谓如来知无边诸佛,出现世间,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之事,悉能明了,是名知无边诸佛智。
广大无边
【三藏法数】
谓菩萨功德智慧,不可思议,庄严愿行,无量无边,譬如大地周遍十方,无有界限也。
无边明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以智慧光明,普照十方无边世界,众生及无量诸法,皆悉明了,是名无边明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