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指没有形色的生存状况。无色界又可分成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范畴,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无色所属界,说名『无色界』。」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漢語大詞典》:无色界天(無色界天)
佛教语。即所谓极乐世界。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江南某生神游兜率天宫:“夫佛家之説,有肉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若佛家所谓极乐世界者……盖宗动天中有一大地,为极清极虚之境,即是无色界天。”参见“ 无色界 ”。
《國語辭典》:无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指没有形色的生存状况。无色界又可分成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范畴,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无色所属界,说名『无色界』。」
《漢語大詞典》:无色(無色)
(1).没有颜色。《淮南子·原道训》:“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於无,实出於虚。”
(2).谓失去光彩。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同云映其无色,阳光沉而减暉。” 唐 高适 《东征赋》:“天地无色,风尘溃乱。”
(3).犹言面失人色。史记·日者列传:“ 宋忠 、 贾谊 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悵然噤口不能言。”
(4).指无色界。 南朝 陈 徐陵 《齐国宋司徒寺碑》:“无色之外,方为化域;非想之中,犹称火宅。”法苑珠林卷八七:“自餘第四禪,其亦不定。或求无色,或求浄居,或求无想,故识亦不乐住也。”参见“ 无色界 ”。
《國語辭典》:无色界(無色界)  拼音:wú sè jiè
佛教用语。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指没有形色的生存状况。无色界又可分成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个范畴,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无色所属界,说名『无色界』。」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漢語大詞典》:三天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宋书·律历志序:“《天文》虽为该举,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説,纷然莫辨。”详“ 宣夜 ”。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汉武帝内传:“是三天上元之官,统领十万。”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云笈七籤卷八:“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王琦 注:“三天,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 明 何景明 《咏天宁寺塔》诗:“镜现三天象,珠含四日光。”
(4).泛指天空。《西游记》第十六回:“ 行者 道:‘你不曾见夜间那火,光腾万里,亮透三天,且休説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见了。’”
(5).指 清 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世称上斋曰三天,盖由从前列圣每岁驻蹕 澄清园 ,诸王公即读书园庐,其地为殿三层,皆有 世宗 皇帝御书匾额,前曰‘前垂天貺’,谓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谓之中天;后曰‘后天不老’,谓之后天,统谓之三天。”
《漢語大詞典》:宣夜
(1).我国古代三种宇宙学说之一。主张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见晋书·天文志书·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唐 孔颖达 疏:“ 蔡邕 《天文志》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絶无师説…… 虞喜 云: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数,其术兼之,故曰宣夜。” 唐 杨炯 《浑天赋》:“客有为宣夜之学,喟然而言曰:旁望万里之横山,而皆青翠;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皆黝黑。”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测天三家以外诸说:“测天者,宣夜、浑天、昕天三家,人皆知之。”
(2).借称测天之学。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己:“ 杨盈川 , 显庆 五年待制宏文馆,时年方十一, 上元 三年制举,始补校书郎,尤最深於宣夜之学。”
(3).指司天之官夜间宣报时辰星象等。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挈壶宣夜,辩气朔於灵臺;书笏珥彤,纪言事於仙室。”挈壶氏,指司天之官。
《國語辭典》:色界  拼音:sè jiè
佛教宇宙观三界之一。色界是具有形状、容貌,但无感官欲望的存在状态。包括四禅十七天。是修行禅定者才能往生的世界。《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八:「色所属界,说名『色界』。」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國語辭典》:露地  拼音:lù dì
露天的地方。《妙法莲华经》卷二:「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
《漢語大詞典》:四空
(1).四方的天空。《宋书·乐志二》:“延八虚,闢四空。” 郑遥 《明月照高楼赋》:“四空迥而晃朗,九层屹而峥嶸。”
(2).佛教谓无色界的四处,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又称四空天、四空处。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瞿曇 之师,有慙青目,既而四空妙定,熏修已成。” 吴兆宜 注:“大寳积经:‘菩萨至於空处,脩习四禪。’” 章炳麟 《无神论》:“自此而上,復有夜摩、兜率诸天,乃至四禪四空,有多名号。”
《漢語大詞典》:四禅天(四禪天)
佛教有三界诸天之说。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诸天又分为四禅:初禅为大梵天之类;二禅为光音天之类;三禅为遍净天之类;四禅为色究竟天之类。色究竟天为色界的极处。参阅法苑珠林卷五。
《漢語大詞典》:九居
佛家语。即欲界一处,色界四处,无色界四处。佛教谓众生轮回之地,凡三界九处。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七识迭用,九居屡迁。”
《國語辭典》:想入非非  拼音:xiǎng rù fēi fēi
非非,为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省略,为古印度宇宙观中一种禅修者死后所生的世界。想入非非指思考能力已达玄妙超脱的境界。《官场现形记》第四七回:「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后误用以指不切实际的奇想或不正当的邪思妄想。如:「这个广告语意暧昧,容易令人想入非非。」
《国语辞典》:四禅八定(四禅八定)  拼音:sì chán bā dìng
佛教用语。谓八种禅定的境界。包括色界的四禅和无色界的四无色定。《摩诃止观。卷九上》:「若四禅八定《毗昙》、《成实》明之委细。」
《国语辞典》: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拼音:chāo sān jiè wài,bù zài wǔ xíng zhōng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道教认为经过修炼,超过三界,即可居仙圣之乡;五行,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世间五种相生相剋的原理。「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脱俗世,完全不介入凡俗的事情。《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二六回:「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
《漢語大詞典》:二十八天
佛教对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的统称。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若乃沉沉夜壑,浩浩世尘,莫不以兹玄符,承彼慧日,超於三千大千之世,游乎二十八天者哉!”参见“ 三界 ”。
《國語辭典》:三界  拼音:sān jiè
佛教谓生死往来之世界有三:一曰欲界,有淫欲、食欲,有情之所住,自六欲天,下至无间地狱,称为「欲界」。二曰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在欲界之上,离二欲有情之所住,四禅天,或立十六天、十八天。三曰无色界,无色、无物、无身,有四无色,称为「四无色天」或「四空处」。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處)
佛教谓无色界第四天的禅定。诸天之最胜者。即非有想非无想定。《楞严经》卷九:“识性不动,以灭穷研;於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法苑珠林卷九九引《新婆娑论》曰:“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参见“ 非想非非想处天 ”。
《漢語大詞典》: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佛教语。即三界中无色界第四天。此天没有欲望与物质,仅有微妙的思想。《婆娑论》:“无色界中有四天:一名空处天,二名识处天,三名无所有处天,四名非想非非想处天。”亦省称“ 非想天 ”。 唐 刘言史 《登甘露台》:“身心未寂终为累,非想天中独退还。” 明 叶宪祖 《北邙说法》:“便上非想天,一骨碌到底,人我缠绵没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