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2,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四无碍解
四无碍辩
石壁无碍
玄门无碍十因
同类无碍
佛无碍慧
事事无碍法界
事理无碍法界
空有无碍宗
法界无碍智
法无碍智
法无碍解
十神力无碍用
理事无碍观
佛类词典(续上)
四无碍智四无碍解
四无碍辩
石壁无碍
玄门无碍十因
同类无碍
佛无碍慧
事事无碍法界
事理无碍法界
空有无碍宗
法界无碍智
法无碍智
法无碍解
十神力无碍用
理事无碍观
四无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无碍解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三藏法数】
(亦名四无碍辩,出法界次第)
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术语)与四无碍解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三藏法数】
(亦名四无碍辩,出法界次第)
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
〔一、义无碍智〕,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说无碍智〕,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四无碍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是为诸菩萨说法之智辩,故约于意业而谓为解,谓为智,约于口业而谓为辩。一法无碍,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二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三辞无碍,又云词无碍。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四乐说无碍,又云辩说无碍。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智度论二十五曰:「四无碍智者: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涅槃经十七曰:「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知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仁王经下曰:「得无碍解,法义词辩,演说正法。」俱舍论二十七曰:「无碍解总说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法华玄赞二曰:「四辩者,即四无碍解。」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无碍智)
(术语)又云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是为诸菩萨说法之智辩,故约于意业而谓为解,谓为智,约于口业而谓为辩。一法无碍,名句文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二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名为义无碍。三辞无碍,又云词无碍。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名为辞无碍。四乐说无碍,又云辩说无碍。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为乐说无碍。又契于正理起无滞之言说,名为辩无碍。无滞之言说即辩也。智度论二十五曰:「四无碍智者: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涅槃经十七曰:「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知得四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仁王经下曰:「得无碍解,法义词辩,演说正法。」俱舍论二十七曰:「无碍解总说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法华玄赞二曰:「四辩者,即四无碍解。」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无碍智)
四无碍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四无碍解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无碍智)
(术语)与四无碍解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无碍智)
石壁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菩萨之神力,石壁无障,通行自在也。楞伽经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
【三藏法数】
谓于天下周旋往来,山河石壁,无所障碍,是为石壁无碍。
(术语)谓佛菩萨之神力,石壁无障,通行自在也。楞伽经二曰:「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速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
【三藏法数】
谓于天下周旋往来,山河石壁,无所障碍,是为石壁无碍。
玄门无碍十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一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为自唯一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彼此必有可和融之理。二法无定性故,诸法为如来藏心之缘起法,原无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三缘起相由故,缘起之法,不得单独保体,必为相由而仅成体者,故随而有可和融之理。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五如幻梦故,诸法之虚假无实,如幻梦,故有可和融之理。六如影像故,诸法缘起于一心界而不存在,如镜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已上六因,就诸法自尔之德相。已下就业用之无碍而说因由。七因无限故,菩萨于因中修无限之因,故有至果必得无碍业用之理。八佛證穷故,佛者證穷真性,故如性业用亦无碍也。九深定用故,以深妙之禅定力故得业用之无碍。十神通解脱故,不思议之神通力,离物之羁束而为自在,故可得业用之无碍。见华严玄谈六。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事事无碍的十种原因,即唯心所现故、法无定性故、缘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梦故、如影像故、因无限故、佛證穷故、深定用故、神通解脱故。
(术语)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一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为自唯一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彼此必有可和融之理。二法无定性故,诸法为如来藏心之缘起法,原无一定之自性。故有彼此和融之理。三缘起相由故,缘起之法,不得单独保体,必为相由而仅成体者,故随而有可和融之理。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五如幻梦故,诸法之虚假无实,如幻梦,故有可和融之理。六如影像故,诸法缘起于一心界而不存在,如镜中之影像,故有可和融之理。已上六因,就诸法自尔之德相。已下就业用之无碍而说因由。七因无限故,菩萨于因中修无限之因,故有至果必得无碍业用之理。八佛證穷故,佛者證穷真性,故如性业用亦无碍也。九深定用故,以深妙之禅定力故得业用之无碍。十神通解脱故,不思议之神通力,离物之羁束而为自在,故可得业用之无碍。见华严玄谈六。
【佛学常见辞汇】
诸法事事无碍的十种原因,即唯心所现故、法无定性故、缘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梦故、如影像故、因无限故、佛證穷故、深定用故、神通解脱故。
同类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
(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
佛无碍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如来之大空慧。大疏六曰:「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住此三昧者,即是住佛无碍慧。」(参见:大空三昧)
(术语)称如来之大空慧。大疏六曰:「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住此三昧者,即是住佛无碍慧。」(参见:大空三昧)
大空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重三昧之异名。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也。(参见:三三昧)。大日经疏六曰:「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又】称百光偏照真言之
暗字,演密钞四曰:「行者止此十六位时,以十缘生方便證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刚项十六菩萨生,成等正觉也。」【又】云正觉三昧,以
弩字为种子。大日如来之三摩地也。大疏四曰:「弩者大空三昧,如来住此大空三昧,无行无到,亦无去来,而能如其心量随缘应现,故云等随也。」
(术语)三重三昧之异名。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也。(参见:三三昧)。大日经疏六曰:「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又】称百光偏照真言之


事事无碍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四种法界之一。(参见:法界)
【三藏法数】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术语)华严宗四种法界之一。(参见:法界)
【三藏法数】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事理无碍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法界之一。(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界之一。(参见:四法界)
(术语)四法界之一。(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界之一。(参见:四法界)
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四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四种之法界也。(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规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 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齐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术语)华严宗所立四种之法界也。(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规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 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齐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空有无碍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清凉所立十宗之第九。为五教中终教所诠之旨归,当于贤首之真德不空宗。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为即有之空,有为即空之有也。故为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之宗。约于四法界中理事无碍法界而立。
【三藏法数】
谓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故不碍有;谈有是即空之有,故不碍空。二互交彻,圆融无碍,是为空有无碍宗。
(术语)清凉所立十宗之第九。为五教中终教所诠之旨归,当于贤首之真德不空宗。诸法原非偏有偏空。空为即有之空,有为即空之有也。故为互融双绝而不碍两存之宗。约于四法界中理事无碍法界而立。
【三藏法数】
谓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故不碍有;谈有是即空之有,故不碍空。二互交彻,圆融无碍,是为空有无碍宗。
法界无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经所说十种智之一。證法界无碍理之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经所说十种智之一,即證入法界无碍理的智慧。
【三藏法数】
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是名法界无碍智。(性,即理也。分谓分限,即事也。)
(术语)华严经所说十种智之一。證法界无碍理之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经所说十种智之一,即證入法界无碍理的智慧。
【三藏法数】
谓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性分交彻,互不相碍,是名法界无碍智。(性,即理也。分谓分限,即事也。)
法无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无碍解又名法无碍智。(参见:四无碍解)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法无碍解。(参见:四无碍解)
【三藏法数】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术语)法无碍解又名法无碍智。(参见:四无碍解)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法无碍解。(参见:四无碍解)
【三藏法数】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法无碍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无碍解)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无碍解)
(术语)(参见:四无碍解)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无碍解)
十神力无碍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多世界置一尘无碍用。二、一尘现多佛刹无碍用。三、众海水置一毛孔往返十方不娆众生无碍用。四、多世界内自身中示现一切神通无碍用。五、一毛系多金刚山持行十方令众不怖无碍用。六、多劫作一劫力作多劫示现成坏差别无碍用。七、多世界现四大变坏不恼众生无碍用。八、多世界三灾坏时不损众生无碍用。九、一手持多世界掷于界外不惊众生无碍用。十、说一切刹同虚空令众生悟解无碍用。见华严经。
(名数)一、多世界置一尘无碍用。二、一尘现多佛刹无碍用。三、众海水置一毛孔往返十方不娆众生无碍用。四、多世界内自身中示现一切神通无碍用。五、一毛系多金刚山持行十方令众不怖无碍用。六、多劫作一劫力作多劫示现成坏差别无碍用。七、多世界现四大变坏不恼众生无碍用。八、多世界三灾坏时不损众生无碍用。九、一手持多世界掷于界外不惊众生无碍用。十、说一切刹同虚空令众生悟解无碍用。见华严经。
理事无碍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法界三观之一。平等之真体为理,有为之形相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即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观如此事理交彻真俗圆融之义,谓之理事无碍观。(参见:十玄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这样作观,叫做理事无碍观。
【三藏法数】
谓性静明体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观广大之理,咸归一尘;即了一尘之色,通遍法界。是则融万象之虚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彻,无碍圆融,故名理事无碍观。
(术语)华严宗所立法界三观之一。平等之真体为理,有为之形相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即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观如此事理交彻真俗圆融之义,谓之理事无碍观。(参见:十玄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这样作观,叫做理事无碍观。
【三藏法数】
谓性静明体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观广大之理,咸归一尘;即了一尘之色,通遍法界。是则融万象之虚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彻,无碍圆融,故名理事无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