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54
典故
1
词典
5
分类词汇
8
佛典
33
其它
7
分类词汇
无尽
劝分
三无
切身
空观
虚骄
质非文是
三解脱门
《國語辭典》:
无尽(無盡)
拼音:
wú jìn
没有穷尽、止境。如:「伟人已逝,但国人仍对他有无尽的怀念。」
分類:
无尽
佛教语
没有穷尽
有穷
穷尽
边际
止境
无相
界限
《漢語大詞典》:
劝分(勸分)
劝导人们有无相济。
《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
:“修城郭,贬食,省用,务穡,劝分,此其务也。” 杜预 注:“劝分,有无相济。” 杨伯峻 注:“劝分者,劝其有储积者分施之也。”
《
国语·晋语
》
:“懋穡劝分,省用足财。” 韦昭 注:“劝有分无。” 元
揭傒斯
《逸士陈君墓志铭》
:“凶年飢岁,发廩賑贷,不待劝分。” 清
黄宗羲
《赵州李公救菑记》
:“从来救菑之法……曰发仓廪,曰劝分,如此而已。”
分類:
劝导
导人
有无
无相
相济
《漢語大詞典》:
三无(三無)
(1).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礼记·孔子闲居》
:“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此三者,皆谓行之在心,外无形状,故称无也。”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
:“五有三无,匪君不极。”
(2).佛教语。指空、无相、无作。亦泛指佛法。 唐
王勃
《释迦佛赋》
:“恩霑九有,行洽三无。”
分類:
佛教语
无声
无相
无作
佛法
《國語辭典》:
切身
拼音:
qiè shēn
1.近身。唐。
韩愈
〈
上张仆射第二书
〉:「乐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
2.与自身密切相关。宋。朱熹〈答程正思书〉:「朝夕点检,是切身之急务。」也作「切己」。
3.亲身、自身。如:「晚归的人要特别留心切身的安全。」
分類:
切身
翻译
亲身
己身
佛经
密切
经时
相关
外界
无相
汉字
《漢語大詞典》:
空观(空觀)
佛教语。对空谛的观想。以体认无相为宗。亦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
诗:“禪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之一:“空观假观第一观,佛言世諦不可乱。”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五》
:“修三止者,是体真止依止。修三观者,是空观依止。”参见“ 空諦 ”。
分類:
空观
佛教语
观想
无相
相为
《漢語大詞典》:
空谛(空諦)
佛教语。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之一。阐明缘生不实的真理。 清
龚自珍
《最录〈永嘉集〉》
:“
《奢摩它颂》
,天台空諦也。”
分類:
佛教语
天台宗
阐明
不实
真理
《國語辭典》:
虚骄(虛驕)
拼音:
xū jiāo
肤浅而骄傲。如:「他为人虚骄,使人厌恶。」
分類:
无相
相应
才能
力量
盲目
自傲
《漢語大詞典》:
质非文是(質非文是)
谓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语本 汉
扬雄
《法言·吾子》
:“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説,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宋
苏轼
《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犂叟。”
分類:
华美
外表
无相
相应
实质
《国语辞典》:
三解脱门(三解脱门)
拼音:
sān jiě tuō mén
佛教称空、无相、无愿三种修行方法。空是无我,也没属于我的客体;无相是对一切都不想、不念;无愿是对生死轮回不生愿求。修行者对三者可由禅思入定,而證悟解脱。《
大智度论
》卷二○:「摩诃衍义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也作「三昧」、「三空」、「三解脱」、「三治」。
分类:
佛教
无相
修行
行方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