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15 【介绍】: 名或作无极。春秋时楚国人。大夫。楚平王二年,奉命至秦为太子建娶妇,因妇貌美,归而劝平王自娶之。又屡进谗言,使平王杀建,建奔宋。乃使平王杀建太傅伍奢及奢子伍尚。平王卒后,又谗令尹子常迫害郤宛。楚人怨之,终为令尹子常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阿地瞿多。高宗永徽三年抵长安,住慧日寺。译有《陀罗尼集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阿地瞿多。华言无极高。族氏出家。史不载。永徽三年。壬子正月。届长安。所奉西印土梵夹。诏于慈门寺安置。仍同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绩。鄂公尉迟德等十二人。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所须有司供办。屡现灵瑞。道俗忻叹。四年翻译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陀罗尼集经十二卷。沙门玄楷笔受。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无极高。中印度人。梵云阿地瞿多。华云无极高也。出家氏族未凭书之。高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永徽三年壬子岁正月。自西印度赍梵夹来届长安。敕令慈门寺安置。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李世绩鄂公尉迟德等十二人。同请高于慧日寺浮图院。建陀罗尼普集会坛。所须供办。法成之日屡现灵异。京中道俗咸叹希逢。沙门玄楷等固请翻其法本。以四年癸丑至于五年。于慧日寺从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而译。集成一部名陀罗尼集经。一十二卷。玄楷笔受。于时有中印度大菩提寺阿难律木叉师迦叶师等。于经行寺译功德天法。编在集经第十卷内。故不别出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无极,字晞颜,《墨庄漫录》卷六作希颜,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提举两浙路市舶(《宋公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三)。官终尚书郎。尝与苏庠唱和。事见《嘉定镇江志》卷一九。
全宋文·卷三九九八
刘无极,字晞颜,润州丹徒(今属江苏镇江)人。政和五年登进士第。建炎中提举两浙市舶司。绍兴初为宗正丞。十一年万俟卨劾其为孙近之党,罢屯田员外郎。二十一年尝充礼部试点检试卷官。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三、职官七○之二五、选举二○之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九、一四四,《嘉定镇江志》卷一八,《至顺镇江志》卷一八,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宋诗纪事》卷三九。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混丘 无极老人 宝鉴国师 字丘乙。旧名清玢。俗姓金氏。赠佥议评理弘富之子。清风郡人。忠宪王辛亥生。以九山选。首登上七科。弃去徒普觉学。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师。德陵即政。特授两街都僧统。加大师。子册命师为鉴智王师。两王同枢衣请益。因命住莹源寺。至理二年。移锡于松林寺。年七十三。僧夏六十三。赠谥塔曰妙应。有语录两卷。歌颂杂著二卷。新编水陆仪文二卷。重编指颂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推明佛祖之道。以开学曰普觉国尊。其徒盖数百千人。而能钻坚挹深。妙契啐啄者。惟宝鉴国师为然。 幼与群儿戏。聚瓦石为塔庙。休则面壁。若有思念。形貌端严。性又慈祥。故亲戚目为小弥陀。十岁投无为寺禅师天镜祝发。以九山选。首登上七科。弃去。从普觉学。自诡非睹阃奥不止。始普觉梦一僧来。自谓五祖演。诘朝师往谒。心独怪之。及是叹其敏而勤。语众曰。吾梦有徵矣。洎嗣席开堂。其师众规绳。讲若画一。而雍容闲雅过之。 德陵谢位。处永安宫。屡遣中使。舆而致之。从容谈道。或至日暮。于是谂国王。以祖宗旧例。册命师为悟佛心宗解行圆满鉴智王师。两王抠衣。前古未有。数年乞退。许之。命住莹源寺。寺本禅院。元贞中为智者宗所有。以师故始复其旧焉。 盥浴说法别众。其略曰。荆棘林中下脚。干戈丛里藏身。今日路头果在何处。白云断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既乃还方丈。据床而逝。师况厚寡言。学无不窥。为诗文富赡。行丛林门中。吴蒙山异禅师。尝作无极说。附海舶以寄之。师默领其意。自号无极老人。 臣闻。佛氏喜言福智修己。而物应者也。缺一于二。不足以自立。宁能信于人乎。师凡七增秩。六锡号。九历名蓝。再住内院。为一国释林之首。受两王函丈之礼。人无异论。咸谓之宜。非所谓福智二严者。畴克如是哉。其撰词刻石。传示后世。臣可以无愧矣(并李齐贤撰碑文)。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无极导禅师者。吴兴赵氏子。宋宗室也。母计氏。素慕佛乘。咸淳四年十月。将诞。梦白光盈室者三夕。师之生。未尝啼哭。元兵下江南。居民逃散。母𢹂之匿苫中。游兵俘母去。父求之遇害。某氏怜其孤儿育于家。稍长。常语人曰。谁无父母。吾父死将奈何。母被俘而北。吾愿毕此生以求见。不然何以生于天地间耶。啼泣。誓于观音大士。日暮必二千拜。期以见母。凡艺事。苟可款曲近人者。虽至污贱甘为之。遂隐于刀镊。以行走十寒暑。至河间之乐寿县。有老翁示其处。盖贵宦家。见母而不能辩。师乃称己乳名。与内外族姻。抱持恸哭。哀动路人。母曰。吾不幸至此。朝夕祷天乞归。此虽富贵。从汝归死足矣。然居此久。容徐图之。踰年言于官。而后奉母以南。因请曰。母子相离二十有三年。幸而见母。皆佛菩萨力。乃制竹舆。坐母其上。负戴以行。十步则辍而拜。至普陀洛伽山而返。犹以未足以报亲。报亲莫如入道。遂从铁山琼禅师落发。咨叩玄要。深坐崖庵。昼则以菅。夜则霜露凝寒。豺虎交前弗顾也。及庵信公。说法道场山。侍母进谒。益夺烈坚忍胁不傅席。过杭之净慈。值无有元公。与语器之。偶泛湖闻渔歌。脱然有省。走證元公。公隔窗语师曰。此间无尔栖迹处。师拂衣去。寻筑慈照庵于弁山之阳。母以念佛三昧终于庵。既葬。一夕空中有白衣人语曰。缘在宜兴。乃得玉峰于万山之中建寂炤禅院。又于邑东北。作中隐院。接云水往来者。宜兴之人。翕然宗之。以至顺三年正月六日。无疾趺坐而化。世寿六十五。僧腊三十。阇维。舍利无算。分塔于寂炤中隐二处。左丞危素。为之铭曰。建炎渡江乘六龙。维城布护多其宗。吴兴近辅友徐隆。熊罴奄至迅如风。孤儿父母迍苫中。父死母俘儿莫从。天地远。河山重。呱呱夜哭天蒙蒙。归依大士极严恭。隐身刀镊冀母逢。十年瀛州睹音容。迎归苕霅欢声同。一朝剪发辞樊笼。禅林叩击师琼公。歘聆渔歌万念空。前后际断无初终。西游荆溪隐玉峰。寂而能炤真圆通。岩岩两塔树柏松。史氏著铭示无穷。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无极,号法天,姓杨氏,大理人也。年十六,礼荡山海印出家,印受法于杭州断崖,崖受法于高峰。无极自弱冠便怀远志,偏历诸方,参叩明眼,大彻宗旨,而六相圆融,三观妙悟。每登讲席,议论风生,有声于时。时大理宰官钦其道誉,延为山主,无极至,以宗印心,以教化人,常讲《华严》、《法华》诸经,一方所仰。明洪武十六年,大军奏凯,六诏绥怀,无极率缁侣间关入觐,戾止金陵,献山茶、龙马、《征南赋》、《进觐诗》,诗曰: “锡杖飞来自点苍,心含葵赤向春阳。楪榆置县初由汉,南诏封王却是唐。世祖北来还宥段,天兵南下便除梁。累朝未有今方有,万国来朝仰圣皇。六龙御宇道隆昌,海不扬波奠大荒。辟土神功同五帝,开天圣德媲三皇。河山气壮鸿图阔,日月光绵凤历长。泽及空门无以报,敢将芹曝献君王。” 太祖御殿纳之,俄而龙驹嘶呜,山茶花放,侍从欢呼,天颜有喜,馆之上刹,法衣典馔,叠邀赐赏。且御书乘春诗二章赐之,诗曰:“春游草木尽青青,觅法年年会未宁。石径云穿霞入树,江波烟罩气横汀。芒鞋馥郁山花嫩,顶相馨香汗水清。试问去来人指路,上方云谷几程程。”又,“春行风暖渐寒轻,华萼馨香雨露清。一钵养生黎藿饭,五天合性玉王经。黄梅岭畔人犹集,白鹤林中刹愈增。幸际此时僧敬日,杖挑云衲下巍层。” 敕授僧纲司都纲,敕曰:“天下大道,惟善无上。其善无上者,释迦是也。因大慈忍志,立大悲愿心,行无所不至,化无所不被。论性原情,谈心妙理。洁六尘以无垢,净六根以无翳。去诸魔而清法界,制外道而乐人天。斯行斯脩,而历劫无量,乃降兜率,至于梵宫,既舍金轮,而犹苦行于雪岭。时道成午夜,明星相符。朕观如来以己之大觉,而欲尽觉诸法界众生,其为慈也大,其为悲也深,可谓无上者与?世人宿有善根者,皆慕佛力,寰中之脩甚广。今大理僧无极博脩佛道,善阐宗风,俗人感化,宜授以大理府僧纲司都纲,钦哉特敕。” 及无极辞归,复御制十八章诗以纪其跋涉之况,并敕大学士李翀 、僧录如玘各赠和章。又《御制诗序》曰:“朕朝天下八荒之来庭者,皆荒徼诸蛮,观其威仪、进退、服色、制度、饮食、词语一切尽异,非重译不能通其情,所以异于中国者为此也。洪武十七年,云南大理府等州县名刹高僧相率来朝,朕甚嘉焉。今诸僧居京师日久,敕礼部宜以僧礼送归。其僧生本云南,学超土俗,经通佛旨,语善华言,诚可谓有志之人矣。”特谕以诗,仍敕翰林诸学士,僧录司诸首僧,各和以诗赠行。更敕建大云殿,并创三十六院以处其徒,时洪武癸亥也。踰年,遣方伯张綩临山慰劳,因达存注之意。十九年,无极始进表称谢。自是息影山阿,研味经义,精阐十年,著《法华注解》七卷。二十九年丙子八月,遣徒文熹诣京呈进。三十二年己卯,以法授文熹,使继其席,盖老之将至,勌于津梁矣。永乐四年丙戌六月二十七日,知时已至,别众而逝。世寿七十四,腊五十八。后五日荼毗,烟云五彩,光见人形,葬于寺西北荡山之原。徒众数百,嗣法者四十馀人。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明信,字无极,姓宋氏,沙河人也。垂髫毵毵,即舍尘凡,礼顺德天宁深为师,稍长以生死为忧,年十三即请本师以行脚事,往牛山入大火聚,精勤刻苦,日夜煆炼者二十馀年。尘劳虽觉暂谢,然未有所悟入,因觐归顺德,至西山上栈坪,迥绝人迹,潜居六载。一食朝昏,诸念顿息。顷之即参诸方,北走京师登坛受具。复隐银山之中峰,避影三载,日以橡栗为食,专注禅观。时忽心境皆空,根尘顿脱,豁然开悟,自觉当体无依。时翠峰据临济正宗,令开法于都门,因求印證,机缘契合,寻即谢去,隐于京西金山吉祥院,以长养为怀,坚持孤硬,澹然若无所寓。衲衣鷇食,二十馀年,内府太监张暹南闻而谒之,捐金重新梵宇,诸方学者日益景从。居无何,念家山寥落,有归与之叹,杖策西游,祖塔以谢度脱。未几,寻归吉祥,灭影人世,而水云四来,道风益振。一日无恙,召众说偈,危坐而逝,明万历二年二月七日也。寿六十有三,腊三十有奇。弟子奉荼毗礼,收灵骨葬于西岭之隐寂石洞,憨山为之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