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分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首如飞蓬
忠厚老实
一语成谶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柴立其中央
全无心肝
青黄沟木
无心
无心定
无心三昧
无心道人
二种无心约教
处无心定
分类词汇(续上)
有意无意首如飞蓬
忠厚老实
一语成谶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柴立其中央
全无心肝
青黄沟木
佛类词典
五位无心无心
无心定
无心三昧
无心道人
二种无心约教
处无心定
五位无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禅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为生于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三,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无心,是逼于打伤病苦等而一时气绝失心之位也。此无心为于一期相续之身上论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无心,且末那,阿赖耶,之二识,恒时相续而无断绝无心之时,故不言之。但于六识论之。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无心,谓无分别识心也。非全无心,但分别识心不行,故言五位无心也。
〔一、睡眠〕,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闷绝〕,谓诸众生,惊倒闷绝,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是名闷绝无心。
〔三、无想定〕,无想定者,即色界无想天所修之定也。谓修无想定时,身心俱灭,念虑灰凝,诸想不起,是名无想定无心。
〔四、无想报〕,谓因中厌生灭心,习无想定,故感报生无想天,经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无想报无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灭尽定〕,谓入此定时,一切受领思想之心,一时灭尽,都无见闻觉知,出入之息亦尽,是名灭尽定无心。
(名数)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禅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为生于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三,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无心,是逼于打伤病苦等而一时气绝失心之位也。此无心为于一期相续之身上论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无心,且末那,阿赖耶,之二识,恒时相续而无断绝无心之时,故不言之。但于六识论之。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无心,谓无分别识心也。非全无心,但分别识心不行,故言五位无心也。
〔一、睡眠〕,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闷绝〕,谓诸众生,惊倒闷绝,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是名闷绝无心。
〔三、无想定〕,无想定者,即色界无想天所修之定也。谓修无想定时,身心俱灭,念虑灰凝,诸想不起,是名无想定无心。
〔四、无想报〕,谓因中厌生灭心,习无想定,故感报生无想天,经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无想报无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灭尽定〕,谓入此定时,一切受领思想之心,一时灭尽,都无见闻觉知,出入之息亦尽,是名灭尽定无心。
无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处。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先德云:一念妄心仅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则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即乐。」同八十三曰:「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传心法要下曰:「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术语)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处。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先德云:一念妄心仅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则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即乐。」同八十三曰:「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传心法要下曰:「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无心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尽定四名之一。大乘义章九曰:「无心定者,偏对心王以彰其名,心识尽谢,故曰无心。离于有心分别散动,名无心定。」
(术语)灭尽定四名之一。大乘义章九曰:「无心定者,偏对心王以彰其名,心识尽谢,故曰无心。离于有心分别散动,名无心定。」
无心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谓灭尽定及无想定无心之禅定。智度论四十七曰:「无心三昧者,即是灭尽定,或无想定。何以故?佛自说因缘入是三昧中,诸心心数法不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心、心数法,悉皆不行,是名无心三昧,(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法也。不行者,谓此诸法皆不起也。)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谓灭尽定及无想定无心之禅定。智度论四十七曰:「无心三昧者,即是灭尽定,或无想定。何以故?佛自说因缘入是三昧中,诸心心数法不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心、心数法,悉皆不行,是名无心三昧,(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法也。不行者,谓此诸法皆不起也。)
无心道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无念无想之真人也。四十二章经曰:「供养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圣财集下曰:「三世佛者始觉之佛,如三千佛。以凡圣别执偏住于有相之心而供养,故限于佛而不通于凡,限于应身而不通于法身,未达不二之理也。凡夫亦本来之佛,与佛同体,不知此理者愚也。无心道人者,无凡心与佛心,是为无心之形。无凡心,故一切凡夫在此中。无佛心,故一切诸佛在此中。一时成供养一切之凡圣,岂非胜于偏供耶?黄檗云:于佛作清净光明解脱想。于众生作垢浊闇昧生死想。不可成佛。肇公云:佛非人非天。故能天能人也。此为真佛。非天非人者,为实体遮情之法门也。能天能人者,为权用表德之法门也。遮表俱时,体用不二,是为法门之大体。无心道人无凡圣之心,无心故为凡圣之物体,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
(杂语)无念无想之真人也。四十二章经曰:「供养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圣财集下曰:「三世佛者始觉之佛,如三千佛。以凡圣别执偏住于有相之心而供养,故限于佛而不通于凡,限于应身而不通于法身,未达不二之理也。凡夫亦本来之佛,与佛同体,不知此理者愚也。无心道人者,无凡心与佛心,是为无心之形。无凡心,故一切凡夫在此中。无佛心,故一切诸佛在此中。一时成供养一切之凡圣,岂非胜于偏供耶?黄檗云:于佛作清净光明解脱想。于众生作垢浊闇昧生死想。不可成佛。肇公云:佛非人非天。故能天能人也。此为真佛。非天非人者,为实体遮情之法门也。能天能人者,为权用表德之法门也。遮表俱时,体用不二,是为法门之大体。无心道人无凡圣之心,无心故为凡圣之物体,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
二种无心约教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约即要约,亦依约之义。谓如来之教,本离心缘言说之相。众生依教而修,舍离妄著之心,安住真实之理,则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是也。
〔一、澄湛令无〕,谓诸众生,若能摄念安禅,澄神静虑,能令定体湛然,不为妄尘所挠,是名澄湛令无。
〔二、当体是无〕,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出宗镜录)
约即要约,亦依约之义。谓如来之教,本离心缘言说之相。众生依教而修,舍离妄著之心,安住真实之理,则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是也。
〔一、澄湛令无〕,谓诸众生,若能摄念安禅,澄神静虑,能令定体湛然,不为妄尘所挠,是名澄湛令无。
〔二、当体是无〕,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处无心定
【三藏法数】
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受想心灭,出入息断,而此识不灭,是名处无心定。(无心定者,即无想天定也。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身證此定,即阿罗汉所證之定也。)
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受想心灭,出入息断,而此识不灭,是名处无心定。(无心定者,即无想天定也。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身證此定,即阿罗汉所證之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