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旁 → 傍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593,分40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旁门外道
旁门小道
旁门邪道
旁见侧出
使性傍气
审象旁求
束手旁观
椫傍
椫旁
上嵌旁轧
马系道傍
俍傍
冷眼旁观
拢傍
佛类词典
伽傍簸帝
《漢語大詞典》:旁门外道(旁門外道)
见“ 旁门左道 ”。
《國語辭典》:旁门左道(旁門左道)  拼音:páng mén zuǒ dào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后比喻不遵循正规的途径、法门。也作「旁门外道」、「傍门外道」、「左道旁门」。
《漢語大詞典》:旁门小道(旁門小道)
犹旁门左道。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苏溪 作歌之意,正谓旁门小道,似是而非者。” 明 宋濂 《宏道法师碑》:“﹝ 宏道法师 ﹞日与其徒研覆妙旨,凡旁门小道,力排斥。”
分類:旁门左道
《漢語大詞典》:旁门邪道(旁門邪道)
见“ 旁门左道 ”。
《國語辭典》:旁门左道(旁門左道)  拼音:páng mén zuǒ dào
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后比喻不遵循正规的途径、法门。也作「旁门外道」、「傍门外道」、「左道旁门」。
《漢語大詞典》:旁见侧出(旁見側出)
(1).谓从侧面或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宋 苏轼 《书吴道子画后》:“ 吴道子 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九·武氏死中宗立皆在洛:“凡史文緐简合宜者少,赖善读书者从旁见侧出而得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其妙处总在旁见侧出,吸取题神,不是此诗,恰是此诗。”
(2).指头绪纷繁,枝节横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之得传於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
《漢語大詞典》:使性傍气(使性傍氣)
见“ 使性谤气 ”。
《漢語大詞典》:使性谤气(使性謗氣)
亦作“ 使性傍气 ”。亦作“ 使性摜气 ”。 发脾气;撒气。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五更鼓出来拜堂,听见説有婆婆,就惹了一肚气,出来使性摜气,磕了几个头,也没有茶,也没有鞋。”《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连这等一个刚毅不屈的 仲由 老官尚且努唇胀嘴,使性傍气,嘴舌先生。”
分類:发脾气
《分类字锦》:审象旁求(审象旁求)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國語辭典》:束手旁观(束手旁觀)  拼音:shù shǒu páng guān
比喻置身事外,不予过问。《歧路灯》第六二回:「可恨!可恼!咱们不得束手旁观,睁著眼叫他陷于不义。」也作「袖手旁观」。
《國語辭典》:椫傍(樿傍)  拼音:zhǎn páng
每边均用整块木板做成的棺材。《庄子。人间世》:「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唐。成玄英。疏:「椫傍,棺材也。亦言棺之全一边而不两合者,谓之椫旁。」
分類:棺材
《漢語大詞典》:椫旁
见“ 樿傍 ”。
《國語辭典》:椫傍(樿傍)  拼音:zhǎn páng
每边均用整块木板做成的棺材。《庄子。人间世》:「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唐。成玄英。疏:「椫傍,棺材也。亦言棺之全一边而不两合者,谓之椫旁。」
分類:棺材
《分类字锦》:上嵌旁轧(上嵌旁轧)
刘禹锡《庙庭偃松诗序》:侍中后阁前有小松,不特立而偃。丞相晋公为赋诗,美其犹龙蛇然,植于高檐乔木间,上嵌旁轧,盘蹙倾亚,似不得天和者。公以遂物性为意,乃加怜焉。命畚土以壮其趾,使无欹,索绹以牵其干,使不仆。盥漱之余以润之,顾盻之辉以照之。发于仁心,感召和气,无复天阏,坐能敷舒向之跧蹙,化为奇古,故虽袤丈而有偃号焉。
分类:
《分类字锦》:马系道傍(马系道傍)
《益部耆旧传》:罗衡为万年令,诛锄恶党,县界肃然,路不拾遗,民夜不闭门,牛马皆系于道傍,曰以属罗公。
分类:县令
《漢語大詞典》:俍傍
走路不稳,跌跌撞撞。古文苑·王延寿〈梦赋〉:“於是三三四四,相随俍傍而歷僻。” 章樵 注:“俍傍,行不正貌。”
《國語辭典》:冷眼旁观(冷眼旁觀)  拼音:lěng yǎn páng guān
1.用冷静的态度在旁观察。如:「他冷眼旁观,对事情的是非黑白,早就了然于心。」宋。朱熹 答黄直卿:「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2.冷漠不关心,置身事外。如:「那位骑士被车子撞倒在地,我们怎能冷眼旁观,置之不理呢?」
《漢語大詞典》:拢傍(攏傍)
接近。《西游记》第六回:“ 二郎 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
分類:接近
伽傍簸帝
【佛学大辞典】
(人名)Gava%m%pati,又作伽梵波提,憍梵波提。译曰牛主。罗汉名。不思议境界经上曰:「伽傍簸帝,隋云牛主,旧名憍梵波提者。」阿育王经六曰:「伽梵波提,翻牛主。」(参见:憍梵波提)
憍梵波提
【佛学大辞典】
(人名)Gava%m%pati,又作憍梵钵提,迦梵波提,笈房钵底。比丘名。译曰牛呞,牛王,牛相等。解律第一。法华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馀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摘一茎禾数颗坠地,五百生中作牛偿他。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