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修禅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三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饥)、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诃五欲:诃色(色如热铁丸)、诃声(声如涂毒鼓)、诃香(香如憋龙之气)、诃味(味如沸密汤)、诃触(触如卧师子)。三、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此五法盖覆心神,使不能发定慧,故名为盖。四、调五事: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五事各须中庸。五、行法: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精进(持戒弃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念(贱世法贵禅定智慧之念)、巧慧(筹量世乐与禅定智慧乐之得失轻重)、一心(念慧分明见世间之苦患与定慧之尊贵)。止观四曰:「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四教仪曰:「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中略)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应须具足也。
一、具五缘 具五缘者:
一、持戒清净 二、衣食具足 三、闲居静处 四、息诸缘务
五、近善知识
二、诃五欲 诃五欲者:
一、诃色如热金丸 二、诃声如涂毒鼓 三、诃香如憋龙气
四、诃味如沸密汤 五、诃触如卧师子
三、弃五盖 弃五盖者:
一、弃贪欲观不净 二、弃瞋恚观慈悲 三、弃睡眠以精进
四、弃掉悔以数息 五、弃疑以信心
四、调五事 谓五事者:
一、调心,不沉不浮 二、调身,不缓不急 三、调息,不涩不滑
四、调眠,不节不恣 五、调食,不饥不饱
五、行五法 行五法者:
一、欲,欣习无厌 二、精进,晓夜匪懈 三、念,念念相续
四、巧慧,善得其意 五、一心,一心无异
止观云:「夫道不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假缘进道,所以须具五缘。缘力既具,当割诸嗜欲,嗜欲外屏,当内净其心。其心若寂,当调试五事。五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四教仪云:「此二十五法,为前方便,故应须具足。」
(名数)台家修禅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道,先为方便行,有二十五种,其次正修十乘观法。二十五种之方便行,分为五科:一、具五缘:持戒清净(离三业之非)、衣食具足(蔽形凌饥)、閒居静处(山林兰若)、息诸缘务(学问犹废何况俗事)、近善知识(资我身长我道)。二、诃五欲:诃色(色如热铁丸)、诃声(声如涂毒鼓)、诃香(香如憋龙之气)、诃味(味如沸密汤)、诃触(触如卧师子)。三、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此五法盖覆心神,使不能发定慧,故名为盖。四、调五事:调心不沈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五事各须中庸。五、行法: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精进(持戒弃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念(贱世法贵禅定智慧之念)、巧慧(筹量世乐与禅定智慧乐之得失轻重)、一心(念慧分明见世间之苦患与定慧之尊贵)。止观四曰:「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四教仪曰:「依上四教修行时,各有方便正修,谓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中略)此二十五法为四教前方便,故应须具足,若无此方便者,世间禅定尚不可得,岂况出世妙理乎?」
【佛学次第统编】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于一切教乘者,故行者于此前方便,应须具足也。
一、具五缘 具五缘者:
一、持戒清净 二、衣食具足 三、闲居静处 四、息诸缘务
五、近善知识
二、诃五欲 诃五欲者:
一、诃色如热金丸 二、诃声如涂毒鼓 三、诃香如憋龙气
四、诃味如沸密汤 五、诃触如卧师子
三、弃五盖 弃五盖者:
一、弃贪欲观不净 二、弃瞋恚观慈悲 三、弃睡眠以精进
四、弃掉悔以数息 五、弃疑以信心
四、调五事 谓五事者:
一、调心,不沉不浮 二、调身,不缓不急 三、调息,不涩不滑
四、调眠,不节不恣 五、调食,不饥不饱
五、行五法 行五法者:
一、欲,欣习无厌 二、精进,晓夜匪懈 三、念,念念相续
四、巧慧,善得其意 五、一心,一心无异
止观云:「夫道不孤运,弘之在人。人弘胜法,假缘进道,所以须具五缘。缘力既具,当割诸嗜欲,嗜欲外屏,当内净其心。其心若寂,当调试五事。五事调已,行于五法,必至所在。」四教仪云:「此二十五法,为前方便,故应须具足。」
七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七方便人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七方便之人也。(参见:七方便)
(杂名)七方便之人也。(参见:七方便)
七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名数)小乘之七贤位也,是为入见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故曰方便。(参见:七贤)。【又】天台涉于诸教立二种之七方便:第一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藏教之菩萨乘,通教之菩萨乘。别教之菩萨乘。此七方便依药草喻品三草二木之意而立者。法华玄义六曰:「章安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第二为藏教之声缘二人,通教之声缘菩三人与别教之菩萨,圆教之菩萨也。是在断见思二惑上立之。见七帖见闻。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佛学次第统编】
声闻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七方便,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
一、五停心 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
一、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
二、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
三、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
四、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
五、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
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
二、别相念 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
二、观受是苦
三、观心无常
四、观法无我
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 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虽火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
五、顶位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 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所至此,渐明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亦名七贤,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谓一切众生,欲出三界,断除烦恼惑业,而證真空涅槃之理,必先以此七种法门,而为方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五停心〕,停,止也,住也。心,即虑知心也。谓众生多贪者,以不净观治之。多瞋者,以慈悲观治之。多散者,以数息观治之。愚痴者,以因缘观治之。多障者,以念佛观治之。修此五法,能止住五种妄心,故名五停心。(因缘观者,谓观十二因缘也。)
〔二、别相念〕,别,谓各别。相,谓行相,念,即观也。谓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种行相,各别不同,故名别相念。
〔三、总相念〕,总相者,以身受心法,四种一念俱观。如观身不净,则知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则知身受心亦无我,故名总相念。
〔四、煖位〕,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也。)
〔五、顶位〕,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六、忍位〕,忍者,忍可也。谓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进善根,于四谛境,堪忍乐欲,故名忍位。
〔七、世第一位〕,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八方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东方因陀罗,帝释天也。南方燄摩罗,燄摩天也。西方嚩噜拿,水天也。北方毗沙门,毗沙门天也。东北伊舍尼,伊舍那天也。东南护摩,火天也。西南涅哩底,罗刹天也。西北嚩庾,风天也。约于八方之天神而立方名。大日经疏五曰:「行者应知护法八位,凡所造作漫荼罗,随此而转。东方因陀罗,次第随转至,南方阎摩罗,西方嚩噜拿,北方毗沙门,东南为护摩,西南涅哩底,西北为嚩臾。」
(名数)东方因陀罗,帝释天也。南方燄摩罗,燄摩天也。西方嚩噜拿,水天也。北方毗沙门,毗沙门天也。东北伊舍尼,伊舍那天也。东南护摩,火天也。西南涅哩底,罗刹天也。西北嚩庾,风天也。约于八方之天神而立方名。大日经疏五曰:「行者应知护法八位,凡所造作漫荼罗,随此而转。东方因陀罗,次第随转至,南方阎摩罗,西方嚩噜拿,北方毗沙门,东南为护摩,西南涅哩底,西北为嚩臾。」
八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仪轨说,持诵者当具八方便。颂曰:「净浴著净衣,涂香严身体,归命念真言,至诚恭敬礼,焚香忏诸罪,随喜及难请,回向发弘誓,深起大慈悲,如此八方便,勤行勿遗忘,然后净三业,依法作持念。」
(名数)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仪轨说,持诵者当具八方便。颂曰:「净浴著净衣,涂香严身体,归命念真言,至诚恭敬礼,焚香忏诸罪,随喜及难请,回向发弘誓,深起大慈悲,如此八方便,勤行勿遗忘,然后净三业,依法作持念。」
八方上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也。
(术语)谓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也。
九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之方便也。原出于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三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回向方便是也。作礼方便者,先归命于十方之三宝,恭敬礼拜之意。其颂有八句曰:「归命十方正等觉,三世一切具三身,归命一切大乘法,归命不退菩提众,归命诸明真实言,归命一切诸密印,以身口意清净业,殷勤无量恭敬礼。」出罪方便者,欲修万善,不灭罪业,则善业难生,故忏悔众罪。其颂有十句曰:「我由无明所积集,身口意业造众罪,贪欲恚痴覆心故,于佛正法贤圣僧,父母二师善知识,以及无量诸生所,无始生死流转中,具造极重无尽罪,亲对十方现在佛,悉皆忏悔不复作。」归命方便者,归依三宝之意。其颂有四句曰:「南无十方三世佛,三种常身正法藏,胜愿菩提大心众,我今皆悉正归依。」施身方便者,以三业为己有,恐烦恼因恶业得便,故献身于如来,如教而行。其颂有四句曰:「我净此身离诸垢,及与三世身口意,过于大海刹尘数,奉献一切诸如来。」发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献佛,则必应有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所作,故应发菩提心。其颂有六句曰:「净菩提心胜愿宝,我今起发济群生,生苦等集所缠绕,及与无知所害身,故摄归依令解脱,常当利益诸含识。」随喜方便者,菩萨乃至众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随意之意。其颂有六句曰:「十方无量世界中,诸正遍知大海众,种种善巧方便力,及诸佛子为众生,诸有所修福业等,我今一切尽随喜。」劝请方便者,众生之修善,即因佛之说法,故劝诸佛而请法雨。其颂有四句曰:「我今劝请诸如来,菩提大心救世者,唯愿普于十方界,恒以大云降法雨。」奉请法身方便者,佛之说法,在于利益。利益种类虽多,而以转在缠之苦身使證悟净妙法身为最。故奉请法身。其颂有四句曰:「愿令凡夫所住处,速舍众苦所集身,当得至于无垢处,安住清净法界身。」回向方便者,愿以上八善根,并十方三世之诸善万行,悉回向于法界,自他皆證得菩提也。其颂有四句曰:「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印契真言,今从略。又要略念诵经九种方便:一虔诚礼拜,二忏悔法,三归依法,四分身供养,五发胜菩提心,六随喜功德,七劝请德云,八请佛住世,九回向菩萨。其意亦同。
(名数)九种之方便也。原出于大日经第七增益守护清净行品,即胎藏次第修法中所诵九种之颂及其印契真言也。由此九种印明之方便力而成真实,或所修之法前后方便,故称为九方便一作礼方便,二出罪方便,三归依方便,四施身方便,五发菩提心方便,六随喜方便,七劝请方便,八奉请法身方便,九回向方便是也。作礼方便者,先归命于十方之三宝,恭敬礼拜之意。其颂有八句曰:「归命十方正等觉,三世一切具三身,归命一切大乘法,归命不退菩提众,归命诸明真实言,归命一切诸密印,以身口意清净业,殷勤无量恭敬礼。」出罪方便者,欲修万善,不灭罪业,则善业难生,故忏悔众罪。其颂有十句曰:「我由无明所积集,身口意业造众罪,贪欲恚痴覆心故,于佛正法贤圣僧,父母二师善知识,以及无量诸生所,无始生死流转中,具造极重无尽罪,亲对十方现在佛,悉皆忏悔不复作。」归命方便者,归依三宝之意。其颂有四句曰:「南无十方三世佛,三种常身正法藏,胜愿菩提大心众,我今皆悉正归依。」施身方便者,以三业为己有,恐烦恼因恶业得便,故献身于如来,如教而行。其颂有四句曰:「我净此身离诸垢,及与三世身口意,过于大海刹尘数,奉献一切诸如来。」发菩提心方便者,既以身献佛,则必应有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所作,故应发菩提心。其颂有六句曰:「净菩提心胜愿宝,我今起发济群生,生苦等集所缠绕,及与无知所害身,故摄归依令解脱,常当利益诸含识。」随喜方便者,菩萨乃至众生微少之善根,皆可随意之意。其颂有六句曰:「十方无量世界中,诸正遍知大海众,种种善巧方便力,及诸佛子为众生,诸有所修福业等,我今一切尽随喜。」劝请方便者,众生之修善,即因佛之说法,故劝诸佛而请法雨。其颂有四句曰:「我今劝请诸如来,菩提大心救世者,唯愿普于十方界,恒以大云降法雨。」奉请法身方便者,佛之说法,在于利益。利益种类虽多,而以转在缠之苦身使證悟净妙法身为最。故奉请法身。其颂有四句曰:「愿令凡夫所住处,速舍众苦所集身,当得至于无垢处,安住清净法界身。」回向方便者,愿以上八善根,并十方三世之诸善万行,悉回向于法界,自他皆證得菩提也。其颂有四句曰:「所修一切众善业,利益一切众生故,我今尽皆正回向,除生死苦至菩提。」印契真言,今从略。又要略念诵经九种方便:一虔诚礼拜,二忏悔法,三归依法,四分身供养,五发胜菩提心,六随喜功德,七劝请德云,八请佛住世,九回向菩萨。其意亦同。
九方便十波罗蜜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九方便一一配以檀波罗蜜菩萨。戒波罗蜜菩萨,忍辱波罗蜜菩萨,精进波罗蜜菩萨,禅波罗蜜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方便波罗蜜菩萨,愿波罗蜜菩萨,力波罗蜜菩萨。第十之智波罗蜜菩萨,通于随喜已下四方便,此十波罗蜜菩萨在胎藏界之虚空藏院。
(名数)于前九方便一一配以檀波罗蜜菩萨。戒波罗蜜菩萨,忍辱波罗蜜菩萨,精进波罗蜜菩萨,禅波罗蜜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方便波罗蜜菩萨,愿波罗蜜菩萨,力波罗蜜菩萨。第十之智波罗蜜菩萨,通于随喜已下四方便,此十波罗蜜菩萨在胎藏界之虚空藏院。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二佛)
(名数)(参见:十二佛)
十二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方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佛学常见辞汇】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杂语)佛经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佛学常见辞汇】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界,向形表推之,如云十方。十方者,十方位也。即东、西、南、北、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
十方刹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拘甲乙请诸方名宿使住持之,名十方刹。梵语谓寺院为招提。即此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术语)不拘甲乙请诸方名宿使住持之,名十方刹。梵语谓寺院为招提。即此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十方刹土,亦即十方国土的意思。
十方十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佛)
(名数)(参见:十佛)
十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种种不一。(一)称赞净土经十佛:一东方不动如来,二南方日月光如来,三西方无量寿如来,四北方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五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如来,六上方梵音如来,七东南方最胜广大云雷音王如来,八西南方最胜日光名称功德如来,九西北方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十东北方无数百千俱胝广慧如来。此十方经中或举一佛或举五佛六佛之名,今取其上首之一佛。(二)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十佛:一东方无忧界善德如来,二南方欢喜界栴檀德如来,三西方善世界无量明如来,四北方无动界相德如来,五东南方月明界无忧如来,六西南方众相界宝施如来,七西北方众音界华德如来,八东北方安稳界三乘行如来,九上方众月界广众德如来,十下方广世界海德如来。(三)十吉祥经十佛:一东方庄严世界大光曜如来,二东方谛胜诸胜世界慧灯明如来,三东方金刚世界大雄如来,四东方净尊位世界无垢尘如来,五东方金光明世界上像幢十盖王如来,六东方大威神世界威神自在王如来,七东方香熏世界极受上愿王如来,八东方宝严世界内宝如来,九东方海灯明世界大海如来,十力灯明世界十力现如来。(四)华严经十佛,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帝释向世尊颂偈说过去十佛,各来此处演妙法,是理实过去一切诸佛体,圆融法尔无二,今于此殿说十住法,故复欲显无尽,说十佛也:一迦叶如来,二拘那含牟尼佛,三拘留孙佛,四随业佛,又曰毗舍符。五尸弃佛,六毗波尸佛,七弗沙佛,八提舍佛,九波头摩佛,十锭光佛。出探玄记五。
(名数)种种不一。(一)称赞净土经十佛:一东方不动如来,二南方日月光如来,三西方无量寿如来,四北方无量光严通达觉慧如来,五下方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胜德光明如来,六上方梵音如来,七东南方最胜广大云雷音王如来,八西南方最胜日光名称功德如来,九西北方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十东北方无数百千俱胝广慧如来。此十方经中或举一佛或举五佛六佛之名,今取其上首之一佛。(二)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十佛:一东方无忧界善德如来,二南方欢喜界栴檀德如来,三西方善世界无量明如来,四北方无动界相德如来,五东南方月明界无忧如来,六西南方众相界宝施如来,七西北方众音界华德如来,八东北方安稳界三乘行如来,九上方众月界广众德如来,十下方广世界海德如来。(三)十吉祥经十佛:一东方庄严世界大光曜如来,二东方谛胜诸胜世界慧灯明如来,三东方金刚世界大雄如来,四东方净尊位世界无垢尘如来,五东方金光明世界上像幢十盖王如来,六东方大威神世界威神自在王如来,七东方香熏世界极受上愿王如来,八东方宝严世界内宝如来,九东方海灯明世界大海如来,十力灯明世界十力现如来。(四)华严经十佛,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帝释向世尊颂偈说过去十佛,各来此处演妙法,是理实过去一切诸佛体,圆融法尔无二,今于此殿说十住法,故复欲显无尽,说十佛也:一迦叶如来,二拘那含牟尼佛,三拘留孙佛,四随业佛,又曰毗舍符。五尸弃佛,六毗波尸佛,七弗沙佛,八提舍佛,九波头摩佛,十锭光佛。出探玄记五。
十方世界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无量无边,故曰十方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就娑婆世界,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
一、东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鲜少。
二、西方 离垢。 七、东北方 摄取。
三、南方 丰溢。 八、西北方 欢喜。
四、北方 丰乐。 九、上方 振音。
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籥。
【俗语佛源】
「十方」是佛教关于空间的说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这个概念本于《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或用「十方」指世界、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世间一切僧,称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诗:「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世间一切佛,称为「十方佛」,如八指头陀《发愿偈》之一:「稽首释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认为,世界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谓之「十方世界」。如明·杨慎《佛书四六》:「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权)
(杂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无量无边,故曰十方世界。
【佛学次第统编】
就娑婆世界,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
一、东方 密洲。 六、西南方 鲜少。
二、西方 离垢。 七、东北方 摄取。
三、南方 丰溢。 八、西北方 欢喜。
四、北方 丰乐。 九、上方 振音。
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籥。
【俗语佛源】
「十方」是佛教关于空间的说法,包括四面八方和上下。这个概念本于《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或用「十方」指世界、天下。如唐太宗《圣教序》:「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世间一切僧,称为「十方僧」,如唐·杜甫《太平寺泉眼》诗:「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世间一切佛,称为「十方佛」,如八指头陀《发愿偈》之一:「稽首释迦尊,皈命十方佛。」佛教认为,世界如恒河沙数,无穷无尽,谓之「十方世界」。如明·杨慎《佛书四六》:「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露全身。」 (李明权)
十方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诸佛净土,无量无边,故云十方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诸佛净土,故云十方净土。
(术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诸佛净土,无量无边,故云十方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诸佛净土,故云十方净土。
十方住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十方刹同。
(术语)与十方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