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十方常住僧物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十方现前僧物
十方业普现色身
十种方便
十种方便戒
十种方便学处
三方便
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大方便
大方等
大方广
大方广佛
大方等大集经
佛类词典(续上)
十方佛土十方常住僧物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十方现前僧物
十方业普现色身
十种方便
十种方便戒
十种方便学处
三方便
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大方便
大方等
大方广
大方广佛
大方等大集经
十方佛土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大千世界。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杂语)犹言大千世界。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十方常住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参见:僧物)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参见:僧物)
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术语)众僧之共有物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所共有之物。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般舟三昧经之异名。
(经名)三卷。般舟三昧经之异名。
十方现前僧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
(术语)四种僧物之一。
十方业普现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随十方众生之意业而普示现其身也。如妙音菩萨观音菩萨是。
【佛学常见辞汇】
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术语)随十方众生之意业而普示现其身也。如妙音菩萨观音菩萨是。
【佛学常见辞汇】
随著十方众生的意业而普遍示现其身,如观世音菩萨是。
十种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布施方便。无悭吝,喜舍身命财,不求恩报。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头陀,不轻他,无染著。三、忍辱方便。远离颠倒瞋恚,虽有横逆侵加,亦忍受不动。四、精进方便。捍劳忍苦,勇猛无怠。五、禅定方便。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心。六、智慧方便。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之心无厌足。七、大慈方便。起平等大慧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八、大悲方便。虽知诸法无自性,然以平等之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历尘劫而无厌足。九、觉悟方便。以无碍知慧,开示一切众生,使了悟本有,无所疑惑。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使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皆修菩萨行者之善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轮方便。
【三藏法数】
(出晋译华严经)
〔一、布施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心无悭吝,于身命财,悉皆喜舍,但欲利益众生,不求人之恩报,是为布施方便也。
〔二、持戒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禁戒,行头陀行,威仪具足;不轻他人,于诸尘境,心无染著,是为持戒方便也。(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三、忍辱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颠倒瞋恚,而无彼我之想;于诸众生,设有横逆侵加于己,悉能忍受,心无所动,是为忍辱方便也。
〔四、精进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即当捍劳忍苦,勇猛无怠;其所得法,念念思惟,不令忘失,是为精进方便也。(梵行,即净行也。)
〔五、禅定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而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习,求證佛果,是为禅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六、智慧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心无厌足,开发慧解,成就菩提,是为智慧方便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大慈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运平等大慈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慈方便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大悲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虽了知诸法元无自性,而能以平等大悲之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悲方便也。
〔九、觉悟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令其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是为转不退法轮方便也。
(名数)一、布施方便。无悭吝,喜舍身命财,不求恩报。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头陀,不轻他,无染著。三、忍辱方便。远离颠倒瞋恚,虽有横逆侵加,亦忍受不动。四、精进方便。捍劳忍苦,勇猛无怠。五、禅定方便。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心。六、智慧方便。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之心无厌足。七、大慈方便。起平等大慧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八、大悲方便。虽知诸法无自性,然以平等之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历尘劫而无厌足。九、觉悟方便。以无碍知慧,开示一切众生,使了悟本有,无所疑惑。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使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皆修菩萨行者之善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轮方便。
【三藏法数】
(出晋译华严经)
〔一、布施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心无悭吝,于身命财,悉皆喜舍,但欲利益众生,不求人之恩报,是为布施方便也。
〔二、持戒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禁戒,行头陀行,威仪具足;不轻他人,于诸尘境,心无染著,是为持戒方便也。(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三、忍辱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颠倒瞋恚,而无彼我之想;于诸众生,设有横逆侵加于己,悉能忍受,心无所动,是为忍辱方便也。
〔四、精进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即当捍劳忍苦,勇猛无怠;其所得法,念念思惟,不令忘失,是为精进方便也。(梵行,即净行也。)
〔五、禅定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而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习,求證佛果,是为禅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六、智慧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心无厌足,开发慧解,成就菩提,是为智慧方便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大慈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运平等大慈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慈方便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大悲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虽了知诸法元无自性,而能以平等大悲之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悲方便也。
〔九、觉悟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令其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是为转不退法轮方便也。
十种方便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世无障碍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经受方便品说之,所谓大乘之十善戒也。(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名数)又曰三世无障碍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经受方便品说之,所谓大乘之十善戒也。(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十种方便学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方便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种方便戒。
(名数)十种方便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种方便戒。
三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身口意之三密也。大日经疏一曰:「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此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门。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三藏法数】
(出净名经疏)
疏云: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权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心内所證不思议二谛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及等觉菩萨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故也。二谛者,一真谛,泯一切法也;二俗谛,立一切法也。)
〔二、化他方便〕,谓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所明,诸菩萨等不断烦恼,照界内界外种种法门等,是名化他方便。(藏通别圆四教者:藏即三藏教也,通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别谓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圆谓圆妙圆满,故名圆教。界内界外者,谓三界之内外也。)
〔三、自他方便〕,谓前自行、化他二种方便相对合论,是名自他方便。
(名数)密教所说身口意之三密也。大日经疏一曰:「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此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门。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三藏法数】
(出净名经疏)
疏云: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权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心内所證不思议二谛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及等觉菩萨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故也。二谛者,一真谛,泯一切法也;二俗谛,立一切法也。)
〔二、化他方便〕,谓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所明,诸菩萨等不断烦恼,照界内界外种种法门等,是名化他方便。(藏通别圆四教者:藏即三藏教也,通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别谓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圆谓圆妙圆满,故名圆教。界内界外者,谓三界之内外也。)
〔三、自他方便〕,谓前自行、化他二种方便相对合论,是名自他方便。
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乘家依深密经以三乘为真实,以法华所说之一乘,但为诱引不定性一类之方便。一乘家依法华经以深密经所说之三乘,为调熟机根之方便。说详五教章上,法华玄赞四,守护国界章下。
(术语)三乘家依深密经以三乘为真实,以法华所说之一乘,但为诱引不定性一类之方便。一乘家依法华经以深密经所说之三乘,为调熟机根之方便。说详五教章上,法华玄赞四,守护国界章下。
大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菩萨广大之方便也,善巧之教化谓之方便。」
(术语)佛菩萨广大之方便也,善巧之教化谓之方便。」
大方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谓之大方广。大乘经之通名。言所说之义理方正平等也。于方等部中为最上,是大方等也。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方广,即所说的道理不但广大方正而且平等。
(术语)又,谓之大方广。大乘经之通名。言所说之义理方正平等也。于方等部中为最上,是大方等也。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于十二分教中十一并通大小,此唯在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方广,即所说的道理不但广大方正而且平等。
大方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广者广大,诸大乘经之通名也。方广者,十二分教之一,虽为大小乘之通名,而独用于大乘经者为最多。探玄记一曰:「对法论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又瑜伽说声闻藏中无方广故。」今大乘于方广部中为最上,故云大方广。梵Maha%vaipulya。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
【三藏法数】
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术语)又云大方等。方者方正,广者广大,诸大乘经之通名也。方广者,十二分教之一,虽为大小乘之通名,而独用于大乘经者为最多。探玄记一曰:「对法论说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又瑜伽说声闻藏中无方广故。」今大乘于方广部中为最上,故云大方广。梵Maha%vaipulya。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方等,方是方正的意思,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诸大乘经的通名。
【三藏法数】
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大方广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华严经之本尊也。證得大方广理之佛,谓之大方广佛。探玄记一曰:「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用周,佛乃果圆觉满。」又「方广之佛简下乘佛。」
(佛名)华严经之本尊也。證得大方广理之佛,谓之大方广佛。探玄记一曰:「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用周,佛乃果圆觉满。」又「方广之佛简下乘佛。」
大方等大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集经之具名。(参见:大集经)
(经名)大集经之具名。(参见:大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