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8,分2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方向
震旦方向
方向灯
反方向
工农兵方向
方向舵
方向盘
大方向
分类词汇
方面
趋向
迷路
向方
倾向
走向
途辙
《國語辭典》:方向  拼音:fāng xiàng
1.东南西北上下等区别。《红楼梦》第三九回:「按著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著茗烟去先踏看明白,回来再做主意。」
2.面对的方位。如:「朝目标方向前进。」
《國語辭典》:方向  拼音:fāng xiang
情势。如:「看方向做事。」
《国语辞典》:震旦方向  拼音:zhèn dàn fāng xiàng
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元一八六六年地理学家庞培礼以中国境内山脉多此走向,而称之为「震旦方向」。
《国语辞典》:方向灯(方向灯)  拼音:fāng xiàng dēng
汽机车前后用以表示车行转弯方向的黄色小灯。如:「行近转弯路口,一定要先打方向灯以警示后方车辆。」
《国语辞典》:反方向  拼音:fǎn fāng xiàng
相反的方向。如:「他们在农场服务中心前分成两个队伍,反方向前进,一一认识园区的植物。」
《漢語大詞典》:工农兵方向(工農兵方向)
1942年, 毛泽东 在 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际斗争的需要,从文艺工作的实际状况出发而提出的文艺工作方向。它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立场转移到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方面来,在思想感情上和工农兵打成一片,创造为工农兵服务、表现工农兵,并为工农兵所需要和便于接受的作品。
《國語辭典》:方向舵  拼音:fāng xiàng duò
一种可转动的片状装置,为航向控制器。多设置于飞机或船舶尾部,与水平面成垂直状,以轴固定,左右摆动,可使机、船改变航向。
《國語辭典》:方向盘(方向盤)  拼音:fāng xiàng pán
1.船舶、车辆等的操纵行驶方向的轮状装置。
2.控制的枢纽。如:「你要掌稳人生的方向盘,才不会迷失了。」
《國語辭典》:大方向  拼音:dà fāng xiàng
事情发展的基本趋势或机关等预定的重点目标。如:「董事长开会时揭示了公司今后发展的大方向。」
《國語辭典》:方面  拼音:fāng miàn
1.事物的某一部分。如:「在音乐上,他对声乐方面特别擅长。」
2.方向。《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3.独当一面的职务。后称封疆大吏为「方面」。《东观汉记。卷九。冯异传》:「今专命方面,施行恩德。」
《國語辭典》:趋向(趨向)  拼音:qū xiàng
1.倾向。如:「近来东欧政情有向民主迈进的趋向。」
2.趋炎附势。《旧五代史。卷六十三。唐书。张全义传》:「趋向者皆由径以希恩宠,全义不改素履,尽诚而已。」
《國語辭典》:迷路  拼音:mí lù
1.迷失道路。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他乡何处是,迷路问谁来?」
2.离开正途。如:「不良少年就像是迷路的羔羊一样。」
3.生理学上称内耳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腔或管。
《漢語大詞典》:向方(嚮方)
(1).归向正道。方,义方。文子·符言:“开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 徐灵府 注:“正道而可以诱民。”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 憺 至州……又兴学校,祭 汉 蜀郡 太守 文翁 ,由是人多向方者。” 明 归有光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2).谓遵循正确方向。 明 高攀龙 《答何府尊书》:“却如无舵之舟,莫知把握;无鍼之盘,莫知向方。”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藉书园书目叙:“专门之业失传,古职之失守,而学者无所向方故也。”
(1).崇尚正直,遵循正道。 唐 白居易 《田颖可亳州刺史制》:“故临戎则士乐为用,抚下而众知嚮方。” 宋 范仲淹 《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士务稽古,人知嚮方。” 明 唐顺之 《葛母传》:“自是书院成而 扬 之士彬彬多嚮方者。”
(2).指方向,前进的目标。 元 揭傒斯 《送张都事序》:“天下郡县不患无贤守令,患上之人不能正其好恶以示其嚮方。”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上:“掇遗逸,抉隐幽,榷嚮方,树惩劝。”
《國語辭典》:倾向(傾向)  拼音:qīng xiàng
1.倚重、信赖。《明史。卷一八四。张元祯传》:「至则进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帝甚倾向。」
2.偏向、趋向。如:「这孩子有爱好音乐的倾向。」、「事情开始有好转的倾向。」
《國語辭典》:走向  拼音:zǒu xiàng
1.岩层面或构造面与水平面相交所指示的延伸方向。
2.趋势、动向。如:「今年的股市走向如何?」、「现在局势的变数太多,无法推断未来的走向。」
《漢語大詞典》:途辙(途轍)
(1).路上之车迹。五灯会元·智海平禅师法嗣·净因继成禅师:“那知微笑已成途辙,纵使默然,未免风波。”
(2).喻行事所遵循的途径或方向。 康有为 《〈礼运注〉序》:“始循 宋 人之途辙,炯炯乎自以为得之矣,既悟 孔子 不如是之拘且隘也。” 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抑知人群演进之途辙,其最大之成功,固皆在最大牺牲、最大痛苦之后。” 郭沫若 《羽书集·青年化,永远青年化》:“那种途辙和我们民族精神的动向根本相反,我们的民族自有历史以来便是反抗那种行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