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新娘  拼音:xīn niáng
1.称刚结婚或正要举行结婚典礼的女子。《儒林外史》第二回:「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奶』、『太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吃到半席时,忽然间鼓乐喧天的新娘娶回来了。」也称为「新娘子」、「新嫁娘」、「新媳妇儿」。
2.旧称侍妾。《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小妇人送到西厅,爹叫新娘同吃,新娘关著门,不肯起身。」也称为「新姐」。
《國語辭典》:新娘子  拼音:xīn niáng zi
称刚结婚或正要举行结婚典礼的女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央请了邻居家两位奶奶把新娘子搀了过来,在房里拜了花烛。」也称为「新娘」。
《國語辭典》:新娘  拼音:xīn niáng
1.称刚结婚或正要举行结婚典礼的女子。《儒林外史》第二回:「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呼『奶奶』、『太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吃到半席时,忽然间鼓乐喧天的新娘娶回来了。」也称为「新娘子」、「新嫁娘」、「新媳妇儿」。
2.旧称侍妾。《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小妇人送到西厅,爹叫新娘同吃,新娘关著门,不肯起身。」也称为「新姐」。
《国语辞典》:新娘进了房,媒人扔过墙(新娘进了房,媒人扔过墙)  拼音:xīn niáng jìn le fáng,méi rén rēng guò qiáng
(谚语)比喻没有利用价值的,便弃置一旁。如:「新娘进了房,媒人扔过墙。你成为大明星了,就忘了我这个一手栽培你的经纪人了?」
《国语辞典》:新娘车(新娘车)  拼音:xīn niáng chē
结婚时,专责载送新娘的车子。
《国语辞典》:新娘花  拼音:xīn niáng huā
1.百合科或天门冬科「文竹」的别名。参见「文竹」条。
2.旋花科牵牛花属「茑萝」之别名。一年生缠绕草本。叶一面羽状深裂,具十至十八对细线形裂片。聚伞花序腋生,花冠深红色,高碟形星形五裂。蒴果卵圆形,种子四枚。原产南美,栽培观赏。
《國語辭典》:新人  拼音:xīn rén
1.新婚的男女。《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其时卢生同了两个傧相,堂上赞拜礼毕,新人入房。」《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叫三对夫妻披挂起来,唤三起乐人、三顶花花轿儿,抬了三位新人。」
2.新钟爱的人。唐。杜甫佳人〉诗:「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唐。白居易新乐府。母别子〉:「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
3.新进人员。如:「这次公司招考进来的新人,素质不错?」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尽教他后浪催前浪,楚臣放心,休想我新人换旧人。」
《國語辭典》:新嫁娘  拼音:xīn jià niáng
称刚结婚或正要举行结婚典礼的女子。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草花插鬓偎篱望,知是谁家新嫁娘。」也称为「新娘」。
《漢語大詞典》:赤人
(1).古代传说中的水神。竹书纪年卷下:“ 尚 ( 吕尚 )出游,见赤人自 洛 出,授尚书,命曰:‘ 吕 佐 昌 者子。’”太平御览卷八七二引《尚书中候》注:“赤人,水神。”
(2).指新娘。旧俗新婚之夜,新娘须穿红衣红裤,戴红头巾,故称。 明王玉峰《焚香记·议亲》:“不论寒门白屋,只愿才子佳人,作凤侣鸳儔。恐冰人不挽赤人头,那书生无分尾红丝后。”
《漢語大詞典》:纱笼(紗籠)
(1).纱制灯笼。 唐 白居易 《宿东亭晓兴》诗:“温温土炉火,耿耿纱笼烛。” 宋 高观国 《御街行·赋轿》词:“归来时晚,纱笼引道,扶下人微醉。” 元 张子坚 《得胜令》曲:“锦衣搭白马,纱笼照道行。” 清 纳兰性德 《生查子》词:“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2).谓以纱蒙覆贵人、名士壁上题咏的手迹,表示崇敬。典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起自寒苦:“ 王播 少孤贫,尝客 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 ,随僧斋飡。诸僧厌怠, 播 至,已饭矣。后二纪, 播 自重位出镇是邦,向之题已碧纱幕其上。 播 继以二絶句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用作诗文出众的赞词。 宋 刘过 《沁园春·题黄尚书夫人书壁后》词:“记 东坡 赋就,纱笼素壁, 西山 句好,帘捲晴珠。” 清 李渔 《怜香伴·议迁》:“他日重来,駟马难容。四壁佳篇,早着纱笼。” 宁调元 《柬蜕庵三什》诗之三:“偶栽红豆便盈枝,仗汝纱笼壁上词。”
(3).犹纱罩。旧时婚礼中新娘罩面的纱巾。 清 李渔 《风筝误·婚闹》:“你们都迴避,好待我揭去纱笼看阿娇。”《天雨花》第三六回:“弟们虽在来观看,纱笼罩面怎分明?”
(4).马来语saron的音译。 东南亚 一带用以围裹身体的长布,为服饰之一。 许杰 《两个青年》:“那 马来 人是披着纯白的纱笼,纱笼的一端,从左边的背部围过右边的颈际,再披了下来。”
(5).法语salon的音译。客厅。今多译作“沙龙”。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 巴黎 文人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因指文人雅士的清谈场所。 鲁迅 《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附J·K来信:“这种人物如果不彻底的脱胎换骨,始终只是‘纱笼’(salon)里的哈吧狗。” 瞿秋白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她想一脚跨进摩登化的贵族厅堂--在所谓‘纱笼’里去和当代名流‘较一日之短长’。”
《国语辞典》:喜客  拼音:xǐ kè
送新娘赴宴的人。
《漢語大詞典》:亲迎(親迎)
亲自迎接。左传·庄公九年“及 堂阜 而税之” 唐 孔颖达 疏:“至於 堂阜 之上, 鲍叔 祓而浴之三, 桓公 亲迎於郊,遂於归。”后汉书·黄琼传:“ 冀 ( 梁冀 )前以亲迎之劳,增邑三千。”
《國語辭典》:洗头(洗頭)  拼音:xǐ tóu
1.清洗头发并加吹整。如:「她每星期上美容院洗头两次,以维持漂亮的发型。」
2.古代指新婚夫妇到女家拜门后,女家备礼送新妇回夫家。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嫁娶》:「其两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门礼,……自后迎女回家,以冠花、段匹、合食之类,送归婿家,谓之洗头。」
《国语辞典》:接三  拼音:jiē sān
1.新娘婚后第三天,由娘家派人接回。
2.人死后第三日,迎魂归来。
《漢語大詞典》:走送
浙 东旧俗。婚嫁日,女家送亲人将新娘送至男家门前即返回,谓之“走送”。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其家委亲戚接待女氏亲家,及亲送客会汤次拂备酒四盏款待。若论 浙 东,以亲送客急三杯或五盏而回,名曰‘走送’。”
《國語辭典》:迎亲(迎親)  拼音:yíng qīn
婚礼时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回来行婚礼。《儒林外史》第六回:「也不必等吹手,吉时已到,且去迎亲罢。」也称为「迎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