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一烦恼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云: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之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术语)断一烦恼也。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云: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之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一断一切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断一烦恼,即有断一切烦恼之道理也。华严宗依无尽缘起之理而盛谈此旨。五教章三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术语)谓断一烦恼,即有断一切烦恼之道理也。华严宗依无尽缘起之理而盛谈此旨。五教章三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断善阐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为二种阐提中第一种之称。因诽谛大乘法断灭一切之善根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永不成佛之机,谓之阐提。有二类。为救众生之大悲,永不成佛,谓之大悲阐提。为极悲恶断善根,永不成佛,谓之断善阐提。
【佛学常见辞汇】
极恶断善根永不能成佛的人。
(术语)亦为二种阐提中第一种之称。因诽谛大乘法断灭一切之善根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永不成佛之机,谓之阐提。有二类。为救众生之大悲,永不成佛,谓之大悲阐提。为极悲恶断善根,永不成佛,谓之断善阐提。
【佛学常见辞汇】
极恶断善根永不能成佛的人。
二祖断臂
【佛学大辞典】
(故事)禅宗二祖慧可,求道于达磨,不得,乃在雪中以利刀断左臂,示其坚固不动之志。遂得法。后世称为断臂慧可。
(故事)禅宗二祖慧可,求道于达磨,不得,乃在雪中以利刀断左臂,示其坚固不动之志。遂得法。后世称为断臂慧可。
二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种之断惑。缘缚断,不生断之称。
【佛学次第统编】
地持经云二断:
一、缘缚断 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瞋,于境虽缘,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
二、不生断 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名数)二种之断惑。缘缚断,不生断之称。
【佛学次第统编】
地持经云二断:
一、缘缚断 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瞋,于境虽缘,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
二、不生断 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七事断灭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言人死后皆断灭七事也。(参见:断见)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言人死后皆断灭七事也。(参见:断见)
十五智断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五之智德与断德也。涅槃经曰:「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渐损减。」是以光色增长譬十五智德之摩诃般若,以光色渐减,譬断德之无累解脱。以地前之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为一智断,合为十五智断也。以月之体譬法身。见法华玄义五之一。
(名数)十五之智德与断德也。涅槃经曰:「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光色渐渐损减。」是以光色增长譬十五智德之摩诃般若,以光色渐减,譬断德之无累解脱。以地前之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为一智断,合为十五智断也。以月之体譬法身。见法华玄义五之一。
十住断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略名。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略名。
十住除垢断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略名。
(经名)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之略名。
十题判断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五问十题)
(杂语)(参见:五问十题)
三所断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断)
(名数)(参见:三断)
三惑同异断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三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为隔历三谛次第之三观,其三惑异断勿论矣。先于十住初位发心住以空观断三界之见惑,至第七不退住复以空观断三界之思惑,次三住以假观断界内之尘沙,傍伏界外之尘沙,次于十行复以假观断界外之尘沙,次于十回向,习中观,伏无明,次于十地等妙之十二位正以中观断十二品之无明。要之别教三观各别修习于三时,如其次第断三惑也。圆教有同断异断二义。若云同时断,则诸文并云于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八信断尘沙,初住以上断无明。若云前后断,则三惑相即三观圆修,故可同断。诸文中谓为同时断。古来学者亦多言同时断也。何则?盖三谛既相即,则能障之惑体,亦当相即同体,同体之惑,岂异时断耶?但同体之惑,有粗细之分,粗为见思,中为尘沙,细为无明,故断之依智之浅深而亡情执,自生粗细之次第也。其相如冶铁粗垢先落,惑体非有别种。
(杂语)三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为隔历三谛次第之三观,其三惑异断勿论矣。先于十住初位发心住以空观断三界之见惑,至第七不退住复以空观断三界之思惑,次三住以假观断界内之尘沙,傍伏界外之尘沙,次于十行复以假观断界外之尘沙,次于十回向,习中观,伏无明,次于十地等妙之十二位正以中观断十二品之无明。要之别教三观各别修习于三时,如其次第断三惑也。圆教有同断异断二义。若云同时断,则诸文并云于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八信断尘沙,初住以上断无明。若云前后断,则三惑相即三观圆修,故可同断。诸文中谓为同时断。古来学者亦多言同时断也。何则?盖三谛既相即,则能障之惑体,亦当相即同体,同体之惑,岂异时断耶?但同体之惑,有粗细之分,粗为见思,中为尘沙,细为无明,故断之依智之浅深而亡情执,自生粗细之次第也。其相如冶铁粗垢先落,惑体非有别种。
三种断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断法不再起之三种也:一、自性断。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二、不生断。得法空时,使三涂恶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断。三、缘缚断。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之境不起贪瞋,于境虽缘,而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出宗镜录七十六。【又】一、见所断。声闻初果之人名断惑见理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而谓之见所断。二、修行断。声闻之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之惑而名为修所断。三、非所断。声闻第四果,三界之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更无可断之惑,故云非所断。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三。
(名数)断法不再起之三种也:一、自性断。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二、不生断。得法空时,使三涂恶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断。三、缘缚断。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之境不起贪瞋,于境虽缘,而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出宗镜录七十六。【又】一、见所断。声闻初果之人名断惑见理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而谓之见所断。二、修行断。声闻之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之惑而名为修所断。三、非所断。声闻第四果,三界之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更无可断之惑,故云非所断。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三。
三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所断。于见道而断者,小乘八十八使之见惑是也。二、修所断,于修道而断者,八十一品之修惑及色等有漏法是也。三、非所断,一切之无漏法也。见俱舍论二。若就大乘而论,则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是见所断,俱生起之二障是修道所断,非所断与小乘同。【又】一、自性断,与惑体及惑相应俱有之法,无漏智起时,断其自性使自心身远离者。二、缘缚断,五根五境及其他无记法,不断其自性,生无漏智,悉断内心之烦恼,毕竟至于五根境等无染著者。即断缘五根境之系缚也。但断能缘之缚而非断所缘之体,以无学之身,犹有五根五境等也。三、不生断,缺一切生法之缘而毕竟不生者。如断见惑,身之三恶道苦果,毕竟不生也,依自性断缘缚断所得之无为法,谓之择灭无为,依不生断所得之无为法,谓之非择灭无为。见宗镜录七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见所断是初果罗汉断八十八使见惑;修所断是二果三果罗汉修断三界十随眠惑,名修道所断之惑;非所断是四果罗汉三界见思断尽,乃无漏果,更无不断之惑,名非所断。
【佛学次第统编】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云三断:
一、见所断 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
二、修所断 谓声闻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惑,故名修所断。
三、非所断 谓声闻第四果,三界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无惑可断,故名非所断。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自性断〕,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三、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瞋;于境虽缘,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一、见所断〕,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谛十使具足;集、灭二谛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合为三十二。上色界、无色界,每四谛下各除瞋使,馀皆如欲界,故上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成八十八使也。)
〔二、修所断〕,谓声闻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惑,故名修所断。(十随眠者,即是思惑。谓长时随逐潜伏,覆蔽真性,故名随眠。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色界、无色界各三,谓贪、痴、慢。共为十也。)
〔三、非所断〕,谓声闻第四果,三界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无惑可断,故名非所断。
(名数)一、见所断。于见道而断者,小乘八十八使之见惑是也。二、修所断,于修道而断者,八十一品之修惑及色等有漏法是也。三、非所断,一切之无漏法也。见俱舍论二。若就大乘而论,则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是见所断,俱生起之二障是修道所断,非所断与小乘同。【又】一、自性断,与惑体及惑相应俱有之法,无漏智起时,断其自性使自心身远离者。二、缘缚断,五根五境及其他无记法,不断其自性,生无漏智,悉断内心之烦恼,毕竟至于五根境等无染著者。即断缘五根境之系缚也。但断能缘之缚而非断所缘之体,以无学之身,犹有五根五境等也。三、不生断,缺一切生法之缘而毕竟不生者。如断见惑,身之三恶道苦果,毕竟不生也,依自性断缘缚断所得之无为法,谓之择灭无为,依不生断所得之无为法,谓之非择灭无为。见宗镜录七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见所断是初果罗汉断八十八使见惑;修所断是二果三果罗汉修断三界十随眠惑,名修道所断之惑;非所断是四果罗汉三界见思断尽,乃无漏果,更无不断之惑,名非所断。
【佛学次第统编】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云三断:
一、见所断 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
二、修所断 谓声闻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惑,故名修所断。
三、非所断 谓声闻第四果,三界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无惑可断,故名非所断。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自性断〕,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涂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涂者,火涂、刀涂、血涂也。)
〔三、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瞋;于境虽缘,不生染著,故名缘缚断。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一、见所断〕,谓声闻初果之人,断惑见理,名为见道。因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故名见所断。(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八十八使者,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谛十使具足;集、灭二谛各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八使,除身见、边见。四谛合为三十二。上色界、无色界,每四谛下各除瞋使,馀皆如欲界,故上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成八十八使也。)
〔二、修所断〕,谓声闻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断惑,名为修道。因断三界十随眠惑,故名修所断。(十随眠者,即是思惑。谓长时随逐潜伏,覆蔽真性,故名随眠。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色界、无色界各三,谓贪、痴、慢。共为十也。)
〔三、非所断〕,谓声闻第四果,三界烦恼皆已断竟,得无漏果,无惑可断,故名非所断。
子断
【佛学大辞典】
(杂语)烦恼如种子,烦恼所生之苦报如果实,因而断烦恼曰子断。止观辅行六曰:「言子断者,诸阿罗汉,已断烦恼,诸结烂坏。」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好比是种子,由烦恼而生的苦报好比是果实,断此能生苦报的烦恼,谓之子断。
(杂语)烦恼如种子,烦恼所生之苦报如果实,因而断烦恼曰子断。止观辅行六曰:「言子断者,诸阿罗汉,已断烦恼,诸结烂坏。」
【佛学常见辞汇】
烦恼好比是种子,由烦恼而生的苦报好比是果实,断此能生苦报的烦恼,谓之子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