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畜生命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法戒)
(术语)(参见:六法戒)
六法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众中,学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触,以染污心触于男子之身也。二、盗人四钱,盗他人之金钱四钱也。三、断畜生命,杀畜生之命也。四、小妄语,自称我为圣者而贪供养,为大妄语,其馀不实之言为小妄语。五、非时食,过午而食也。六、饮酒也。行事钞下四之三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中略)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俱舍光记十四曰:「梵云式叉摩那,唐言正学,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二年间堪忍此戒法者,初为比丘尼,得受具足戒。
【佛学常见辞汇】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名数)七众中,学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触,以染污心触于男子之身也。二、盗人四钱,盗他人之金钱四钱也。三、断畜生命,杀畜生之命也。四、小妄语,自称我为圣者而贪供养,为大妄语,其馀不实之言为小妄语。五、非时食,过午而食也。六、饮酒也。行事钞下四之三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中略)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俱舍光记十四曰:「梵云式叉摩那,唐言正学,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二年间堪忍此戒法者,初为比丘尼,得受具足戒。
【佛学常见辞汇】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断屠
【佛学大辞典】
(杂语)高承事物纪原曰:「唐会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诏自今以后,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断屠。此断屠之始。」通俗编二十曰:「隋书礼志,祇雨不应,乃涉市禁屠,百官断伞扇。许观东斋记事,隋高祖仁寿二年,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断屠。则此事隋已有之,不始于唐。」
(杂语)高承事物纪原曰:「唐会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诏自今以后,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断屠。此断屠之始。」通俗编二十曰:「隋书礼志,祇雨不应,乃涉市禁屠,百官断伞扇。许观东斋记事,隋高祖仁寿二年,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断屠。则此事隋已有之,不始于唐。」
断常二见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恶见中第二谓之边见,边见有二:一为断(参见:,二为常见也。见断见)
【佛学常见辞汇】
断见和常见。断见是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邪见;常见是坚持身心常住永恒不灭的邪见。
【佛学次第统编】
断常二见者:
一、断见 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
二、常见 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智度论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也)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
(术语)五恶见中第二谓之边见,边见有二:一为断(参见:,二为常见也。见断见)
【佛学常见辞汇】
断见和常见。断见是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邪见;常见是坚持身心常住永恒不灭的邪见。
【佛学次第统编】
断常二见者:
一、断见 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
二、常见 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智度论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也)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
断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无人身固有之善根也。起因果拨无之邪见时,初断善根,是极恶之人,比畜类亦劣。何则?畜类尚有生得之善根也。俱舍论十七曰:「恶业道中唯有止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
(术语)断无人身固有之善根也。起因果拨无之邪见时,初断善根,是极恶之人,比畜类亦劣。何则?畜类尚有生得之善根也。俱舍论十七曰:「恶业道中唯有止品圆满邪见,能断善根。」
断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结者烦恼之异名。谓断烦恼也。四教仪四曰:「三藏佛三十四心发真断三界结尽。」
【佛学常见辞汇】
断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
(术语)结者烦恼之异名。谓断烦恼也。四教仪四曰:「三藏佛三十四心发真断三界结尽。」
【佛学常见辞汇】
断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
断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烦恼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三曰:「烦恼尽处,名之为断,断是智果。」
【佛学常见辞汇】
断烦恼之智。
(术语)断烦恼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三曰:「烦恼尽处,名之为断,断是智果。」
【佛学常见辞汇】
断烦恼之智。
断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真智断妄惑也。断惑,则真理于是显。谓之證理。證理者断惑之果也。三乘之见道已上,始断一分之惑。自是已后为圣者。已前为凡夫。
【佛学常见辞汇】
断除一切贪瞋痴等烦恼。
(术语)以真智断妄惑也。断惑,则真理于是显。谓之證理。證理者断惑之果也。三乘之见道已上,始断一分之惑。自是已后为圣者。已前为凡夫。
【佛学常见辞汇】
断除一切贪瞋痴等烦恼。
断恶修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昔因恣纵身口意业,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此翻破三业造罪之心也。
(术语)(参见:十心)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昔因恣纵身口意业,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此翻破三业造罪之心也。
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从,谓诸众生内外恶缘既具,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随喜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四、三业造恶。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作,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五、恶心遍布,谓诸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而作恶之心,遍布一切处以所欲恼害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六、恶心相续。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七、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之恶行,忌讳人知,不自发露,无改悔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八、不畏恶道。谓诸众生心性阴很,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作之,于恶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九、无惭无愧。谓诸众生为愚痴所覆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十、舍无因果。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舍而为无,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出止观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惭愧。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我无羞无耻,弃舍净行,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于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谓修行之人自念人命无常,一息不续,千载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忏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恶道之心也。四、发露忏悔。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自隐覆,发露忏悔,以是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五、断相续心。谓修行之人所作恶行,既忏悔已,即更决定不作恶事,以是翻破恶念相续之心也。六、发菩提心。谓修行之人往昔专起恶念恼人,今则广起救济之心,遍于虚空界,利益众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恶心也。七、断恶修善。谓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是翻破三业造恶之心也。八、守护正法。谓修行之人昔自灭善,见他人行善,亦生嫉妒无随喜之心,今则守护正法方便增广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随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谓修行之人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起诸邪见,今则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随顺恶友之心也。十、观罪性空。谓修行之人,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作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则罪性无依处,以是观破无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观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从,谓诸众生内外恶缘既具,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随喜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四、三业造恶。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作,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五、恶心遍布,谓诸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而作恶之心,遍布一切处以所欲恼害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六、恶心相续。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七、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之恶行,忌讳人知,不自发露,无改悔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八、不畏恶道。谓诸众生心性阴很,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作之,于恶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九、无惭无愧。谓诸众生为愚痴所覆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十、舍无因果。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舍而为无,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出止观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惭愧。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我无羞无耻,弃舍净行,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于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谓修行之人自念人命无常,一息不续,千载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忏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恶道之心也。四、发露忏悔。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自隐覆,发露忏悔,以是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五、断相续心。谓修行之人所作恶行,既忏悔已,即更决定不作恶事,以是翻破恶念相续之心也。六、发菩提心。谓修行之人往昔专起恶念恼人,今则广起救济之心,遍于虚空界,利益众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恶心也。七、断恶修善。谓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是翻破三业造恶之心也。八、守护正法。谓修行之人昔自灭善,见他人行善,亦生嫉妒无随喜之心,今则守护正法方便增广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随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谓修行之人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起诸邪见,今则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随顺恶友之心也。十、观罪性空。谓修行之人,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作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则罪性无依处,以是观破无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观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断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因果各别,故非为常,因果相续,故非为断,拨无此因果相续之理,谓之断灭之见。即断见也。属于邪见中之极恶者。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术语)诸法因果各别,故非为常,因果相续,故非为断,拨无此因果相续之理,谓之断灭之见。即断见也。属于邪见中之极恶者。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惑之道位也。如于见道断见惑,于修道断修惑。
(术语)断惑之道位也。如于见道断见惑,于修道断修惑。
断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无间道者,观道相续无有间断也。)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无间道者,观道相续无有间断也。)
断障无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种无上)
【三藏法数】
谓如来能断一切烦恼业障,永尽无馀。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断障无上也。
(术语)(参见:七种无上)
【三藏法数】
谓如来能断一切烦恼业障,永尽无馀。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断障无上也。
断疑生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实相之妙理,断疑生信也。天台以之为法华经一部之功用。法华玄义九曰:「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祇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术语)于实相之妙理,断疑生信也。天台以之为法华经一部之功用。法华玄义九曰:「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祇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断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断尽一切烦恼之德也。涅槃三德之解脱德当之。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三德之一。(参见:三德)
【三藏法数】
断即断除,谓断惑业净尽,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是名断德。
【三藏法数】
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馀,是为断德。
(术语)诸佛三德之一。断尽一切烦恼之德也。涅槃三德之解脱德当之。
【佛学常见辞汇】
诸佛三德之一。(参见:三德)
【三藏法数】
断即断除,谓断惑业净尽,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是名断德。
【三藏法数】
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馀,是为断德。
三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称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吾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又】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无知而具无上菩提者。二、断德,断一切之烦恼而具无上涅槃者。此二者属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济一切众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论之归敬颂举此三德以赞佛。【又】诸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圆德,三大劫之修行圆满者。二、果圆德,智断等之诸总圆满者。三、恩圆德,度一切众生而使解脱者。俱舍论二十七曰:「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又】数论所说自性谛之三德:一、萨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尘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钝之德。通常呼为喜忧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种种善恶好丑之法。唯识述记一本曰:「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诸谛。」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證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具惑业苦三缚,大圣则具三德,如涅槃经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体,身有常住不灭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译作智慧,法相实觉了者。
三、解脱德 远离一切之系缚,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
〔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馀,是为断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名数)涅槃经所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一、法身德,为佛之本体,以常住不灭之法性为身者。二、般若德,般若译曰智慧,法相如实觉了者。三、解脱德,远离一切之系缚,而得大自在者。此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故名三德。而此三德,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称为大涅槃之秘密藏。涅槃经二曰:「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吾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魔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又】诸佛自利利他之三德:一、智德,破一切之无知而具无上菩提者。二、断德,断一切之烦恼而具无上涅槃者。此二者属于自利。三、恩德,具大悲而救济一切众生者。是利他之德也。俱舍论之归敬颂举此三德以赞佛。【又】诸佛因果之三德:一、因圆德,三大劫之修行圆满者。二、果圆德,智断等之诸总圆满者。三、恩圆德,度一切众生而使解脱者。俱舍论二十七曰:「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又】数论所说自性谛之三德:一、萨埵Sattva,勇健之德。二、刺阇Rajas,尘坌之德。三、答摩Tamas,闇钝之德。通常呼为喜忧闇。自性有此三德,故生种种善恶好丑之法。唯识述记一本曰:「问:自性云何能与诸法为生因也?答:三德合故,能生诸谛。」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是佛常住不灭的法性身无不周遍;般若德是佛的智慧无量无边;解脱德是佛所證得的最胜妙法,能够化度一切众生而自在无碍。2。智德、恩德、断德。智德是佛的智慧深广,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号称一切智人;恩德是佛的慈悲广大,誓度一切众生,无党无偏,三界六道众生,有缘莫不蒙度;断德是佛将一切的烦恼断除,清净无为,解脱自在。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具惑业苦三缚,大圣则具三德,如涅槃经说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 佛之本体,身有常住不灭之法性者。
二、般若德 般若译作智慧,法相实觉了者。
三、解脱德 远离一切之系缚,得大自在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恩德〕,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犹如赤子,是为恩德。
〔二、断德〕,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馀,是为断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是为智德。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常即不迁不变,乐即安隐寂灭,我即自在无碍,净即离垢无染。佛以此四者为德也。)
〔一、法身德〕,法即轨法,谓诸佛由轨法而得成佛,故名法身。此之法身,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众生迷之而成颠倒,诸佛悟之而得自在。迷悟虽殊,体性恒一,具足常乐我净,是名法身德。
〔二、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究竟始觉之智,而能觉了诸法不生不灭,清净无相,平等无二,不增不减,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般若德。
〔三、解脱德〕,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佛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具足常乐我净,是名解脱德。
断头者
【佛学大辞典】
(杂名)犯断头罪者。梵网古迹上曰:「虽失净戒,经说即悔,亦得重受。不同声闻如断头者,现身不能复入僧数。」
(杂名)犯断头罪者。梵网古迹上曰:「虽失净戒,经说即悔,亦得重受。不同声闻如断头者,现身不能复入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