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断案(斷案)  拼音:duàn àn
1.判决案件。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今日个将断案从头说破,方知道忠和孝元自相成。」
2.由前提引出的推断。也称为「结论」。
《高级汉语词典》:乔断案
指装腔作势耍威风
《国语辞典》:包黑脸断案子(包黑脸断案子)  拼音:bāo hēi liǎn duàn àn zi
(歇后语)六亲不认。传说宋朝开封府尹包拯,公正廉明、铁面无私,凡有贪赃枉法,做奸犯科者,不论皇亲国戚,一概依法断案,绝不徇私。
《漢語大詞典》:制狱(制獄)
(1).断案。大戴礼记·保傅:“不中於制狱。”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春秋原罪,《甫刑》制狱。” 唐 元稹 《琵琶歌》:“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
(2).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新唐书·狄仁杰传:“会为 来俊臣 所构,捕送制狱。”宋史·张方平传:“﹝ 张方平 ﹞尝荐 軾 为諫官。 軾 下制狱,又抗章为请。” 明 陆粲 《庚巳编·方学》:“ 江阴 士人 徐经 於主文者有夤缘,为 华给事中 昶 所奏,下制狱验问。”
《漢語大詞典》:刑断(刑斷)
断案。后汉书·张晧传:“ 晧 虽非法家,而留心刑断,数与尚书辩正疑狱,多以详当见从。”
分類:断案
《漢語大詞典》:簿决
谓断案。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网疏囚引法,簿决吏惊神。”
分類:断案
《漢語大詞典》:讼理(訟理)
(1).谓断案公平,无冤案。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颜师古 注:“讼理,言所讼见理而无冤滞也。”
(2).控诉,诉讼。魏书·恩倖传·茹皓:“其父因 皓 讼理旧勋,先除 兖州 阳平 太守,赐以子爵。”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或传 嵩 有田在 亳 宋 间,武人夺而有之, 嵩 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辰后, 成 往访 周 ,始知入城讼理。”
《國語辭典》:霹雳手(霹靂手)  拼音:pī lì shǒu
唐裴琰于高宗永徽时为同州司户参军,刺史李崇义因其年少,瞧不起他,故意将积年旧案百件,交由裴琰尽速办理。裴琰在短时间内迅速办完,且判词允当,于是声名大噪,博得「霹雳手」之名。见《旧唐书。卷一○○。列传。裴漼》。后喻指才思敏捷,决断果敢的人。如:「张经理是公司有名的霹雳手,无论再棘手的案子,只要到了他手里,总能快速解决。」
《漢語大詞典》:平刑
公平地处理案件;断案。汉书·谷永传:“平刑释寃,以理民命。”晋书·天文志上:“宫门左星内二星曰大理,主平刑断狱也。” 宋 苏洵 《族谱后录》上篇:“至 周 ,有 忿生 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 周公 称之。” 明 唐顺之 《礼部郎中李君墓志铭》:“虽职专平刑,而泽之及人,不独鞫讯讞论间而已。”
《漢語大詞典》:断例(斷例)
(1).断案的准则。晋书·杜预传:“与车骑将军 贾充 等定律令,既成, 预 为之注解,乃奏之曰:‘法者,盖绳墨之断例,非穷理尽性之书,故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2).某种决定适用的范围。南史·宋纪上·武帝:“时人居未一,帝上表定制,於是依界土断,惟 徐 、 兖 、 青 三州居 晋陵 者不在断例。”
《漢語大詞典》:司李
(1).官名。即司理。 清 周亮工 《理信存稿序》:“且天下知司李一官,係於国家之宪纪,生民之利害,彰彰如是。” 清 李渔 《比目鱼·定优》:“在下是 汀州 司李的管家。我老爷前去上任,假道贵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后生举进士,授 延安 司李,携家之任。” 吕湛恩 注:“推官号为司李,亦称司理。” 何垠 注:“司李,李,通‘理’,狱官也。”详“ 司理 ”。
(2).执法,断案。 梁启超 《知耻学会叙》:“官惟无耻,故不学军旅而敢於掌兵,不諳会计而敢於理财,不习法律而敢於司李。”
《國語辭典》:司理  拼音:sī lǐ
1.职官名。掌理狱讼的事。也作「司李」。
2.掌理、管理。如:「司理政务」、「司理庶事」。
《漢語大詞典》:决平(決平)
谓公平断案。语本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审断决,狱讼必端平。”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分類:公平断案
《國語辭典》:推事  拼音:tuī shì
1.职官名。隶属大理寺。宋代推丞、评事的省称,掌审判案件,详慎用刑等事。职位分左右,左管断刑,右管治狱。
2.旧称专职审理讼案的司法官,各级法院均设之。现已更名为「法官」。
《國語辭典》:判决(判決)  拼音:pàn jué
法院以终结诉讼为目的,而就实体法或程序法上之权利义务关系所为具有拘束力之意思表示,因事件属性之不同,可分为民事判决、行政判决与刑事判决。
《漢語大詞典》:看语(看語)
审断案子的文辞。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看语》:“看语即审单也,亦曰讞语。其法或先断一语而后序事,或先序事而后断,必须前后照应……大约据招供以序事,依律例以断罪,辩论精详,使无驳竇,能事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