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直斥  拼音:zhí chì
当面斥责。如:「同仁犯错,经理立刻直斥其非,不假辞色。」《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汉张纲弹劾无私,直斥豺狼当道。」
《漢語大詞典》:峻折
(1).陡峭曲折。 宋 余靖 《西山行程记》:“行二十里,有 梅岭 ,山岭峻折。”
(2).严加斥责。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奏对之际,无不假以辞色,善恶兼听,未尝峻折之也。”
《國語辭典》:鄙斥  拼音:bǐ chì
轻视斥责。如:「违法乱纪的行为,是被人所鄙斥的。」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九。拟题》:「夫举业之文,昔人所鄙斥,而以为无益于经学者也。」
分類:轻视斥责
《漢語大詞典》:急辞(急辭)
古文辞中的促急之词。常省文,有时隐含斥责之意。与“缓辞”相对。《穀梁传·成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不言日,急辞也,过有司也。” 范宁 注:“辞中促急,不容日。”《穀梁传·成公十五年》:“ 晋侯 执 曹伯 归于京师。以 晋侯 而斥执 曹伯 ,恶 晋侯 也。不言之,急辞也,断在 晋侯 也。”《穀梁传·定公十五年》:“戊午,日下稷乃克葬。乃,急辞也,不足乎日之辞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三章三:“在己为形,被物为著。己之感物曰动,物之应感曰变。六‘则’字皆为急辞,而‘形则著,动则变’二层,尤是一串事。”
《漢語大詞典》:斥然
公然斥责貌。 汉 贾谊 《新书·阶级》:“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至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分類:公然斥责
《漢語大詞典》:斥呵
大声斥责。 李广田 《银狐集·成年》:“我拿我那弟弟也当作一个大人,而自己则是以一种所谓‘圣人’的态度,时常用一些莫明其妙的语言去斥呵他。”
《漢語大詞典》:排数(排數)
斥责,数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无何, 娟娘 至,公子盛气排数。”
分類:斥责数落
《漢語大詞典》:逐斥
清 代官吏处分的一种处理方式。官吏有过被斥责驱逐回籍不予使用。《六部成语注解·吏部》:“逐斥:不要此人做此官,退而去之。”
《國語辭典》:排蹙  拼音:pái cù
排斥。引申为非难、指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始将发口,悬见排蹙。」宋。苏辙〈次韵侄过江涨〉:「中情久岑寂,外物竞排蹙。」
《漢語大詞典》:讪怒(訕怒)
讪毁斥责。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余勇不自制,以当后世之訕怒,輒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谬,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曰《非国语》。” 明 李东阳 《政难赠杨质夫》:“丁政之弊,力起頽废,遭訕怒而不悔,不逾年以忧去,未竟也。”
分類:斥责
《漢語大詞典》:唾斥
鄙弃斥责。 明 马中锡 《罪言》:“ 太公 佐 文王 伐 紂 , 伯夷 则叩马諫 武王 。 太公 竭力依归以树勋名, 伯夷 则极口唾斥以豁愤恨,是何大异也。”
分類:鄙弃斥责
《漢語大詞典》:痛叱
严厉地斥责。 丁玲 《韦护》第一章二:“ 俄国 的妇女,使她们崇拜,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知识的妇女。”
分類:严厉斥责
《漢語大詞典》:毁刺
斥责讽刺。《后汉书·宦者传·吕强》:“ 邕 不敢怀道迷国,而切言极对,毁刺贵臣,讥呵竖宦。”
分類:斥责讽刺
《國語辭典》:激刺  拼音:jī cì
1.指责、讽刺。《后汉书。卷八○。文苑列传上。崔琦》:「岂独吾人之尤,君何激刺之过乎?」宋。苏轼 杜处士传:「子能详微意,知所激刺,亦无患子矣。」
2.刺激、打击。如:「他受了丧父的激刺,精神变得有些恍惚。」《黄绣球》第二九回:「黄通理却是最愤激、最镇静的人,想想这件事,怕总说得容易做得难,禁不住黄绣球天天激刺,也就大为发作。」
《漢語大詞典》:叱辱
斥责侮辱。明史·苏观生传:“ 魁楚 素轻 观生 ,拒不与议, 吕大器 亦叱辱之。” 清 梅曾亮 《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 汤君 ﹞於是勇言事,未踰月,三上章,最后以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非国体,言过当,且在已奉旨处分后,罢御史,回户部员外郎。”
分類:斥责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