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牍(文牘)  拼音:wén dú
1.公文书札的总称。《宋史。卷三五七。梅执礼传》:「比部职勾稽财货,文牍山委率不暇经目。」
2.俗称担任文书工作的人。
《漢語大詞典》:文牍主义(文牘主義)
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高高在上,只满足于批发公文表格,企图用公文表格来解决问题。
《國語辭典》:剡牍(剡牘)  拼音:shàn dú
旧时公牍多用剡溪纸,故称公牍为「剡牍」。《佩文韵府。卷九。屋韵引》:「已分干旄避我门,更嗟剡牍削予迹。」
分類:简牍文牍
《漢語大詞典》:笔牍(筆牘)
(1).犹纸笔。泛指文具。战国策·齐策六:“ 君王后 病且卒,诫 建 曰:‘羣臣之可用者某。’ 建 曰:‘请书之。’ 君王后 曰:‘善。’取笔牘受言。” 汉 刘向 说苑·指武:“ 王满生 籍笔牘,书之曰:‘社稷且危,傅之於膺。’”
(2).犹文牍。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州郡有忧,能治章上奏,解理结烦,使州郡连事,有如 唐子高 、 谷子云 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牘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 清 唐孙华 《寿座主讲学仇先生二十六韵》:“请求无笔牘,著述有籤縢。”
《國語辭典》:几案  拼音:jǐ àn
案桌。文书置于几案上,故后多用于指处理公文、书信的工作。汉。王粲 儒吏论:「起于几案之下,长于官曹之间,无温裕文雅以自润。」《魏书。卷八五。文苑传。邢昕传》:「寻除通直常侍,加中军将军。既有才藻,兼长几案。」
《國語辭典》:笔札(筆札)  拼音:bǐ zhá
1.古代的笔和木简,相当于现在的纸笔。《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2.关于文墨写作等事,如公文、书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汉来笔札,辞气纷纭。」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好学自力,善笔札。」
《國語辭典》:故纸(故紙)  拼音:gù zhǐ
1.旧纸。
2.书籍文牍。宋。陈傅良 和林宗易上已韵:「孰与课儿翻故纸,几曾缘客扫精庐。」
《國語辭典》:文案  拼音:wén àn
1.公文、案件。《南史。卷一三。宋宗室及诸王传上。武帝诸子传》:「义康性好吏职,锐意文案,纠剔是非,莫不精尽。」唐。戴叔伦 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2.旧时官署草拟文书或管理档案的僚属。《老残游记》第三回:「原来这人系江苏人,号绍殷,充当抚院内文案差使。」《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这胡中立乃是江西人氏,近年在上海制造局充当文案。」
《漢語大詞典》:吏文
指官府文牍。新唐书·裴延龄传:“ 永贞 初,度支建言:‘ 延龄 曩列别库分藏正物,无实益而有吏文之烦。’乃詔復以还左藏。”
分類:官府文牍
《漢語大詞典》:翰牍(翰牘)
书籍;书札文牍。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求之载籍,翰牘所未纪;讯之遗老,耳目所未接。” 李周翰 注:“翰,笔也。牘,版,所以书记事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钱昱 ﹞尤善翰牘, 太宗 取閲,深爱之。”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赵松雪》:“吾儕既要学书,碑版翰牘,须得兼备。碑版之书其用少,翰牘之书其用多。”
《漢語大詞典》:试牍(試牘)
(1).谓从事文牍工作。 宋 宋祁 《送黄秘校书》诗:“妙龄看试牘,共嘆俊登喧。”
(2).犹试卷。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繁称:“凡斯等类,始於駢丽华词,渐於尺牘小説。而无识文人,乃用之以记事,宜乎试牘之文,流于茁轧,而文章一道入混沌矣。”
《漢語大詞典》:架阁库(架閣庫)
(1). 宋 元 时代储藏文牍案卷的机构。宋史·职官志三:“主管架阁库:掌储藏帐籍文案以备用,择选人有时望者为之。旧有管干架阁库官, 宣和 罢之, 绍兴 十五年復置,吏、户部各差一员,礼、兵部共差一员,刑、工部共差一员,以主管尚书某部架阁库为名。”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煇 顷在 番江 ,因得架阁库故纸,见有以借緋鱼袋入衔者,乃 政和 间案沓也。”
(2).指主管架阁库的官员。元史·百官志一:“左右部架阁库,秩正八品。管勾二员,典吏十二人。掌六部文卷簿籍架阁之事。 中统 元年,左右部各置。二十三年,併为左右部架阁库。”
《漢語大詞典》:辞案(辭案)
文牍,文书。
分類:文牍文书
《漢語大詞典》:简末(簡末)
指文牍书简末幅。为题跋落款的地方。 傅尃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友 高子 ,近辑《诗徵》……犹恐涉乎标榜,未厌羣流,或失精严,转疵竽滥,故特详加审择,务应法言,书问山中,乞题简末。”
《漢語大詞典》:书诺(書諾)
在文牍上签署表示同意的字样。周书·令狐整传:“但一日千里,必基武步,寡人当委以庶务,书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