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武  拼音:wén wǔ
1.文才与武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朱云》:「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新唐书。卷九八。列传。王圭》:「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
2.文臣和武将。《三国演义》第四回:「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西游记》第一二回:「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
3.文德教化和武备防禦。《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序》:「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4.周文王与武王的合称。《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唐。白居易新乐府。八骏图〉:「周从后稷至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
《漢語大詞典》:文武火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山丈》诗:“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元 王祯 农书·蔴苧:“﹝毛絁布法﹞纳於热灰水内,浸湿於甑中蒸之,文武火养二三日,频频翻覷。”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其家相传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乌梅地黄丸。”
分類:文火火力
《國語辭典》:将相(將相)  拼音:jiàng xiàng
将帅和宰相,亦为文武官员的通称。《墨子。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儒林外史》第一回:「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國語辭典》:磨勘  拼音:mó kān
1.推求学理。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江右学王门案五。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塘南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
2.古时勘察官吏的成绩。唐。德宗〈磨勘内侍官结阶敕〉:「并结阶累勋阶者,并且当司磨勘,具衔奏来。」
3.明、清科举时,对乡、会试卷,按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儒臣覆核,检查词句、书法是否符合规定,称为「磨勘」。见明。黄佐《翰林记。卷一一。评驳进呈试录》、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一七。礼部磨勘》。
《國語辭典》:科举(科舉)  拼音:kē jǔ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馀,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漢語大詞典》:文皇
(1).指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文皇 誄末,旨言自陈,其乖甚矣。”
(2).指 唐 太宗 李世民 。因 太宗 谥 文武大圣皇帝 故称。 唐 罗隐 《闻大驾巡幸》诗:“静思贵族谋身易,危觉 文皇 创业难。”宋史·寇准传:“上由是嘉之曰:朕得 寇準 ,犹 文皇 之得 魏徵 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昔 虬髯客 志在天下,一旦见 文皇 ,自惭不逮,甘心逊避。”
《國語辭典》:将吏(將吏)  拼音:jiàng lì
文武官员的合称。《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赞曰》:「秦将吏外畔,贼臣内发,乱作萧墙,祸成二世。」《三国演义》第九回:「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馀不问!』将吏皆呼万岁。」
《國語辭典》:纱帽(紗帽)  拼音:shā mào
1.用纱制成的夏帽。唐。杜甫 秋野诗五首之三:「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唐。白居易夏日作〉诗:「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2.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后用作官职的代称。《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高老先生纱帽蟒衣,进来与众人作揖,首席坐下。」也称为「乌纱」、「乌纱帽」。
《漢語大詞典》:侍禁
职官名。有文武之分。职在侍值禁中,故称。 宋 内侍官阶,有左侍禁、右侍禁,均为宫禁中侍奉之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一:“帝令择重臣报聘。 莱公 遣侍禁 曹利用 以往。帝曰:‘凡虏所须即许之。’ 莱公 戒之曰:‘若许过二十万金币,吾斩若矣。’”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康定 中,侍禁 李贵 为西边寨主,妻为 昊 贼所虏去。”
《漢語大詞典》:圭组(珪組)
(1).玉圭与印绶。引申指爵位、官职。晋书·张轨传论:“綰累叶之珪组,赋絶域之琛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既袭珪组,对扬王命。” 刘良 注:“珪,诸侯所执也;组,綬,所以繫印者也。” 唐 李缜 《奉和郎游仙岩四瀑布》:“符守分珪组,放情在丘峦。” 清 翁荃 《田家诗拟陶》:“珪组岂不荣,日与倾危俱。”
(2).借指文武官员。《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一·圣武成功诗》:“珪组充溢,髦倪抃舞。”
《漢語大詞典》:二柄
(1).指赏罚之权。韩非子·二柄:“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北齐 刘昼 新论·兵术:“练人谋者,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
(2).文武两种权力。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自古谋帅,恒在诸儒……爰及近代,二柄殊途,授鉞之臣,率由武夫。”宋史·职官志二:“ 宋 初,循 唐 、 五代 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
(3).谓进退两途。 唐 杜甫 《早发》诗:“贱子欲适从,疑误此二柄。” 仇兆鳌 注:“进退两无所适,几疑误於此二途矣。”
《漢語大詞典》:三铨(三銓)
唐 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新唐书·选举志下:“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銓,尚书、侍郎分主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选人先遭涂毁文书者,令三銓止除诈伪,余復旧规。” 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选:一曰尚书銓,二曰中銓,三曰东銓。或云吏部东西銓并流外銓为三銓。’”按, 唐 乾元 中侍郎 崔器 奏改中铨为西铨。故 宋 王溥 唐会要·吏部尚书以尚书铨、东铨、西铨为三铨。
《國語辭典》:凤纸(鳳紙)  拼音:fèng zhǐ
用于宫廷诏书或道家青词的纸张,其上绘有金凤,故称。唐。李商隐 碧城诗三首之三:「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凤纸签名唤乐工,南朝天子春心动。」后也指宫廷诏书。《旧唐书。卷一七七。列传。崔慎由》:「睹纶言于凤纸,若面丹墀;认御札于龙衣,如亲翠盖。」
《國語辭典》:监视(監視)  拼音:jiān shì
1.监临视察。《北史。卷七。齐显祖文宣帝本纪》:「有司监视,必令丰备。」《水浒传》第一一三回:「郭世广使人赍赍至三大王府里,辩看了来文。又差人来监视。」
2.对于人物或场所实施暗地观察,以便明瞭其活动和目的,而利侦查的进行。
《漢語大詞典》:止法
宋 朝对文武臣转官的规定。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宰相爵邑:“是时, 婺相 以(国公)食邑过二千户为辞。 寿皇 遣中使至 迈 所居宣示,令具前此有无体例,及合如何施行事理,拟定闻奏。遂以邑户无止法復命,乃竟行下。” 宋 赵升 朝野类要·入仕:“﹝止法﹞:谓如文臣转中大夫,直候职及侍从格,方许转太中大夫。若执政,转至金紫光禄大夫,直候拜相,方许转行特进。又如武臣,转至武功大夫,若有军功,方许转行右武。餘人以三官比转一官。又如捧香只转至训武郎,年劳只转至承直郎之类。”
《国语辞典》:检院(检院)  拼音:jiǎn yuàn
职官名。宋代设置,专掌收受文武官员及士民的章奏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