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61,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吊文
阅览
阴文
天竺书
魏碑
字墨
字指
红勒帛
碑帖
改动
榻本
书面
书士
史阙文
私文
《國語辭典》:吊文(弔文)  拼音:diào wén
文体名。追悼死者,表示感慨的文词。如贾谊的〈吊屈原文〉。
《國語辭典》:阅览(閱覽)  拼音:yuè lǎn
观看。《宋史。卷二六四。卢多逊传》:「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也作「阅看」。
《國語辭典》:阴文(陰文)  拼音:yīn wén
镂刻器物或印章上凹下的文字或花纹。也称为「白文」。
《国语辞典》:天竺书(天竺书)  拼音:tiān zhú shū
1.古称印度的著作。《开元释教录》卷九:「本既梵人,善闲天竺书语。」
2.古印度文字。
《國語辭典》:魏碑  拼音:wèi bēi
元魏时代碑刻的统称。书法大都结构严整,笔力强劲,其中以北魏水准最高,为后世书法典范之一。
《漢語大詞典》:字墨
(1).文墨,指文辞的情调。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一:“ 石田先生 已病亟, 文恪 即遣人问之, 石田 书一絶为谢……字墨惨淡,遂为絶笔。”
(2).文字,文化知识。 沙汀 《堰沟边》:“他读过两年私馆,字墨早丢生了。” 克非 《春潮急》二十:“在 梨儿园 老一辈庄稼人中, 松林 老汉是唯一懂得字墨的人。”
《漢語大詞典》:字指
文字的含意。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散骑常侍 陈留 苏林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林 字 孝友 ,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閒危疑, 林 皆释之。”
分類:文字含意
《漢語大詞典》:红勒帛(紅勒帛)
(1).用红帛制的腰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成都 ﹞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著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
(2).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 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 欧阳公 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 刘几 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 几 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國語辭典》:碑帖  拼音:bēi tiè
1.泛指书法作品的墨拓本或墨迹本。
2.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后世用版刻或石刻翻刻前人墨迹的拓本,也称为「帖」。如「淳化阁帖」等。
《國語辭典》:改动(改動)  拼音:gǎi dòng
更改变动。如:「这份企划案,经理改动了一些细节。」《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老爷要看著没甚么改动的,就交给他们细细儿的看看去罢。」
《漢語大詞典》:榻本
用纸墨从铸刻物上拓印出其文字或图画的墨本。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明年冬, 秋帆先生 来抚 齐 鲁 ,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羣籍,徵取全省碑刻榻本。”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呼延碑:“ 乾隆 中,大臣收復西域 乌鲁木齐 ,筑城郭时,掘得 汉 裴岑 《破呼延碑》,字体完善,远胜《曹全》《夏侯》诸榻本。”一本作一本作“搨本”。
《國語辭典》:书面(書面)  拼音:shū miàn
1.用文字表达。如:「书面意见」、「书面记录」。
2.书的封面。如:「这本书的书面设计相当别出心裁。」
《漢語大詞典》:书士(書士)
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 太平天囯 洪仁玕 等《戒浮文巧文諠谕》:“为此特颁諠諭,仰合朝内外官员、书士人等,一体週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等《通令京都内外官员书士人等谨遵敬避字样谕》:“特将当遵敬避字样并代替等各字备细开列於后,仰尔大小官员及文人书士等各宜铭心刻骨,并存席右,以便触目警心,不致偶有差错。”
《漢語大詞典》:史阙文(史闕文)
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闕之以待能者。”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见不着,听也听不着,竟算得个‘史闕文’了。”
《漢語大詞典》:私文
本家传承的文字。后汉书·儒林传序:“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货,定 兰臺 桼书经字,以合其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