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小经(小經)
(1).卷数少的经书。 唐 宋 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新唐书·选举志上》:“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政和 八年御笔:‘……自今学道之士,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书,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宋史·杨亿传》:“母以小经口授,随即成诵。” 清 金农 《寄题李徵君秉元青櫺别业》诗:“小经曾习 严彭祖 ,至孝无惭 何展禽 。”
(2).佛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 后秦 鸠摩罗什 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之别称。又名“四纸经”。
(2).佛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 后秦 鸠摩罗什 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之别称。又名“四纸经”。
《漢語大詞典》:亡逸
(1).逃亡。《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景崇 恐 匡赞 牙兵亡逸,欲文其面。”
(2).指逃亡的人。 宋 秦观 《盗贼中》:“若此之类,与夫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然皆画一之制也。”
(3).散失。《隋书·音乐志上》:“《晋中经部》,无復乐书;《别録》所载,已復亡逸。” 宋 刘麟 《〈元氏长庆集〉序》:“今之所见者,仅数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书叙指南》:“《书叙指南》专为尺牘设,所引诸书,今多亡逸。”
(4).指散失的文字、书籍。《隋书·儒林传序》:“考正亡逸,研覈异同。”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 贞观 购亡逸, 蓬瀛 渐周旋。”
(2).指逃亡的人。 宋 秦观 《盗贼中》:“若此之类,与夫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然皆画一之制也。”
(3).散失。《隋书·音乐志上》:“《晋中经部》,无復乐书;《别録》所载,已復亡逸。” 宋 刘麟 《〈元氏长庆集〉序》:“今之所见者,仅数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书叙指南》:“《书叙指南》专为尺牘设,所引诸书,今多亡逸。”
(4).指散失的文字、书籍。《隋书·儒林传序》:“考正亡逸,研覈异同。”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 贞观 购亡逸, 蓬瀛 渐周旋。”
《漢語大詞典》:怀挟(懷挾)
(1).携带。《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缨纕,以望君之尘垢也。”《百喻经·妇诈称死喻》:“老母语言:‘汝妇已死。’夫即往视……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茶。”
(2).特指应试中的挟带行为或挟带的文字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密旨令内人於门搜索怀挟,至於巾屨,靡有不至。”《元典章·礼部四·儒学》:“乡会等试,许将《礼部韵略》外,并不许怀挟文字。”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其叙 中州 试牘有云:‘士子弇陋不已,必至有怀挟代倩之弊,而国法随之矣。’”
(3).包藏。《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虽使其怀挟邪意,犹不足忧,而况其无乎?”《南齐书·氐传》:“ 梁州 刺史 范柏年 怀挟诡态,首鼠两端,既已被伐,盘桓稽命。”《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是家人怀挟私恨诬首的,怎么听得!”
(2).特指应试中的挟带行为或挟带的文字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密旨令内人於门搜索怀挟,至於巾屨,靡有不至。”《元典章·礼部四·儒学》:“乡会等试,许将《礼部韵略》外,并不许怀挟文字。”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鲍双五侍郎》:“其叙 中州 试牘有云:‘士子弇陋不已,必至有怀挟代倩之弊,而国法随之矣。’”
(3).包藏。《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虽使其怀挟邪意,犹不足忧,而况其无乎?”《南齐书·氐传》:“ 梁州 刺史 范柏年 怀挟诡态,首鼠两端,既已被伐,盘桓稽命。”《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是家人怀挟私恨诬首的,怎么听得!”
《漢語大詞典》:重浊(重濁)
(1).浓重浑浊。《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