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61,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点勘
注脚
贤传
阳文
写字
拓本
外文
无经
字体
中经
讹谬
注释
刻铭
矫揉
分文
《國語辭典》:点勘(點勘)  拼音:diǎn kān
校勘核对。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七:「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
《國語辭典》:注脚(注腳)  拼音:zhù jiǎo
置于文章字句下面的注解。宋。朱熹答吕子约书〉:「所论甚善,末后注脚尤好。」
《漢語大詞典》:贤传(賢傳)
能正确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寻。”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以讲章为圣经,以类书为贤传。”
《國語辭典》:阳文(陽文)  拼音:yáng wén
印章及器物上所刻笔画凸起的文字。也称为「阳识」。
《國語辭典》:写字(寫字)  拼音:xiě zì
1.书写文字。《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又会写字,难得!难得!」
2.写书法。《红楼梦》第二三回:「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文明小史》第二八回:「西卿指著桌上的字道:『大哥倒有工夫写字?』」
《國語辭典》:拓本(搨本)  拼音:tà běn
将纸或绢覆于原迹之上,向光照明,先双钩字边,再逐笔填墨而成的副本。至宋、元后与拓本混为一谈,而没有分别。
《國語辭典》:外文  拼音:wài wén
外国的语言或文字。如:「外文书籍」。
《漢語大詞典》:无经(無經)
(1).没有常规或法度。《楚辞·九章·悲回风》:“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茫茫之无纪。” 洪兴祖 补注:“此言 楚国 变乱旧常,无定法也。” 明 李东阳 《东祀录·通达下情题本》:“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繁,科派重叠。”
(2).谓不能用通常的言语文字表述。 唐 张蠙 《宿开照寺光泽上人院》诗:“静室谭玄旨,清宵独细听;真身非有像,至理本无经。”
《國語辭典》:字体(字體)  拼音:zì tǐ
1.字体的笔画间架。如行书、草书。也作「书体」。
2.书法的派别。如颜字体、赵字体。
《國語辭典》:中经(中經)  拼音:zhōng jīng
1.宫中秘藏的经籍。《晋书。卷三九。荀勖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于是采公曾之中经,刊弘度之四部。」
2.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或进士考试时,依文字的多寡,将经书分为大、中、小三级。隋唐称《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宋称《书经》、《易经》、《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
3.中间经过。如:「从台北到高雄,中经台中。」
《國語辭典》:讹谬(訛謬)  拼音:é miù
伪讹谬误。南朝梁。阮孝绪 七录序:「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唐。孟郊 吊元鲁山诗一○首之五:「血誓竟讹谬,膏明易煎蒸。」
《國語辭典》:注释(注釋)  拼音:zhù shì
1.解释文句的意义。《隋书。卷七六。文学传。潘徽传》:「总会旧辙,创立新意,声别相从,即随注释。」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陶潜读山海经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误,各为注释之。」
2.解释文句意义的文字。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若夫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唐。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
《漢語大詞典》:刻铭(刻銘)
(1).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汉书·郊祀志下:“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于宫庙也。” 唐 杜甫 《赠司空王公思礼》诗:“洗剑 青海 水,刻铭 天山 石。”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斛铭:“家中量衡无二致,刻铭於斛之四面:出以是,入以是,子孙永如是。”
(2).刻于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宋书·宋白传:“ 泰山 有 唐玄宗 刻铭。”
《國語辭典》:矫揉(矯揉)  拼音:jiǎo róu
1.屈伸。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司,职在镕裁,檃括情理,矫揉文采也。」也作「矫輮」。
2.故意做作、不自然。明。朱鼎《玉镜台记》第一出:「古今词传,纷纷迭出,雕锼矫揉,虫技轰轰。」
《國語辭典》:分文  拼音:fēn wén
极少的钱。如:「分文不取」、「身无分文」。《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你外边荣华,怎知家下尽散,分文也无了。」《文明小史》第二一回:「兄弟不瞒你,我此番出京,弄得分文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