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体(文體)  拼音:wén tǐ
文章的体裁或风格。《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自汉至魏四百馀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隋书。卷三五。经籍志四》:「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体迁变,邪正或殊。」
《分类字锦》:动有文体(动有文体)
新书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
分类:制礼
《漢語大詞典》:治体(治體)
(1).治国的纲领、要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治非有难也。”周书·王褒传:“ 襃 有器局,雅识治体。” 宋 司马光 《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天下无无弊之制,无不扰民之事,当择其合时势而害轻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体者也。”
(2).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臺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卹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
(3).指规范的文体。 明 杨慎 《萧颖士论文》:“ 贾谊 文辞最正,近於治体。”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去古既远,治体不振,生当其时,手足罔措,輒欲争效异国,不以师人为耻,偶见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谓新且异焉。”
《國語辭典》:书体(書體)  拼音:shū tǐ
1.字体的笔画间架。《晋书。卷三六。卫瓘传》:「杜氏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也作「字体」。
2.文体。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
《漢語大詞典》:发隐(發隱)
(1).揭开某种隐秘的事物。 元 姚燧 《故民锺五六君墓铭》:“伊谁成厥孝子志,苟有善兮必门地。 汉 氏 仲山 凡岂异,奋笔发隐太史 燧 。”
(2).指一种阐发隐奥的文体。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纍臣自 崇禎 戊辰秋,絶荤酒,皈依释氏,又诵《金刚》等经,又得详味 莲池大师 所纂《弥陀疏抄》《菩萨戒发隐》等编,欢服释教宏博,诚暗助圣朝,治化不浅。”如: 鲁迅 《准风月谈》《帮闲法发隐》
《國語辭典》:韵文(韻文)  拼音:yùn wén
讲究格律并用韵的文体或文章。如辞赋、诗歌、词曲等。
《國語辭典》:应用文(應用文)  拼音:yìng yòng wén
文体名。不属于纯文学作品而重在社交应用上的文体,如书信、对联、公文等,统称为「应用文」。
《國語辭典》:离骚(離騷)  拼音:lí sāo
楚辞篇名。战国时屈原所作。屈原仕楚怀王,因谗言被疏,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表明爱国心志。全文词采雅丽,为一长篇韵文,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也称为〈离骚经〉、〈楚骚〉。
《漢語大詞典》:小山
文体名。 汉 王逸 《〈楚辞·招隐士〉解题》:“昔 淮南王 安 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参见“ 大山小山 ”。
《國語辭典》:大山小山  拼音:dà shān xiǎo shān
1.汉淮南王刘安召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选辞赋,以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小山」,如同《诗经》有〈大雅〉、〈小雅〉之分。
2.南朝梁时,何点、何嗣兄弟二人一起遁世隐居,前者号为「大山」,后者号为「小山」。明周肃王之后,睦㮮、安𣵿俱有学行,人称睦㮮为「大山」,安𣵿为「小山」。故后来也用以称呼同时享盛名的兄弟俩。
《漢語大詞典》:或问(或問)
文体的一种。用问答体以说明论点。多用于书名。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四库全书总目·四书一·四书或问》:“四书或问三十九卷, 宋 朱子 撰。 朱子 既作四书章句集注,復以诸家之説纷错不一,因设为问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书。”
《國語辭典》:古文  拼音:gǔ wén
1.上古的文字。《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
2.汉代经学的一派,以先秦古文所书。《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3.唐宋文坛上古文运动所主张的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清。方苞〈古文约选。序〉:「自魏、晋以后,藻绘之文兴,至唐韩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学者以先秦、盛汉辩理论事质而不芜者为古文。」参见「古文运动」条。
4.泛指文言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若有诗赋古文更好了,容日细细捧读。」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漢語大詞典》:移文
(1).旧时文体之一。指行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亦泛指平行文书。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外国·外夷夸诞:“其移文乃称一千三百七十六年,但不著年号。”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今文书平行者号移文。” 清 赵翼 《赴天津》诗:“聘书却公卿,移文畏朋友。”
(2).发移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制置使移文宣抚司,当用申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 高宗纯皇帝 命理藩院移文 俄罗斯 撒纳特 衙门使送贼。”
(3).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的省称。 宋 辛弃疾 《柳梢青·三山归途代白鸥见嘲》词:“好把《移文》,从今日日,读取千回。”
《國語辭典》:诏令(詔令)  拼音:zhào lìng
1.皇帝的命令。《韩非子。初见秦》:「土地广而兵强,战剋攻取,诏令天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又诏令太医院有名医人数个,到寓诊视。」也作「诏敕」。
2.文体名。是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所发命令、文告的通称。包括册文、制、敕、诏、诰等。
《國語辭典》:前言  拼音:qián yán
1.先哲的言论。《易经。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国语。晋语四》:「夫必追择前言,求善以终。」
2.以前所说的话。《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红楼梦》第二回:「雨村听了笑道:『可知我前言不谬。』」
3.称文章前面所提示的话。
《國語辭典》:奏议(奏議)  拼音:zòu yì
1.古代臣子因事向君王陈奏,并条列其是非,称为「奏议」。唐。韩愈唐故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2.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也称为「奏章」、「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