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谢启(謝啟)  拼音:xiè qǐ
表示谢意的启事。如:「报上登了一则感谢善心人士济助的谢启。」
《國語辭典》:骈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漢語大詞典》:词儿(詞兒)
(1).韵文文体之一。即词。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三个爱这 柳七官人 ,曾作一首‘词儿’为証。”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才指手画脚的向大家説道:‘方才这 十三妺 姐姐不是在庙里墻上题那两行《北新水令》的词儿吗?’”
(2).指词话。 元 明 时的一种说唱艺术。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谢恩光拯济皆无恙,编作本词儿唱。”
(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也指说话、文章中的语句。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七:“我的题目中用了‘组织’这一个词儿。”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他是专门被派来招呼剧团的,在这一带是有名的‘瞎架’。起先,我不知道这个词儿,后来才体会到,就是好摊事管事的人。”
《漢語大詞典》:五规
唐代文体名。即《出规》、《处规》、《戏规》、《心规》和《时规》
分類:文体
《漢語大詞典》:文策
策问。应试文体的一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 师旦 考其文策为下等,举朝不知所以。”
《漢語大詞典》:专号(專號)
以某项内容或某一文体为中心而编成的一期刊物。 许杰 《鲁迅与蒋径三》:“那是由我主编,汇集了一些朋友的纪念文章,借当时 杭州 出版的《晨光》半月刊,出版了一期 蒋径三 纪念专号。” 孙犁 《澹定集·〈曼晴诗选〉序》:“前些日子,我见到他寄来的两本诗专号。”
《漢語大詞典》:几策(幾策)
(1).机谋。北齐书·文宣帝纪:“至于军国几策,独决怀抱,规模宏远,有人君大略。”
(2). 宋 代一种奏议的文体。如 苏洵 有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参阅 宋 苏洵 嘉祐集卷一。
《漢語大詞典》:哀策
亦作“哀册”。 文体的一种。封建时代颂扬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韵文,多书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礼时,由太史令读后,埋于陵中。后汉书·礼仪志下:“太史令奉哀策立后。”南史·后妃传下·梁武丁贵嫔:“ 普通 七年十一月庚辰,﹝贵嬪﹞薨……詔吏部郎 张纘 为哀册文。” 唐 杨炯 《薛振行状》:“ 孝敬 崩,詔公为哀册。” 清 钱谦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显皇帝遗诏赋挽词》之二:“南郊传累德,哀策属何人?”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上哀下曰誄,始 鲁庄公 ;下哀上曰哀策,始 汉 李尤 。”
《漢語大詞典》:檄移
文体名。檄文、移文的并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故檄移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
《漢語大詞典》:诏表(詔表)
文体名。诏令和表章。宋史·选举志二:“ 高宗 立博学宏词科,凡十二题,制詔、詔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体製一古一今。”
《國語辭典》:上梁文  拼音:shàng liáng wén
文体名。建屋上梁时用来颂祝的骈文,末尾附诗,分东西南北上下,共计六章。始于六朝,后世多仿行。
《國語辭典》:七体(七體)  拼音:qī tǐ
1.人体的七窍,包括眼、耳、口、鼻。《国语。郑语》:「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
2.文体名。起于枚乘的〈七发〉,其后文人竞相模仿,遂成「七体」。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张协的〈七命〉、陆机的〈七徵〉等。文尚骈丽,但造字遣辞与连珠全篇四六不同。
《國語辭典》:七发(七發)  拼音:qī fā
文章名。汉枚乘作。写楚太子有疾,吴客以七事启发。后人仿效之作很多,皆以七名篇,因而形成一种文体。
《國語辭典》:跋文  拼音:bá wén
写在文章、书籍或画册后面的文字,内容多为后记、评介等。一般单称为「跋」。
《漢語大詞典》:铁券文(鐵券文)
文体名。原为刻于铁券的誓词,后亦偶用作其他誓词。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铁券文》:“史称 汉高祖 定天下,大封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庙。其誓词曰:‘使 黄河 如带, 泰山 若礪,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后世因此遂有铁券文焉。其文诸集不载,独 陆贄 有之;然以安反侧之心,非锡券之本指也。今姑録之,以备一体。” 清 黄鷟来 《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传家铁券文,直作衣鉢继。”
《漢語大詞典》:俪体(儷體)
(1).配偶。清史稿·礼志十一:“廷臣奏言:‘后虽儷体,礼统所尊;升殿视朝,事关典制。’”
(2).匹配,与……结成配偶。 明 张居正 《两宫尊号疏》:“恭惟圣母皇后,儷体先帝,表正宫闈。”
(3).对偶的文体。 章炳麟 《文学说例》:“虽然,儷体为用,固由意有殊条,辞须翕闢,孑句无施,势不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