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题辞(題辭) 拼音:tí cí
1.表达庆吊之意的简短文辞。例如「百年好合」、「花好月圆」、「彤管扬芬」、「美仑美奂」、「哲人其萎」等。也作「题词」。
2.标明全书要旨,并表示赞扬的文字,类似序文的作用。如汉赵岐作「孟子题辞」。也作「题词」。
3.为表达纪念或勉励之意而写下的文句。如:「他请好友在照片背面题辞留念。」也作「题词」。
2.标明全书要旨,并表示赞扬的文字,类似序文的作用。如汉赵岐作「孟子题辞」。也作「题词」。
3.为表达纪念或勉励之意而写下的文句。如:「他请好友在照片背面题辞留念。」也作「题词」。
《漢語大詞典》:誓命
(1).约束警戒之辞。《礼记·郊特牲》:“卜之日,王立于泽,亲听誓命,受教諫之义也。” 孙希旦 集解:“誓命,谓戒王以失礼之谴也。郊天至重,故王亦受誓戒。” 三国 魏 曹操 《请恤郭嘉表》:“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繇 嘉 。”
(2).誓志效命。《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而 瓚 誓命沉城,佻身飞鏃,兵尽器竭,毙于旗下。” 吕向 注:“誓,约言也……言 瓚 自约命沉城下。”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骤居相辅,捐躯誓命,不后他人。”
(3).誓和命。《尚书》文体名。《〈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宋 秦观 《国论》:“臣愿陛下具以意作为明詔,丁寧反覆,如古训誥誓命之文。”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尚书》之文,训誥誓命,遗留在於秘府,述而不作,一家一人,自为词繫,卜史之典也。”
(2).誓志效命。《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而 瓚 誓命沉城,佻身飞鏃,兵尽器竭,毙于旗下。” 吕向 注:“誓,约言也……言 瓚 自约命沉城下。”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骤居相辅,捐躯誓命,不后他人。”
(3).誓和命。《尚书》文体名。《〈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宋 秦观 《国论》:“臣愿陛下具以意作为明詔,丁寧反覆,如古训誥誓命之文。”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尚书》之文,训誥誓命,遗留在於秘府,述而不作,一家一人,自为词繫,卜史之典也。”
《國語辭典》:六体(六體) 拼音:liù tǐ
1.书经的六种文体。指典、谟、训、诰、誓、命。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2.易经的六爻。《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阴阳比类,交错相成,故九六之变登降于六体。」
3.人的头、身、四肢。《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翼奉》:「阳用其精,阴用其形,犹人之五臧六体。」
4.王莽时的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卷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也称为「六书」。
5.六种书体。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张怀瓘 六体书论:「臣谨进怀瑰书大小篆及八分,臣书真行草,合成六体。」
6.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五曰六书。」唐。贾公彦。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也称为「六书」。
《漢語大詞典》:对问(對問)
(1).互相问答交谈。《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性谦恭篤慎,官府小吏,呼招对问,皆为抗礼。”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未尝干有司对问希品第,未尝歷王公丐贷饰车马。”
(2).古代文体之一。 战国 时 宋玉 作《对楚王问》,以答问形式抒写情志,后因名其体为“对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宋玉 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 范文澜 注引 纪昀 评:“《卜居》《渔父》已先是对问,但未标对问之名耳。然 宋玉 此文,载於《新序》;其标曰对问,似亦 萧统 所题。”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而特由其时游説之风而恢宏,因 荆楚 之俗而奇伟;赋与对问,又其长流之漫於后代者也。”
(3).应诏回答帝王的问难。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志铭》:“无双对问,实踵武於 丁鸿 。” 唐 沈佺期 《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诗:“何幸盐梅处,惟忧对问机。”
(4).指受审问。《朱子语类》卷一二三:“ 周勃 终身有功,后来也下狱对问。”《水浒传》第二二回:“现有刀子是 宋江 的压衣刀,必须去拿 宋江 来对问。”
(2).古代文体之一。 战国 时 宋玉 作《对楚王问》,以答问形式抒写情志,后因名其体为“对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宋玉 含才,颇亦负俗,始造‘对问’,以申其志。” 范文澜 注引 纪昀 评:“《卜居》《渔父》已先是对问,但未标对问之名耳。然 宋玉 此文,载於《新序》;其标曰对问,似亦 萧统 所题。”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而特由其时游説之风而恢宏,因 荆楚 之俗而奇伟;赋与对问,又其长流之漫於后代者也。”
(3).应诏回答帝王的问难。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义兴公萧公墓志铭》:“无双对问,实踵武於 丁鸿 。” 唐 沈佺期 《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诗:“何幸盐梅处,惟忧对问机。”
(4).指受审问。《朱子语类》卷一二三:“ 周勃 终身有功,后来也下狱对问。”《水浒传》第二二回:“现有刀子是 宋江 的压衣刀,必须去拿 宋江 来对问。”
《漢語大詞典》:笺记(箋記,牋記)
古代文体名。给长官的书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孝景 讳 启 ,故两 汉 无称,至 魏国 笺记,始云启闻。”
牋記:古代文体之一。给长官的书启。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太僕 杜密 周甫 亦去 北海 相在家,每至郡县,多所陈説,牋记括(托)属。”《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所著赋、铭、碑、讚、祷文、弔、章表、教令、书、檄、牋记,凡二十七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原牋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牋记之分也。”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始敢脩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飢渴之勤,载省孤蒙,实为幸会。”
牋記:古代文体之一。给长官的书启。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太僕 杜密 周甫 亦去 北海 相在家,每至郡县,多所陈説,牋记括(托)属。”《后汉书·皇甫规传》:“﹝ 规 ﹞所著赋、铭、碑、讚、祷文、弔、章表、教令、书、檄、牋记,凡二十七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原牋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牋记之分也。”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始敢脩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飢渴之勤,载省孤蒙,实为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