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申状(申狀)  拼音:shēn zhuàng
古时向上级陈述事实的文书。《水浒传》第三四回:「黄信写了申状,叫两个军教头目,飞马报与慕容知府。」
《國語辭典》:缘起(緣起)  拼音:yuán qǐ
1.事物的由来。
2.著书的人记其编著的原由,与序文略同。《金七十论。卷上》:「说此偈缘起。」
3.声明发起一事的文字,与启事略同。
4.一种流行于唐代的说唱艺术。叙述故事的始末缘由,作品均为宣扬佛教教义和讲述佛教故事。现存作品有《丑女缘起》、《目连缘起》等。
《國語辭典》:杂记(雜記)  拼音:zá jì
1.文体名。记载琐事、器物、山水等杂事。
2.琐碎的笔记。如:「生活杂记」。
3.礼记篇名。《礼记。杂记》唐。孔颖达。正义:「按郑目录云,名曰杂记者,以其杂记诸侯以下至士之丧事,此于别录属丧服,分为上下,义与曲礼檀弓分别不殊也。」
《漢語大詞典》:赋颂(賦頌)
(1).赋和颂。两种文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且先王之赋颂,钟鼎之铭,皆播吾之迹, 华山 之博也。”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今之赋颂,古诗之流。”
(2).吟赋作颂。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为之赋颂。”
分類:文体
《漢語大詞典》:后序(後序)
文体名。犹跋。刊于卷末的序文。 宋 曾巩 有《〈李白诗集〉后序》。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题跋》:“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
《國語辭典》:八体(八體)  拼音:bā tǐ
1.秦代统一文字之后,所通用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八种书体。大篆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为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简化而得,大、小篆并简册所用;刻符施于符信;虫书乃于篆文基础上装饰鸟虫图形;摹印使用于玺印之上,也称为「缪篆」;署书指封检上之题字;殳书则用于戈、戟等兵器题铭;隶书行于公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2.体,文章作品的体貌。「八体」指八种文章的风格。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体性》中,概括文章风格,区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
《漢語大詞典》:弹文(彈文)
文体名。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 宋 叶适 《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有造游士之狱者,索其楮中,得公弹文,检御史所上,不差一字。”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弹文固目中之一,而其辞要核实风轨,所谓气流墨中、声动简外可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我记得里面就有一篇弹文,所弹的乃是一个败落的世家。”
《國語辭典》:青词(青詞)  拼音:qīng cí
道士祭祀天地神明的祝词,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后成为一种文体。《水浒传》第七一回:「宋江要求上天报应,特教公孙胜专拜青词,奏闻天帝。」《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精勤斋醮,供奉青词。」
《國語辭典》:哀辞(哀辭)  拼音:āi cí
哀悼死者的文章,多以韵文形式写成。也作「哀词」。
《國語辭典》:序文  拼音:xù wén
作者陈述作品主旨、写作过程,或他人对著作的介绍评述。《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就把在胡家听的这一席话敷衍起来,做了个序文在上。」也作「序言」。
《漢語大詞典》:题记(題記)
(1).就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著文抒怀。亦指所著之文。 唐 郑谷 《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中峯曾到处,题记没苍苔。”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 唐公 於是命工图之,而以名於其斋,曰‘梦砚之斋’,以与海内士大夫题记赞咏其事。” 孙犁 《秀露集·后记》:“旧作经过战争、动乱,失者不可复得,保存下来的,也实在不容易。每当搜集到手时,常有题记。”
(2).文体名。 姚华 《论文后编》:“而一文之后,有所题记(如《仪礼后记》,亦出 汉 儒。)后人称曰‘书后’,亦或曰‘跋’,则后序之变,前或曰‘引’( 苏明允 《送石昌言北使》),又前序之变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热风》《坟》等均有《题记》专文。
《國語辭典》:随笔(隨筆)  拼音:suí bǐ
随意随事自由抒发纪录的散文体裁。世人常以此作为杂文的书名,如宋洪迈的《容斋随笔》、清袁枚的《随园随笔》。
《國語辭典》:论辩(論辯)  拼音:lùn biàn
各自据理说明自己的看法,并驳斥对方的缺失。如:「关于这件提案,应由持正、反意见的双方进行论辩,再交由大会表决。」
《國語辭典》:论辨(論辨)  拼音:lùn biàn
1.评量、辨析。《礼记。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记》:「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奏疑事,听断大政,论辨得失。」
2.文体名。其体盖源自古代诸子,旨在论證说理。如清朝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有论辨类。今多称为论说文。
《漢語大詞典》:史论(史論)
文体名。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史论序注,则师范於覈要。”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史论立言,理当雅正。” 邹韬奋 《二十年来的经历·工程师的幻想》:“我只有趣味于看纲鉴,读史论。”
《漢語大詞典》:册文
文体名。简称“册”。原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只用于帝王封赠臣下;后世应用渐繁,有祝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等名目,凡祭告、上尊号及诸祀典,均得用之。文选列有“册”的一类,收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一:“ 真宗 将立 明肃 作后,令 丁谓 諭旨於 杨大年 ,令作册文。”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上御 保和殿 ,颁赐册文、香帛,给御盖一、龙纛二、御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