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散佚
散失。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会 董卓 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所蓄书籍法帖尽散佚一空。” 阿英 《关于瞿秋白的文学遗著》:“关于 秋白 的遗著,散佚的实在太多。”
分類:散佚散失
《國語辭典》:陨坠(隕墜)  拼音:yǔn zhuì
自高处落下。《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五石陨坠,六鹢退飞。」
《漢語大詞典》:湮放
散佚。新唐书·惠文太子范传:“初, 隋 亡,禁内图书湮放, 唐 兴募访,稍稍復出,藏祕府。”新唐书·颜真卿传:“时丧乱后,典法湮放。”
分類:散佚
《國語辭典》:遗书(遺書)  拼音:yí shū
1.前代散逸的书。《汉书。卷三○。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2.前人遗著,由后人替他刊行的,称为「遗书」。如船山遗书、章氏遗书。
3.死者所遗留的文字。《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将及危急之际,写下遗书二纸,将一纸付与鲁氏。」
4.留下书信。如:「遗书出走」。
《漢語大詞典》:遗编(遺編)
(1).指前人留下的著作。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往圣遗编,咸穷壼奥。” 宋 苏辙 《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诗:“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遗编軼正雅,旷代殊徽音。” 清 杜浚 《咏史得谢皋》:“所以 晞髮翁 ,遗编灿星斗。”
(2).指散佚的典籍。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通儒作相,徵博士於诸侯;中使驱车,访遗编於四海。”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顷余有志於先朝文献,欲勒为一书,所至輒访求遗编,颇畧具。”
(3).释卷;放下书籍。 明 袁宏道 《送叶使君还朝序》:“虽纷庞业杂之中,而幽閒自得,手不遗编。”
《國語辭典》:遗篇(遺篇)  拼音:yí piān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篇章、作品。
《國語辭典》:逸诗(逸詩)  拼音:yì shī
未收入《诗经》中的古诗。清。桂馥《札朴。卷二。温经。逸诗》:「古者谣谚皆谓之诗,其采于遒人者,如国风是也。未采者,传闻里巷,凡周秦诸书引诗不在四家编内者,皆得之传闻,故曰逸诗。」
《國語辭典》:逸书(逸書)  拼音:yì shū
1.久经散逸的古书。
2.汉武帝末,鲁恭王整修孔子故居时于复壁里所发现的《尚书》篇章。较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二十九篇多出十六篇,号称《古文尚书》。
《國語辭典》:遗缺(遺缺)  拼音:yí quē
因原任人员死亡或离职而遗留的职位。
《漢語大詞典》:残亡(殘亡)
(1).灭亡。墨子·所染:“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絶无后类。”吕氏春秋·遇合:“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羣孽大至,身必死殃。” 汉 贾谊 《新书·藩强》:“曩令 樊 、 酈 、 絳 、 灌 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
(2).谓散佚不全。隋书·宇文恺传:“访通议於残亡,购《冬官》於散逸。”
《国语辞典》:伤寒论(伤寒论)  拼音:shāng hán lùn
书名。汉朝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张机死后,书散佚不全,晋王叔和为之蒐集整理,取其专论伤寒部分,辑为《伤寒论》,六篇十章。全书主以六经辨證治急性热病,为方书之祖。
《漢語大詞典》:湮散
湮没散佚。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 西臺 陷殁,简牘湮散。”新唐书·魏徵传:“始丧乱后,典章湮散。”
分類:湮没散佚
《漢語大詞典》:相如草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病免,家居 茂陵 。天子曰:‘ 司马相如 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 所忠 往,而 相如 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 长卿 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 长卿 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禪事。”后因以“相如草”比喻散佚的名著。 唐 李白 《宣城哭蒋徵君华》诗:“安得 相如 草,空餘封禪文。”
《漢語大詞典》:逸本
指散佚失传的本子。《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陈乃乾 ﹞认为凡具有校勘价值的孤本、逸本,抵得上 宋 元 珍本与名钞宝册。”
《漢語大詞典》:辑佚(輯佚)
辑录散佚的有关资料。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六节:“他们利用自己在文字、音韵等学科方面的成就,对儒家经典和诸子史籍进行了注疏、辨伪、校勘、辑佚等工作,作出了不少成绩。” 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序》:“把 唐 宋 已佚的各种诗话,采集编订,使昔人辑佚的范围更为廓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