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1
词典
4
分类词汇
7
词典
敛迹
韬光敛迹
销声敛迹
避影敛迹
分类词汇
屏迹
屏息
敛息
戢身
讳迹
卷怀
卷迹
《國語辭典》:
敛迹(斂跡)
拼音:
liàn jī
1.隐蔽起来,不敢露面。《抱朴子。外篇。知止》:「夫矰缴纷纭则鸳雏徊翮,坑阱充蹊则麟虞敛迹。」
2.退隐。《晋书。卷八六。列传。张轨》:「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唐。
岑参
〈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3.自我约束,不敢放纵。《新唐书。卷一七五。列传。刘栖楚》:「栖楚一切穷治,不阅旬,宿奸老蠹为敛迹。」《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莅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不上半年,治得县中奸宄敛迹,盗贼潜踪,人民悦服。」
分類:
敛迹
收敛
隐藏
退居
形迹
隐居
躲避
有所顾忌
不敢
放肆
《漢語大詞典》:
韬光敛迹(韜光斂跡)
同“韜光晦蹟”。 明
袁宏道
《德山麈谭》
:“学道人须是韜光敛跡,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若逞才华,求名誉,此正道之所忌。”
《國語辭典》:
销声敛迹(銷聲斂跡)
拼音:
xiāo shēng liàn jī
隐藏形迹,不公开出现。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一:「宗国乱离,僖宗幸蜀。宗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颍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惟恐人知。」也作「销声匿迹」。
分類:
销声匿迹
《漢語大詞典》:
避影敛迹(避影斂跡)
谓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
:“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姦民未尝不避影敛跡也。”亦作“ 避影匿形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
:“昔人所谓非亲非故,何由习知之也。此二者已当不同观,而况於避影匿形,惟恐多此一举,为身累者乎!”
分類:
隐蔽
不露
露形
形迹
《國語辭典》:
屏迹(屏跡)
拼音:
bǐng jī
匿避。《晋书。卷七○。卞壸传》:「忠于事上,权贵屏迹。」《新唐书。卷一九四。卓行传。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分類:
隐迹
避匿
隐居
敛迹
《國語辭典》:
屏息
拼音:
bǐng xí
抑止呼吸,止住声息。唐。陈鸿〈长恨传〉:「方士屏息敛足,拱手门下。」《新五代史。卷三六。义儿传。李存进传》:「魏人屏息畏之。」
分類:
屏息
抑止
寂静
敛迹
屏气
寂静无声
无声
停息
消失
掩蔽
注意力
集中
或恐
恐惧
《漢語大詞典》:
敛息(斂息)
(1).屏住气息。 唐
高彦休
《
唐阙史·韦进士见亡妓
》
:“ 韦 洁服敛息,一稟其诲。”
(2).犹敛迹。 清
刘大櫆
《送孙黟县改官凤阳序》
:“﹝ 孙侯 ﹞为巡缉,往往发其筐篋,出其赃私,故枹鼓不鸣,而羣姦敛息。”
(3).收敛。 高歌
《人道主义的失败》
:“他的一篇篇文字和一举一动,都有使人倾倒的魔力,就是恃才傲物的人儿,见了他,也不由得不敛息光芒。”
分類:
收敛
敛迹
气息
《國語辭典》:
戢身
拼音:
jí shēn
藏身。唐。沈既济《任氏传》:「崟周视室内,见红裳出于户下。迫而察焉,见任氏戢身匿于扇间。」
分類:
敛迹
藏身
《漢語大詞典》:
讳迹(諱迹)
犹敛迹。谓藏身不出。 明
焦竑
《
玉堂丛语·宠遇
》
:“ 宋潜溪 太史乞归……上悦,赐白金币文綺,曰:‘与汝作百岁衣也。’自是岁一来朝。后子 璲 被诛,乃讳迹焉。”
分類:
敛迹
藏身
不出
《國語辭典》:
卷怀(卷懷)
拼音:
juǎn huái
1.收藏。《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养气》:「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2.逃避、退避。《旧唐书。卷一八二。高骈传》:「如高令复帅,外寇必自卷怀。」《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卷怀离寺,作负贩去。」
分類:
退避
包容
敛迹
藏身
隐退
收心
《漢語大詞典》:
卷迹(卷跡)
亦作“ 卷跡 ”。 敛迹;退隐。
《
宋书·自序传
》
:“既获遄至, 胡 马卷迹。” 唐
岑参
《丘中春卧寄王子》
诗:“卷迹人方处,无心云自闲。” 宋
秦观
《春日杂兴》
诗之三:“志士耻弱植,卷跡甘饥寒。”
分類:
敛迹
退隐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