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归藏(歸藏)  拼音:guī cáng
1.归葬。唐。王勃〈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今者归葬有日,先远戒期。」
2.书名。相传为比《周易》更早的《易经》,作者不详。原书在汉初已亡佚,清朝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佚文一卷,内容多述大禹、后羿等的神话传说。
《漢語大詞典》:韬敛(韜斂)
敛藏。 明 文徵明 《太傅王文恪公传》:“晚益韜敛,以踰越为戒。” 明 唐顺之 《晋斋说并跋》:“日丽乎天而含於地,见乎南而潜乎北,故其韜敛而若无所事者,所以厚畜其力而用其壮者也。”
分類:敛藏
《漢語大詞典》:韬戢(韜戢)
收藏;敛藏。 前蜀 杜光庭 《罗天普告词》:“五兵韜戢,四气均调。”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今天下为一,当韜戢干戈。” 明 李东阳 《国子生潘元谨墓志铭》:“先生晚益韜戢,卜居山中。”
分類:收藏敛藏
《漢語大詞典》:韬匿(韜匿)
敛藏;隐藏。谓不为人所知。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 太和 以后,益自韜匿,羣居游处,未尝发言。” 明 文徵明 《胡参议传》:“﹝ 胡 ﹞生平寡与,既归,益事韜匿。” 林纾 《与魏季渚太守书》:“干济之士,先求韜匿,愿执事留意焉。”
《漢語大詞典》:府囊
敛藏。管子·侈靡:“敬祖禰,尊始也;齐约之信,论行也;尊天地之理,所以论威也;薄德之君之府囊也。” 尹知章 注:“凡尊始、论行、论威,为政者所当行。德薄之君,皆囊而藏之,故有败亡之祸。”
分類:敛藏
《國語辭典》:欿傺  拼音:kǎn chì
陷于停止的状态。《楚辞。宋玉。九辩》:「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深藏。」
分類:敛藏
《漢語大詞典》:偃息
(1).谓偃兵息民。吕氏春秋·顺说:“説虽未大行, 田赞 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
(2).敛藏退息。《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沉,与时抑扬。” 宋 苏舜钦 《又答范资政书》:“阁下前视卿辅之地不欲处,谦让引去,偃息藩镇,以閒放自喜,此正得时止之道也。”
(3).睡卧止息。 宋 司马光 《和君倚藤床十二韵》:“朝讯狱中囚,暮省案前文。虽有八尺牀,初无偃息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儼然而民上也者,偃息在牀,漠若无事,寧知水火狱中,有无数寃魂,伸颈延息,以望拔救耶!”
(4).停止;使停止。 唐 杜甫 《初冬》诗:“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 金世宗 ﹞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 汉 文景 风。”《文汇报》1977.10.6:“虽然身体患病,在家休养,但是他那种要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信念并没有偃息。”
(5).平静,安静。 宋 苏轼 《祭魏国韩令公文》:“功成而退,三镇偃息。”
《高级汉语词典》:韬光
韬迹匿光的省语。指隐藏光采才华,不表露于外
分类:韬光
《漢語大詞典》:衔戢(銜戢)
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晋 陶潜 《乞食》诗:“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貽。” 明 归有光 《与余同麓太史书》:“及两辱手教,衔戢殊深。”
《漢語大詞典》:杀敛(殺斂)
谓万物凋落敛藏。管子·五行:“然则凉风至,白露下,天子出令,命左右司马衍组甲厉兵,合什为伍,以修於四境之内,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杀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