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5,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立教
立教开宗
半字教
半满教
白莲教
台教
北方佛教
弘教
外教
西藏佛教
西藏喇嘛教育
共教
在理教
至教
至教量
立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今诸师向佛一代教而立之教门也。如天台之五时八教,华严之五教是也。是曰教相判释。法华玄义十列南三北七之十家立教,五教章上举古今之十家。华严大疏四叙二十馀家。
立教开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开教相之宗旨也。(参见:立教)。
立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今诸师向佛一代教而立之教门也。如天台之五时八教,华严之五教是也。是曰教相判释。法华玄义十列南三北七之十家立教,五教章上举古今之十家。华严大疏四叙二十馀家。
半字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昙无谶所立二教之一。判一切之小乘教为半字教。(参见:半字)
【三藏法数】
半字教者,谓声闻藏,谈理未遍,若字之有半也。
半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悉昙章之生字根本,为半字,摩多十二字,体文三十五字是也。馀章之文字义理皆具足,为满字。毗伽罗论是也,以半字譬小乘。满字譬大乘。涅槃经五曰:「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慇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中略)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论者,所谓方等大乘教典。」同八曰:「云何如来说字根本?佛言:善男子!初说半字以为根本,持诸记论咒术文章诸阴实法。凡夫之人,学此字本,然后能知是法非法(此下说十四音五十字之义)。半字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满字者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譬如世间,为恶之者名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行宗记一上曰:「涅槃论云:半字者渐教,满字者涅槃满足教。」止观辅行六曰:「半字者,引證唯小。」
半满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经以梵书之悉昙章阿阿(引)等半体字譬小乘经,毗伽罗论之成字譬大乘之经典。昙无谶三藏依之判一代教立半满之二教。谓小乘为半字教,大乘为满字教也。大乘义章一曰:「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满教也。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华严玄谈四曰:「昙无谶三藏立半满教,隋远法师亦同此立。」止观三曰:「明半满,半者明九部法也,满者明十二部法也。(中略)半满之语直是扶成大小。」同辅行曰:「半唯在小,永隔于大。方等则具存半满,般若法华涅槃华严唯满不半,鹿苑唯半不满。」
白莲教
【佛学大辞典】
(杂名)伪托佛教之邪教也。其教始于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等。诡言弥勒佛下世,白莲华开,以焚香诵经惑愚民,言可救劫。转辗相煽,遂成大乱,而元以之亡。明代有唐赛儿王森徐鸿儒等,至清代,其萌檗日炽。又变为清水八卦荣华红阳白阳青莲红莲等名目。不可究诘。乾隆三十九年寿张王伦以清水教倡乱。舒赫德平之。四十年又有刘松刘之协等以持斋治病惑众。事发被捕。而党徒四起。以色分号。其最著者为齐王氏姚之富徐天德王三槐等,蔓延川湖陕数省。至嘉庆七年,始得额勒登保德太杨遇春等肃清之。十六年西巡,又有林清李文成之变,是为天地八卦教。清党潜伏禁城起事。文成在滑县应之。幸即事败。就擒伏法。而根株未绝,酿成义和团。遂有庚子之变。按沈氏涛瑟榭丛谈,载元英宗至治二年,禁白莲佛(即白莲教,见元史),则其来久矣。录此以著邪匪伪托于佛之谬妄。
台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之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的教门。
北方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南方佛教之对。纪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传道师派遣后,发达于印度北部,传播于西藏,支那,日本等之佛教总称。此等处所现存之经典,与锡崙,缅甸等所谓南方佛教国之经典为小乘教者相反。含大乘经典为多,两者显有相异之点,故从地理上之区分,称为北方佛教。
弘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弘通佛之教法也。正法华经三曰:「逮闻弘教,心怀踊跃。」续僧传(智脱)曰:「欢传灯之弘教。」
外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法以外之教。印度有九十五种之外道,支那有九流百家等。佛祖统记三十九曰:「沙门道安作二教论,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教。」二教论曰:「聚虽一体而形神两异,散虽质别而心数不亡。故救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典号为内。」又。治心之术,名为内教。修身之教,名为外教。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西藏佛教
【佛学大辞典】
(故事)西藏新志中曰:「周赧王二年岁在戊申,额纳特克(中印度)有乌迪雅纳汗者,为邻国所败。自印度逃至雪山,住雅赞塘,遂呼谓雅尔隆氏。其季子生有异表,众人推为汗(王之意),寻为土伯图国之王。其后七世,有奸臣隆纳木者纂其位。不半载,前汗之子某汗恢复故位。又传七世,至多里隆赞汗,得百拜忏悔经、多宝经、及金塔宝,敬慎供养,是为佛教入藏之始。时西历四百七年,东晋安帝义熙丁未三年也。八世特勒德苏隆赞年十六袭汗位,曾派大臣至中印度习音学,回国后使译百拜忏悔经与三宝云经,以为治国之助。又尚唐文成公主,当文成公主之至西藏也,携带经卷佛像。于是汗又聘中印度之桑吉刺必满师及巴勒布国之锡拉满祖师,及鄂斯达师,唐僧之玛唅德斡等,使译经卷,宣布国中。西藏佛教之盛自此始。」
西藏喇嘛教育
【佛学大辞典】
(流派)喇嘛教育之年限甚长。管理极严。八岁入寺院之学校,检查体格,使暗记古人格言。如是十二年,称试验生。由保證人介绍,登姓名于僧录。给以银徽章,使附袈裟。削发行宣示式,始得法名。更进而为住职。又经十二年,课程渐次增高。学祈祷,习经,频以问答论难试验其修行之功效。若能解决问答论难各题,得列众僧之前。但实行研究者甚少。不过循例举行,视为具文耳。谚云:吃喇嘛之食,须具铁颚。其难苦可知也。
共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共通而说之教也。亦名共教大乘,三乘共教,共般若。(参见:共般若)
共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般若经中有浅深二说,于声闻与初心之菩萨共通说其浅义,是曰共般若,单对上位之菩萨,说其深义,是曰不共般若。由天台之四教言之,则共般若为通教,不共般若为别圆二教也。智度论百曰:「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
【佛学常见辞汇】
共通的般若。般若华译为智慧。
【三藏法数】
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證也。
在理教
【佛学大辞典】
(杂名)异教名。白莲教之支流,起于清初。其祖曰杨莱如,山东即墨县人,明万历进士。明亡后,从劳山程杨旺学道,后传道于燕齐间,遂立在理教。在理者,言在儒释道三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习儒教之礼也。不设像,不焚香,戒烟酒,不禁茹荤。多用咒歌偈语,北人颇信奉之。
至教
【佛学大辞典】
(杂语)至实之教,至极之教也。唯识述记一末曰:「言至教者至实教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经,为诸众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恶得福,其事明白,至为易晓,是为至教。
至教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又曰圣教量,正教量,声量。以圣教之至言量邪正也。俱舍光记五曰:「至极之教,故名至教,亦名圣教量。」(参见:量)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圣教量、正教量、声量等,为三量之一。(参见: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因喻之三支为比量,因明之作法为立量。
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