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性空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南山三教之一。小乘教也。(参见:三教)
【佛学常见辞汇】
南山三教之一。(参见:三教)
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明教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杭州契嵩,字仲灵,号潜子,宋仁宗赐明教大师之号。见五灯会元。
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戒律。以毗尼藏之所诠是制止邪非之教故也。南山戒疏一上曰:「教由制兴,故名制教。」
【佛学常见辞汇】
制止罪恶的教法,亦即戒律。
制教三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化制二教)
化制二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宗一家,判一代教为化教制教二者。经论二藏,汎说因果之理,以化道俗,是曰化教,戒律一藏,说比丘之戒法,独制内众,谓之制教。又曰化行。(参见:化行)
制听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戒学之语。佛所制必当持之法,名制。为以便宜听其随意行之之法,名听。故制法不行之则得罪,听法不持之亦不得罪。譬如比丘之三衣,比丘尼之五衣,是制法。如百一资具是听法。亦以此意而分别佛之教法,律藏曰制教,经论二藏曰听教。见戒疏一上,行事钞中。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制定必当受持的法,叫做制;听其方便随意执行的法,叫做听。故制法若不实行必有罪,听法不实行也不为罪。
密教四波罗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舍正法戒,如来一切之圣教皆当修行。二不舍离菩提心戒,菩提心为菩萨万行之幢旗,若丧失之则万行将依何而示导?三不应悭吝法戒,诸胜法为大圣之遗财,若悭吝不与,则与盗三宝物同。四不饶益行戒,于一切众生不可作不饶益之行,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之因缘。大日经具缘品说此四波罗夷之偈,名三昧耶偈,同学处品云四种根本罪,经疏九谓之四波罗夷。大日经疏九曰:「佛子汝从今,不惜身命故,不应舍正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佛说三昧耶。汝善住戒者,如护自身命,护戒亦如是。(中略)今此四夷戒是真言乘命根。亦是正法命根,若破坏者,于真言藏中犹如死尸,虽具修种种功行不久败坏也。」又同十七以不舍三宝与不退菩提心为四波罗夷(分不舍三宝为三),「如前三世无障碍中,先令不舍三宝,又令不退菩提之心,此即菩萨真四重禁也。」
显教十波罗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对于小乘之四波罗夷,八波罗夷而说菩萨之十波罗夷:一杀戒,即人畜一切之杀生也。二盗戒,虽一针一草之微亦不与而取也。三淫戒,即人畜一切之淫事也。四妄语戒,即大小一切之妄语也。五酤酒戒,即贩卖酒也。六说四众过戒,举四众(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与比丘与比丘尼也)之罪过(七逆十重也)而说之也。七自赞毁他戒,称自己之功德而讥他之过恶也。八悭惜加毁戒,他人求财请法,悭惜不与而加毁辱也。九瞋心不受悔戒,向他生瞋心加以骂辱打击,犹不息,他求悔善言忏谢亦不容受也。十谤三宝戒,诽谤三宝也。见梵网经戒疏下。
密教十波罗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为大日经疏所说,一为无畏三藏禅要所说。经疏所说者,一不舍佛宝,二不舍法宝,三不舍僧宝,四不舍菩提心,五不谤一切三乘经法,六不悭吝一切法,七不起邪见,八不沮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怠而不劝发,九不差机说法,十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见大日经疏十七,三昧耶戒仪资秉记;禅要所说者,一不应退菩提心。二不应舍三宝。三不应讥谤三宝及三乘教典。四于甚深大乘教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六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发于二乘之心。七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八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九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见无畏三藏禅要。
音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音声所说之教法也。法华经信解品曰:「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佛学常见辞汇】
以声音宣说的教法。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唐圆照贞元十六年依敕命撰。
南方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北方佛教之对,阿育王以后,传播印度南部,锡崙,暹罗,缅甸等地之佛教也。现存此等地之经典,皆为巴利语,小乘教也。其由北印度存在于西藏支那等之经典殆为原文,大乘教也。如斯南北异其趣,故以地理区分称为南方佛教。
密教毗卢遮那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参见:大日如来)
界内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对沈沦三界中之众生教断见思二惑出离三界之法门也。天台之藏教通教是也。四教仪曰:「此二教是界内教。」同集注下曰:「藏通三乘,断惑出界。(中略)对界外方便等土,名界内教,以此二教化界内也。玄义五上曰:「若随界内好乐,说前两教位。」
【佛学常见辞汇】
对三界中的众生说如何才能断除见思惑以便将来出离三界的教法,如天台宗所立的藏教与通教是。
界内事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谓三藏教。彼教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而理唯为偏真之空理,究理最为浅薄,故贬之为界内事教。玄义三上曰:「三藏具有三人,而皆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为初门。」又曰:「通教亦有三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说三藏教虽然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但其理只属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还很浅薄,故贬之为界内事教。
界内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谓通教。彼教事相之谈逊于藏教,穷理稍深,达为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所说的通教。通教谈论事相虽然逊于藏教,但穷理较深,达于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