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诲敕(誨敕)
教诲,告诫。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说与〈楞严经〉合:“予读《楞严经》 波斯匿王 问佛言:‘我昔未闻诸佛诲敕,见 迦旃延毗罗胝子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分類:教诲告诫
《漢語大詞典》:诲奖(誨奬)
教诲劝勉。魏书·元愿平传:“久之,解禁还家,付师严加诲奬。”旧唐书·柳亨传:“数日,北门引见,深加诲奬,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光禄少卿。”
分類:教诲劝勉
《漢語大詞典》:玄训(玄訓)
(1).谓道德之教诲。后汉书·张衡传:“仰先哲之玄训兮,虽弥高而弗违。” 李贤 注:“玄训,道德之训也。”
(2).犹圣训,特指天帝的教诲。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仰窥玄训,得不禀修。”
《漢語大詞典》:忠诲(忠誨)
尽心教诲。语本论语·宪问:“忠焉,能勿诲乎?” 宋 刘宰 《分韵送王去非之官山阴得再字》:“先入勿偏听,未信勿忠诲。”
分類:尽心教诲
《漢語大詞典》:训约(訓約)
教诲约束。 宋 张孝祥 《衡州新学记》:“后世之学,盖盛於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 王闿运 《蔡夫人墓志铭》:“训约子女,有过严师。”
分類:教诲约束
《漢語大詞典》:高喻
敬称他人的教诲。晋书·束晳传:“吾窃缀处者之末行,未敢闻子之高喻。”
《漢語大詞典》:诲接(誨接)
教诲接引。晋书·阮瞻传:“小儿 毗 既无令淑之质,不闻道德之风,望诸君时以闲豫,周旋诲接。”
分類:教诲接引
《漢語大詞典》:劝诲(勸誨)
勉励教诲;规劝教诲。宋史·儒林传二·何涉:“所至多建学馆,劝诲诸生,从之游者甚众。”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弟子的念头,已立定了,不是言语劝得回,威势逼得转的,不劳师父劝诲。”
《漢語大詞典》:余教(餘教)
(1).遗教。荀子·尧问:“今之学者,得 孙卿 之遗言餘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史记·乐毅列传:“及至弃羣臣之日,餘教未衰。” 宋 王安石 《比部员外郎陈君墓志铭》:“又薄命不幸,数遭小人,以见困蹶,负先臣餘教,辱陛下器使之恩。”
(2).很多的教诲。史记·苏秦列传:“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餘教。”
分類:遗教教诲
《國語辭典》:惇诲(惇誨)  拼音:dūn huì
勤勉教诲。汉。班固 西都赋:「又有天禄石渠,典籍之府,命夫惇诲故老,名儒师傅,讲论乎六艺,稽合乎同异。」
分類:勤勉教诲
《漢語大詞典》:诲迪(誨迪)
教诲开导。 明 李东阳 《大明周府封丘王教授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李君墓表》:“俗野不学,君严为诲迪。”清史稿·文苑传二·姚鼐:“自告归后,主讲 江 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餘年,以诲迪后进为务。”
分類:教诲开导
《漢語大詞典》:灵训(靈訓)
神灵的教诲,告诫。文选·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竚盘桓而且俟。” 刘良 注:“言承神灵训戒,故狐疑佇立,盘桓且待而不进也。”云笈七籤卷一○三:“今获归依,愿以至心,永奉灵德,坛仪剑法,恭俟灵训。”
《漢語大詞典》:训程(訓程)
教诲、课督。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由是邑里之秀民,感道怀和,更来门下,咸愿服儒衣冠,由公训程。公摄衣登席,亲释经旨,丕諭本统。”
分類:教诲课督
《漢語大詞典》:训爱(訓愛)
教诲爱护。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家兄封到闰月所赐手教一通,训爱切至,情义并隆。”
分類:教诲爱护
《漢語大詞典》:诱教(誘教)
诱导教诲。 宋 曾巩 《金华县君曾氏墓志铭》:“以勤俭积日大其家,以诱教不倦成其子。”
分類:诱导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