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铃铎(鈴鐸)
(1).金属响器名。大者为铃,小者为铎。作为警戒、教化、斋醮、奏乐之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沅州秀才》:“俄闻铃鐸音,若数壮夫负巨水,欲上復下。”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2).挂于殿、阁、塔、观檐角的风铃。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中门当涂,有三精舍,上置轮相,铃鐸虚悬。” 清 曹寅 《十六日登虎丘作》诗:“葳蕤寒不锁,铃鐸夜微鸣。”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鐸。”
(3).铃铛。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手摇铃鐸,唪诵不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山羊……脖子上还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智识阶级的徽章。”
《分类字锦》:闭閤(闭閤)
汉书韩延寿传:入守左冯翊,满岁称职为真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月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閤思过,一县莫知所为,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延寿大喜,开閤延见,内酒肉,与相对饮食。厉勉以意,告乡部有以表劝悔过从善之民。延寿乃起听事,劳谢令丞以下,引见尉荐,郡中翕然,莫不传相敕厉,不敢犯。
分类:教化
《國語辭典》:偃草 拼音:yǎn cǎo
1.草覆倒。《晋书。卷六○。索靖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
2.语本《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比喻人民为居上位者所感化。《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学犹莳苗,化若偃草。」
2.语本《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比喻人民为居上位者所感化。《晋书。卷五五。潘岳传》:「学犹莳苗,化若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