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8,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随缘
名教
大化
文德
人文
弦诵
至治
声教
冠带
化成
宣教
王化
三老
礼官
佛事
《國語辭典》:随缘(隨緣)  拼音:suí yuán
随著外界的条件而行事。唐。钱起 送僧归日本诗:「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西游记》第十回:「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清,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
《國語辭典》:名教  拼音:míng jiào
名分与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与伦常道德为准则的礼法。《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夺于其下,何数也。」《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
《國語辭典》:大化  拼音:dà huà
1.变化。《荀子。天论》:「四时代御,阴阳大化。」
2.深入广远的教化。《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且观大化之淳流,于是皇泽丰沛,主恩满溢。」
3.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
《國語辭典》:文德  拼音:wén dé
1.礼乐教化。《书经。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文选。曹植。七启》:「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
2.唐僖宗的年号(西元888)。
《國語辭典》:人文  拼音:rén wén
1.人类的礼乐教化。《易经。贲卦。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孔颖达。正义:「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2.人事。《后汉书。卷七三。刘虞等传。论曰》:「舍诸天运,徵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
3.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國語辭典》:弦诵(弦誦)  拼音:xián sòng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指乐歌声与读书声,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宋。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國語辭典》:至治  拼音:zhì zhì
1.至善至美的政治。《吕氏春秋。审分览。知度》:「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汉书。卷五八。公孙弘传》:「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
2.元朝英宗的年号(西元1321~1323)。
《國語辭典》:声教(聲教)  拼音:shēng jiào
天子的声威和教化。《书经。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
《國語辭典》:冠带(冠帶)  拼音:guān dài
1.顶冠与腰带。
2.官家妆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部郎虽是旧主人,今见如此冠带换扮了,一时那里遂认得?」
3.习于礼教的人。《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
4.士族或贵人。《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序》:「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文选。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漢語大詞典》:化成
教化成功。易·恒:“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重阳日》诗:“宸衷在化成,藻思焕琼琚。”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其要在於择善脩身,至於化成天下。”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其蠢蠢于四方者,胥蕞尔小蛮夷耳,厥种之所创成,无一足为 中国 法。是故化成发达,咸出于己而无取乎人。”
《國語辭典》:宣教  拼音:xuān jiào
1.宣示教令。《北齐书。卷三九。祖珽传》:「令子先宣教,出仓粟十车,为僚官捉送。」
2.宣导教化。唐。柳宗元涂山铭〉:「省方宣教,化制殊类。」
《國語辭典》:王化  拼音:wáng huà
天子的德化。《后汉书。卷四五。张酺传》:「吾为三公,既不能宣扬王化,令吏人从制,岂可不务节约乎?」《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
分類:教化帝王
《國語辭典》:三老  拼音:sān lǎo
1.上寿、中寿、下寿。《左传。昭公三年》:「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晋。杜预。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
2.年高德劭的长老。《周书。卷四五。儒林传。序》:「洎高祖保定三年,乃下诏尊太傅燕公为三老。」
3.职官名。汉时掌一乡之教化。《礼记。礼运》:「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4.四川江峡中称水夫掌柁的为「三老」。唐。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棙柁开头捷有神。」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國語辭典》:礼官(禮官)  拼音:lǐ guān
职官名。职司礼仪的官。《周礼。春官。宗伯》:「礼官之属,大宗伯卿一人。」《汉书。卷五。景帝纪》:「其与丞相、列侯、中二千石、礼官具礼仪奏。」
《國語辭典》:佛事  拼音:fó shì
1.佛教的事业。《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
2.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养等活动。《西游记》第一二回:「太宗召太仆卿张道源、中书令张士衡问佛事营福,其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