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敕文
指帝王诏书。《南海观音全传》第二十回:“ 刘钦 来到庵中,仍将圣旨展开……读罢敕文, 善财 化作大仙。”
《漢語大詞典》:批敕
代皇帝批示处理奏章和对草拟的制敕签署意见。 唐 罗隐 《送李右丞分司》诗:“在省曾批敕,中臺肯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为有宰相器。” 宋 苏轼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平生批敕手,浓墨写黄纸。”
《國語辭典》:敕牒  拼音:chì dié
古代君王任命官吏的文书。《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于旧则用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薛御史当堂一问,初时抵赖,及查物件,见了永嘉县尉的敕牒尚在箱中,赃物一一对款。」
《國語辭典》:宣敕  拼音:xuān chì
1.通知传达命令。《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弇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
2.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公文。《资治通鉴。卷二八二。后晋纪三。高祖天福六年》:「凝请密留空名宣敕十数通,付留守郑王。」《金史。卷一三四。外国传上。西夏传》:「诏陕西宣抚司及沿边诸将,降空名宣敕,临阵立功,五品以下并听迁授。」
《國語辭典》:告敕  拼音:gào chì
1.旧时朝廷在颁赐官吏爵位时所用的诏令。《宋史。卷二六一。列传。袁彦》:「大中祥符八年,昭庆上彦周朝所受告敕有二圣名讳者,特迁殿直。」
2.颂赐诏令。《书经。多士》:「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
分類:禀告整饬
《漢語大詞典》:明敕
亦作“明疎”。 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汉书·平帝纪》:“其明敕百寮,妇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年八十以上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詔所名捕,它皆无得繫。”后汉书·黄琼传:“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宜明勑诸军,使深知此意。”
《漢語大詞典》:训敕(訓敕)
亦作“训勅”。 君上对臣下告谕、诫饬。 宋 宋祁 《代郑公授知制诏谢表》:“因程奏之升闻,紆睿辞之训敕,就加金艾之服,以奬朝廷之容。” 元 虞集 《敕赐龙章宝阁记》:“若夫詔告臣庶,训勑师旅,赞词弥文,日盛一日,无以加矣。”元史·世祖纪二:“ 关东 、 蒙古 、 汉 军官未经训敕者,令各乘传赴 开平 。”
《漢語大詞典》:敕条(敕條)
朝廷所颁列的法律条款。 宋 苏舜钦 《论五事》:“惟此辈凶人,唯利是嗜……人虽切齿,无可奈何,盖缘国家别无敕条,以加检束。”
《漢語大詞典》:元敕
原先的诏令。旧唐书·宪宗纪下:“ 淮西 立功将士,委 韩弘 、 裴度 条疏奏闻。 淮西 军人,一切不问。宜準元敕给復二年。”
分類:原先诏令
《漢語大詞典》:特敕
亦作“特勅”。 帝王的特别命令。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伏乞特勑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民腹内徵未得者,并且停徵。”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放老:“詔选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闻,特敕授官。”
《漢語大詞典》:墨敕
亦作“ 墨勅 ”。 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宋书·王昙首传》:“既无墨敕,又闕幡棨,虽称上旨,不异单刺。” 宋 司马光 《论夜开宫门状》:“虽陛下慈爱至深,然门闕之禁,不可不严。若以式律言之,夜开宫殿门及城门者,皆须有墨勅鱼符。”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河北 盐法, 太祖皇帝 尝降墨勑,听民间贾贩,唯收税钱,不许官榷。”
《漢語大詞典》:敕榜
皇帝赐给寺院的门榜。 唐 白居易 《两朱阁》诗:“寺门敕牓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餘。”
《漢語大詞典》:诰敕(誥敕)
亦作“ 誥勅 ”。 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宣和遗事》前集:“﹝ 张叔夜 ﹞前来招诱 宋江 和那三十六人归顺 宋 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勑,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 明 贾仲名 《昇仙梦》第二折:“今日箇受誥勅,做通判到 江西 。”明史·太祖纪二:“文武官年六十以上听致仕,给以誥敕。”
《骈字类编》:前敕
隋书高祖纪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
《漢語大詞典》:敕额(勑額)
皇帝赐的匾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富郑公 初请功德院,得勑额曰‘奉亲’。”《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当门勑额字分明,两个金刚形勇猛。”
分類:匾额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