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暴力  拼音:bào lì
激烈而强制的力量。如:「暴力只会制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漢語大詞典》:近战(近戰)
古代指敌对双方用刀、剑、长矛等武器进行肉搏战。今指敌对双方用抵近射击、掷手榴弹、拼刺刀等形式进行近距离战斗。《军语·战事军语》:“近战,又曰白刃战,两军相距近时以白刃相交也。” 许世友 《万源保卫战》:“用近战消灭他们。”京剧《奇袭白虎团》第五场:“你们随后跟进,吸引敌人,和它展开近战、夜战,打乱它的军事布署。”
《国语辞典》:缠斗(缠斗)  拼音:chán dòu
1.双方打斗激烈,难分难解。如:「比赛已进行很久,两位拳击手仍在缠斗不休,难分胜负。」
2.空中战斗之一种。指两敌对战机彼此运用高难度技巧,相互追逐攻击的过程。
《漢語大詞典》:交捽
犹对抗,敌对。国语·晋语一:“戎夏交捽。交捽是交胜也。” 韦昭 注:“言 晋 胜戎,戎復胜 晋 。” 唐 杜牧 《原十六卫》:“斧鉞在前,爵赏在后,以首争首,以力搏力,飘暴交捽,岂暇异略!” 章炳麟 《讨满洲檄》:“衰 周 板荡,始有 赤狄 、 白狄 、 九洲 、 陆浑 之戎,交捽诸夏。”
分類:对抗敌对
《国语辞典》:谈和(谈和)  拼音:tán hé
说和,解决彼此敌对的状态。如:「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谈和了。」
《國語辭典》:遭遇战(遭遇戰)  拼音:zāo yù zhàn
敌我双方在行动中相遇时所发生的战斗。
《漢語大詞典》:敌党(敵黨)
敌对的政党。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第三种人”》:“自从有了左翼文坛以来,理论家曾经犯过错误,作家之中……还有由左而右,甚至于化为民族主义文学的小卒,书坊的老板,敌党的探子的。”
分類:敌对政党
《漢語大詞典》:祅逆
旧时对不顺从者、敌对者的贬称。陈书·高祖纪上:“加以信兹忠义,屠彼祅逆。”
《漢語大詞典》:招喻
亦作“ 招諭 ”。 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亦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放 善为书檄,三祖詔命有所招喻,多 放 所为。”北史·魏纪一·太祖道武帝:“帝以 中山 城内为 普隣 所胁,乃招喻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上復遣人招諭 苑君璋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又命户部侍郎 王永鰲 招諭之。”
《國語辭典》:叛变(叛變)  拼音:pàn biàn
脱离原来的组织或集团而采取敌对的行动。如:「敌方军队已叛变了。」《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二》:「癸卯,广西巡勇叛变,戕杀统将,张人骏督剿之。」
《漢語大詞典》:异己分子(異己分子)
亦作“异己分子”。 指集体组织中在立场、政见或重大问题上与本组织有严重分歧或敌对的人。 谢文清 《和方志敏同志在一起》:“混进来的富农、阶级异己分子则大都跑向白区。”
《國語辭典》:政敌(政敵)  拼音:zhèng dí
在政治上与自己处于敌对地位的人。
《漢語大詞典》:战争状态(戰争狀態)
交战国间从宣战或事实上开始战争起到通常签订和约时止的敌对关系。
《國語辭典》:四面受敌(四面受敵)  拼音:sì miàn shòu dí
各方面都受到威胁或攻击。《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徐州四面受敌,操必力攻,我当先思退步。」
《漢語大詞典》:私敌
因个人利害关系而与自己敌对的人。例如: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