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缴获(繳獲)  拼音:jiǎo huò
从投降的敌人或罪犯身上收缴武器、凶器等。如:「我方缴获敌军大批枪械。」
《漢語大詞典》:御战(禦戰)
为抵御敌人的侵犯而作战。尉缭子·守权:“凡守者,进不郭围,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
《國語辭典》:因敌取资(因敵取資)  拼音:yīn dí qǔ zī
从敌军或敌地取得所需要的物资。《魏书。卷二四。燕凤传》:「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敝,北方所以常胜也。」
《國語辭典》:以逸击劳(以逸擊勞)  拼音:yǐ yì jí láo
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方疲惫时,再予以痛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三国演义》第一九回:「今操兵方来,可乘其寨栅未定,以逸击劳,无不胜者。」
《國語辭典》:以逸待劳(以逸待勞)  拼音:yǐ yì dài láo
采取守势,养精蓄锐,待敌方疲倦、实力削弱时,再予以痛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烽火幸通,势及并力,以逸待劳,兵之利者也。」《三国演义》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也作「以佚待劳」。
《漢語大詞典》:以守为攻(以守爲攻)
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 宋 秦观 《边防策下》:“盖 充国 以 先零 竆寇,急与之角,则中国必有馈輓转输之劳,故罢骑留屯而图以朞月,此则以守为攻者也。” 宋 陈亮 《酌古论一·先主》:“用兵之道,有攻法,有守法,此兵之常也;以攻为守,以守为攻,此兵之变也。” 李天银 《扼住敌人的咽喉》:“我军决定暂时以守为攻,消耗敌人兵力,然后再集中力量突过河去,全歼敌人。”
《漢語大詞典》:驻敌(駐敵)
谓遏止敌人的攻势。三国志·吴志·顾谭传:“ 休 承 奋击之……遂驻 魏 师;时 琮 羣子 绪 端 亦并为将,因敌既住,乃进击之……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
《國語辭典》:追亡逐北  拼音:zhuī wáng zhú běi
追击战败而逃走的敌军。《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馀。」《文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也作「追奔逐北」。
《漢語大詞典》:折冲御侮(折衝御侮)
语本《诗·大雅·绵》:“予曰有御侮” 毛 传:“武臣折衝曰御侮。”后用以谓抗击敌人。 宋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参赞大臣,徒取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折衝御侮耶?”
《國語辭典》:舟中敌国(舟中敵國)  拼音:zhōu zhōng dí guó
同船的人都成了仇敌。语本《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比喻亲信叛离。唐。陆贽 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漢語大詞典》:贼囮(賊囮)
指为敌人做诱降工作的叛徒、逆贼。《孤臣碧血记》:“ 额里华达 语至此, 摩而忒 力唾其面曰:‘止!吾不欲更闻矣。汝一贼囮耳!夫贼而为贼囮,其可耻孰甚?’”
分類:敌人叛徒
《漢語大詞典》:斫馘
割取敌人的左耳。古代战争中以此计功。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鹃红女史》:“斫馘献俘,巖疆以定。”
《國語辭典》:望风披靡(望風披靡)  拼音:wàng fēng pī mǐ
草木随风伏倒。形容为强大的气势所压倒,或为敌人气势所震慑,未作战就溃败了。《元史。卷一五○。张荣传》:「诘旦,敌兵整阵至,荣驰之,望风披靡,夺战船五十艘。」《痛史》第六回:「未曾交绥,先自望风披靡。」也作「望风而靡」。
《國語辭典》:望风而遁(望風而遁)  拼音:wàng fēng ér dùn
遥见对方的踪影或气势就吓得逃跑了。《金史。卷八一。温迪罕蒲里特传》:「贼识其旗帜,望风而遁。」《花月痕》第四五回:「这日离樊城不上十里,日早落了。对面忽来一游骑,车夫望风而遁。」也作「望风而逃」、「望风而走」。
《漢語大詞典》:威附
语出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穰苴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后以“威附”谓使敌人畏惧,使民众归附。 唐 常衮 《代杜相公让河南等道副元帅表》:“ 汉 让 韩信 以安危存亡之地, 齐 擢 穰苴 以文武威附之名。”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南蛮》:“盖及其輒动,而我之所以威附之术可得而谈者,有用兵深入,伐而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