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0,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通政
平政
干政
政条
政论
政纲
藩政
急政
暴政
涖政
政洽
德政碑
力政
力政
风政
《漢語大詞典》:通政
见“ 通政司 ”。
《國語辭典》:通政司  拼音:tōng zhèng sī
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也称为「银台」。
《漢語大詞典》:平政
谓修明政治。荀子·王制:“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后汉书·梁统传》:“大狱一起,无辜者众,死囚久繫,纤微成大,非所以顺迎和气,平政成化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下篇二:“‘行辟人’,亦是平政之事。”
平征,均平其税。周礼·地官·小司徒:“乃分地域,而辨其守,施其职,而平其政。” 郑玄 注:“政,税也。政当作征。”周礼·地官·遂人:“以土均平政。” 郑玄 注:“政读为征。土均,掌均平其税。”
《國語辭典》:干政  拼音:gān zhèng
干涉政事。《三国演义》第一回:「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
分類:干预政事
《漢語大詞典》:政条(政條)
犹政令。元史·杨惟中传:“﹝ 杨惟中 ﹞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餘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 明 高启 《送董湖州》诗:“政条民乍识,赋籍吏初呈。”
分類:政令
《國語辭典》:政论(政論)  拼音:zhèng lùn
对政府施政措施及其得失的评论。
《國語辭典》:政纲(政綱)  拼音:zhèng gāng
施政纲领。《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顾欢传》:「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进政纲一卷。」《宋史。卷四一九。薛极传》:「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韵府拾遗 敬韵》:藩政
隋书高祖纪入处禁闱出居藩政茂猷芳绩问望弥远
《漢語大詞典》:急政
催征赋税。管子·五行:“睹丙子火行御,天子敬行急政,旱札,苗死民厉。”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政读为征。”
《國語辭典》:暴政  拼音:bào zhèng
专制暴虐的统治。如:「暴君必灭,暴政必亡。」《礼记。儒行》:「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高级汉语词典》:涖政
临朝治理政事
《韵府拾遗 洽韵》:政洽
诗小序鱼丽故美万物盛多可以告于神明矣疏时虽太平犹非政洽颂声未兴未可以告神明但美而欲许之故云可以北史窦炽传入参朝政则嘉谋屡陈出总藩条则惠政斯洽姚逖五星同色赋政洽则义当政失则言讹
《國語辭典》:德政碑  拼音:dé zhèng bēi
称颂政府德政而建立的石碑;亦指地方官任满,地方乡绅为他竖碑。本意至善,然后世多流于形式,成为应酬性质,而无法反映事实。唐。白居易新乐府。青石〉:「不愿作官家道旁德政碑,不镌实录镌虚辞。」《文明小史》第一一回:「还要请一个会做古文的孝廉公、进士公,替他做一篇德政碑的碑文。」
《國語辭典》:力政  拼音:lì zhèng
1.用武力征伐。《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天子弱,诸侯力政。」也作「力征」、「力正」。
2.服劳役。《礼记。王制》:「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
3.暴政。《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
《漢語大詞典》:力政
(1).犹力征。谓以武力征伐。逸周书·度训:“力争则力政,力政则无让,无让则无礼,无礼虽得所好,民乐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京房易传》曰:‘天子弱,诸侯力政。’” 颜师古 注:“政亦征也,言专以武力相征讨。” 明 归有光 《乞致士疏》:“自 战国 力政,而言兵者始籍籍矣。”
(2).力役之征。谓征人力以筑城垣道路。周礼·地官·均人:“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輦之力政。” 郑玄 注:“政读为征。”礼记·王制下:“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 郑玄 注:“力政,城道之役也。”
《漢語大詞典》:风政(風政)
(1).教化政治。后汉书·滕抚传:“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承藉猛政,故可以和静致治” 刘孝标 注引《江惇传》:“ 山遐 为 东阳 ,风政严苛,多任刑杀,郡内苦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 宁 在 豫章 ,遣十五议曹下属城,採求风政;并吏假还,讯问官长得失。”
(2).指政绩。后汉书·李固传:“天下喁喁,属望风政。”宋书·良吏传·阮长之:“前后所莅官,皆有风政,为后人所思, 宋 世言善治者,咸称之。”北史·元颢传:“﹝ 顥 ﹞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望风政。自谓天之所授,颇怀骄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