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1018 【介绍】: 宋洛阳人,字乐道。赵孚子。太宗雍熙二年进士。历太常丞等职。真宗朝,拜右正言,预重修《太祖实录》。迁知制诰、知审刑院,充翰林学士。从真宗至澶渊订和盟,并撰答书。后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累官至御史中丞。卒谥文定。有文集。
全宋诗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迁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诰。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罢(《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全宋文·卷一六七
赵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乐道,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赵孚子。雍熙二年登进士第,历大理评事、光禄寺丞,召试翰林,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咸平三年知制诰、副夏侯峤巡抚江南,还,知审刑院。继判尚书省刑部兼制置群牧使,同知三班、审官院。景德初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陪伴辽使臣,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三年,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俄修国史。累迁尚书右丞,又知兼宗正卿。天禧二年改御史中丞,卒,年六十一,谥文定。有集五十卷。《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5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定国。太宗淳化三年进士。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建言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为参知政事。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请真宗赴金陵,为寇准所阻。累表罢职。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揽功委过。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书,献符瑞,以天书仪卫副使从封泰山,祀汾阴。累迁吏部尚书,加枢密使、同平章事。天禧元年加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年罢相出判杭州。仁宗天圣元年再相。智数过人,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交结,时谓之“五鬼”。卒谥文穆。有《卤簿记》、《圣祖事迹》等。
全宋诗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馀)人。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文庄集》卷二八《王公行状》),为亳州防御推官。真宗咸平三年(一○○○)擢翰林学士(《同上》)。四年,参知政事(《学士年表》),加给事中。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军。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为枢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天禧元年(一○一七)拜左仆射(《东都事略》卷四九本传)。三年,出判杭州。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复同平章事。二年,封冀国公。三年卒,年六十四(《文庄集》卷二九《王公墓志铭》)。谥文穆。《宋史》卷二八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淳化三年(992)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宋史·王钦若传》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淳化三年进士甲科,为亳州防御推官。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咸平四年参知政事。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请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阴。历礼、户、吏三部尚书,天禧元年迁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年,出判杭州。仁宗时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曾领修《册府元龟》及道书,撰《翊圣保德真君传》二卷(存)、《先天记》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等。《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尧叟弟。太宗端拱二年进士。作《海喻》,人奇其志。历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谥文惠。少好学,曾从种放于终南山。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工诗。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年罢,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17 【介绍】: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永年。幼好学,年十三著《皇纲论》万余言。南唐李煜召入宫与幼子游。金陵平,师事徐铉。太宗雍熙二年进士。真宗景德初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预修《册府元龟》。附王钦若、丁谓,预东封、西祀。大中祥符元年与丘雍同修《广韵》。六年为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因修国史。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天禧大礼,为天书仪卫副使、参详仪制奉宝册使。卒谥文僖。性敏给,博闻强记,详练仪制沿革、刑名之学。有《唐纪》、《江南别录》及文集。
全宋文·卷一八七
陈彭年(九六一——一○一七),字永年,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人。雍熙二年第进士,调江陵府司理参军,历澧、怀二州推官。迁秘书郎,为大理寺详断官。咸平中,召试学士院,迁秘书丞、知金州。景德初,代还,直秘阁。以杜镐等荐,命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迁右正言,充龙图阁待制。大中祥符初,进秩工部郎中,加集贤殿修撰。三年改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六年,召入翰林充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同修国史。国史成,迁工部侍郎。九年,拜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进兵部侍郎。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彭年著述甚富,有文集百卷、《唐纪》四十卷,早佚。今存《江南别录》、《贡举叙略》,并预修《册府元龟》、《玉篇》、《广韵》等书。《宋史》卷二八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29 【介绍】: 宋亳州谯县人,字贯之。真宗咸平二年进士。天禧中为右正言,多所论列。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判户部流内铨,厘正铨格,揭示科条。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使曹恃权骄横,宗道屡于帝前折之,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再迁礼部侍郎。在政府七年,务抑侥幸,不以名器私人。卒谥肃简。
全宋诗
鲁宗道(九六六~一○二九),字贯之,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真宗咸平二年(九九九)进士(《隆平集》卷六),为濠州定远尉。仁宗即位,迁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天圣七年卒,年六十四(《隆平集》)。谥肃简。《宋史》卷二八六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二○七
鲁宗道(九六六——一○二九),字贯之,亳州谯(今安徽亳州)人。登咸平二年进士,为濠州定远尉,再迁海盐令,改歙州军事推官,通判河阳。天禧初为右正言,多所论列,真宗书殿壁曰「鲁直」。迁户部员外郎,直龙图阁。仁宗天圣初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敢犯颜直谏,为贵戚所惮,目为「鱼头参政」。天圣七年卒,年六十四,谥简肃。《宋史》卷二八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2—1049 【介绍】: 宋洛阳人,字表臣。石熙载子。性疏旷,好谐谑。初补西头供奉官。擢直集贤院,与李宗谔、杨亿、刘筠等友善。校雠秘书,凡经其手者,人皆传之。仁宗景祐四年,拜参知政事,次年罢。后以太子少傅致仕,迁少师。卒谥文定。熟悉台阁故事,不汲汲近名,喜宾客。有文集。
全宋诗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洛阳(今属河南)人。以父荫补西头供奉官,后擢直集贤院,校雠秘书。累迁尚书礼部侍郎,判吏部南曹。改判户部句院,迁史馆修撰,纠察在京刑狱。以吏部郎中、知制诰领审官院。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翰林学士,判秘阁。仁宗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皇祐元年卒,年七十八(《隆平集》卷九)。谥文定。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全宋文·卷二七七
石中立(九七二——一○四九),字表臣,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初,以父熙载恩补西头供奉官,转光禄寺丞。咸平三年,以殿中丞直集贤院。仁宗即位,以户部郎中充史馆修撰,纠察在京刑狱。稍迁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入为翰林学士,判秘阁。后迁礼部侍郎、学士承旨兼龙图阁学士。景祐四年拜参知政事。明年转户部侍郎,判尚书都省。皇祐元年八月卒于京师,年七十八。赠太子太傅,谥文定。有文集二十卷。见宋祁《景文集》卷五九《石太傅墓志铭》,《宋史》卷二六三《石熙载传》。
李从政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景德四年(1007)任单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9—1044 【介绍】: 宋寿州人,字坦夫。吕蒙正侄。真宗咸平三年进士。历官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天圣六年拜相。赞成仁宗废郭后,贬逐进谏言官孔道辅等,又因范仲淹屡言事,指为朋党而加以贬斥,颇为时论所少。后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被劾罢相,以太尉致仕。卒谥文靖。有文集。
全宋诗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真宗咸平三年(一○○○)进士,补绛州军事推官。通判通州,徙濠州,知滨州。擢提点两浙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契丹,还,知制诏。再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天圣六年(一○二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一○三三)罢,同年复相。景祐二年(一○三五)加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与王曾争事,同时罢相。康定元年(一○四○)由判天雄军复入相。庆历元年(一○四一),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不传。事见《隆平集》卷五,《宋史》卷三一一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吕夷简(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吕蒙正侄。咸平进士,历任地方官,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仁宗立,除参知政事。天圣七年拜相,后封申国公。景祐四年以与王曾争事罢,出判许州,徙天雄军。康定元年复入相,改封许国公。后以疾授平章军国重事。庆历三年,以太尉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六,谥文靖。有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周怀政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0 【介绍】: 宋并州人。宦官。太宗时,给事禁中,累迁入内高品。真宗东封泰山,命主修建行宫事。后屡监修宫观,官至入内副都知、英州团练使、昭宣使,权势颇盛。朝臣屡言其妄,帝遂渐疏之。天禧四年,密谋杀丁谓等人,立仁宗,以真宗为太上皇,事泄被诛。
李宗政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
李宗政,真宗时人。大中祥符五年为并、代州承受公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曹州济阴人,字庆之。登进士第。历池州推官,通判大名府。太宗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累擢枢密直学士。代张咏知益州,在郡五年,遵咏条教,蜀人便之。进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时拜兵部尚书。素与丁谓善,谓贬,中正营救,坐贬。后迁礼部尚书。卒年六十余。谥康懿。
全宋文·卷二七○
任中正(?——一○二六),字庆之,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进士及第,为池州推官,历通判邵州、濮州、大名府,召为秘书丞、江南转运副使,擢监察御史、两浙转运使,判三司凭由司,出为荆湖转运使,历知梓州、益州、并州,权知开封府。大中祥符九年拜枢密副使,再进兵部侍郎、参知政事。仁宗即位,以营救丁谓,降知郓州,徙曹州。天圣四年八月卒,谥康懿。见《宋史》卷二八八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69 【介绍】: 宋澶州清丰人,字世良。晁迥子。以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赐进士及第。累迁许州通判。仁宗朝历知制诰、翰林学士,一夕草将相五制,褒扬训诫,咸得所宜。权发遣开封府事,辨雪疑狱有能名。元昊反,被命安抚陕西,与夏竦议攻守策,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后以疾罢,官终资政殿学士、给事中。卒谥文庄。
全宋诗
晁宗悫(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丰(今属河南)人。迥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赐进士及第。仁宗天圣中,累迁祠部员外郎、知制诰。康定元年(一○四○),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庆历二年以疾免,同年卒,年五十八。谥文庄。《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三○五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二
晁宗悫(九八五——一○四二),字世良,澶州清丰(今河南清丰西北)人,晁迥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屡献歌颂,召试,赐进士及第。天圣中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制诰。父子掌诰,世所稀见。后入翰林为学士,又兼龙图阁学士。康定元年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庆历二年罢,除资政殿学士,给事中。卒,赠工部尚书,谥文庄。《宋史》卷三○五有传,又见《宋宰辅编年录》卷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惟政(九八六~一○四九),一作惟正(《罗湖野录》卷三),俗姓黄,字焕然,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幼从临安北山资寿本如肄业,师惟素(《罗湖野录》作居素)禅师。住馀杭功臣山净土院,出入常跨黄牛,世称政黄牛。皇祐元年卒,年六十四(《五灯会元》卷一○)。有《锦溪集》三十卷,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三。今录诗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政黄牛者。钱塘人。住馀杭功臣山。幼孤为童子。有卓识。词语皆出人意表。其师称于人。有大檀越奇之。以度牒施之。跪奉谢而不受。其师问故。曰。恩不可轻受。彼非知我者。特以师之言。施百千于一童子。保其终身。能施物不责报乎。如来世尊。大愿度生。则有慈荫。今妙法莲华经是也。当折节诵持。恩并归一。于义为安。其师自是益奇之。年十八。果以其志。为大僧。游方问道三十年乃罢。其居功臣山。尝跨一黄犊。蒋侍郎堂。出守杭州。与政为方外友。每来谒。必巾持挂角上。市人争观之。政自若也。至郡庭下犊。而谈笑终日而去。一日郡有贵客至。蒋公留政曰。明日府有燕饮。师固奉律。能为我少留一日。因款清话。政诺之。明日使人要之。留一偈而去矣。曰。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嵓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坐客皆仰其标致。又作山中偈曰。桥上山万层。桥下水千里。唯有白鹭鸶。见我尝来此。又作送僧偈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秖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冬不拥炉。以荻花作毬。纳足其中。客至共之。夏秋好玩月。盘膝大盆中。浮池上自旋其盆。吟笑达旦。率以为常。工书笔法胜绝。如晋宋间风流人。尝笑学者临法帖曰。彼皆知翰墨为贵者。其工皆有意。今童子书画。多纯笔可法也。秦少游见政字画。必收畜之。有问者曰。师以禅师名。乃不谈禅何也。曰徒费言语吾懒。宁假曲折。但日夜烦万象。为敷演耳。言语有间。而此法无尽。所谓造物。无尽藏也。九峰鉴韶禅师。尝客政。韶坦率不事事。每窃笑之。一夕将卧。政使人呼。韶不得已。颦頞而至。政曰。月色如此。劳生扰扰。对之者能几人。韶唯唯而已。呼童子使熟炙。韶方饥意作药石。久之。乃橘皮汤一杯。韶匿笑去。曰无乃太清乎。政风调高。老益清癯。尝自赞其像曰。貌古形疏倚杖梨。分明𦘕出须菩提。解空不许离声色。似听孤猿月下啼。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惟政。字涣然。华亭黄氏。幼有卓识。十八具戒。即游方问道。凡三十年。罢参。居功臣山净土院。出入常跨一黄牛。庆历中。侍郎蒋公堂与师契密。尝赠诗云。禅客寻常入旧都。黄牛角上挂瓶盂。有时带笠穿云去。便好和云作画图。盖实录也。或问师何不谈禅。曰。徒费言语。吾懒。宁暇曲折。但日夜烦万象敷演耳。性简率。冬不附炉。惟以荻花作毬。纳足其中。客至共之。特好玩月。每盘膝坐大盆浮池中。自施转之。吟啸达旦。率以为常。诗峭拔。思致甚高。一日蒋公曰。明日府中宴客。别设素馔延师。愿同清话。师诺之。明日留一偈而去。偈曰。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岩谷。国士筵中甚不宜。又山中偈曰。桥上山万重。桥下水千里。惟有白鹭鸶。见我常来此。又送僧偈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常自赞其像曰。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画出须菩提。解空不许离声色。似听孤猿月下啼。人皆传诵焉。笔法有晋人风。秦少游尤所爱玩。凡见其笔迹。必取蓄之。世称为政黄牛。 赞曰。 高韵超俗  清吟绝尘  一笠牛背  林间水滨 貌癯趣淡  莫得而亲  何以自怡  岭有白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惟政。秀州华亭黄氏子。幼从钱塘资圣院本如肄业。且将校艺有司如。使祷观音求阴相。师谢曰。岂忍独私于己哉。郡人朱绍安。闻而嘉叹。欲启帑度之。师慨然曰。古之度人。以清机密旨。今反是。去古远矣。吾堕三宝。数当有其时。已遇祥符覃恩。得谐素志。独拥毳袍且弊。同列慢之。师曰。佛乎佛乎。仪相云乎哉。僧乎僧乎。盛服云乎哉。后有愿输奉岁时用度。俾继如之院务。亦复谢曰。闻托钵乞食。未闻安坐以享。闻历谒诸祖。未闻废学自任。况我齿茂气完正在筋力为礼。非从事屋庐之秋也。于是提策东引。学三观于天台。复旋径山。咨单传旨于老宿惟素。素董临安功臣山净土院。师辅相之久。而继其席。然为人高简。律身精严。名卿巨公。多所推尊。时蒋侍郎堂守钱塘。与师为方外友。师每谒之。则跨一黄牛。以军持挂角上。市人争观之。师自若也。至郡庭。始下牛。笑谈终日。一日蒋公留师曰。适有过客。明日府中。当有会。吾师固奉律。为我少留一日。因[款-士+止]清话。师诺之。明日使人要之。留一偈而去矣。曰。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岩谷。国土筵中甚不宜。坐客皆叹其标致。又作山中偈曰。桥上山万重。桥下水千里。惟有白鹭鸶。见我常来此。平生制作三十卷。曰锦泾集。且工书笔法胜绝。秦少游。见必收畜之。师冬不拥炉。以荻花作毬。纳足其中。客至共之。清论无穷。秀气逼人。夏秋好玩月。盘膝大盆中浮水上。自旋其盆吟笑。达旦以为常。九峰韶禅师。尝客于院将卧。师挽之曰。月色如此。劳生扰扰。对者几人。韶唯唯。而已久之。呼童子使热炙。韶方饥。意作药石。既乃橘皮汤一杯。韶笑曰无乃太清乎。或问曰。师以禅师名。而不谈禅。何也。师曰。徒费言语吾懒。宁假曲折。但烦万象敷演耳。言语有间。造物无尽藏也。皇祐元年孟夏八日。语众曰。夫动以对静。未始有极。吾一动历年六十有四。今静矣。然动静本何有哉。遂泊然而逝。 禅客寻常入旧都。黄牛角上挂瓶盂。有时带雪穿云去。便好和云画作图。此蒋侍郎赠师诗也。师自有诗曰。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画出须菩提。解空不许离声色。似听孤猿月下啼。二作佳韶胜致。正相对会。一时禅悦之盛。可想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 【介绍】: 宋沧州清池人,字用晦,一字晦之。太宗端拱二年进士。累迁河阳节度判官。真宗咸平中奏言当世要务,召试舍人院,权右正言。进右司谏,出知邓州,赈关右饥民。擢龙图阁待制,再迁工部郎中,建言矫任官重内轻外之弊,自请补外。大中祥符九年拜参知政事。以与王钦若议论相失辞位。仁宗即位,召为枢密副使,天圣三年拜相。慎名器,无毫发私,虽显贵,清约如寒士。卒谥文节。
全宋文·卷一八九
张知白(?——一○二八),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端拱进士。累迁河阳节度判官、权右正言、判三司开拆司,权管勾京东转运司事,知邓州。大中祥符九年,迁给事中、参知政事。以议论与宰相王钦若不合,称疾辞位,出知大名府。徙南京留守,复徙亳州。仁宗即位,进尚书右丞、枢密副使。天圣三年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相位。见《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四,《宋史》卷三一○本传。又,今人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据张秀民《始祖文节公年谱》,谓其生于建隆二年(九六二)。
王从政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五
王从政,天禧中为入内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见《越中金石记》卷二。按胡宿、宋庠、王圭、欧阳修诸集中有王从政,历诸司、崇仪、六宅、左藏、西上閤门等使,为都监、钤辖,至侍卫亲军步军、马军都虞候(《文恭集》卷二六,《元宪集》卷二二,《华阳集》卷三○,《欧阳文忠公集》卷八○),或即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