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102 【介绍】: 宋人,世居魏县,徙安阳,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进士。神宗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撰河渠、律历、选举诸志。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哲宗时,累拜中书侍郎,恢复青苗、免役法,变元祐之政。后坐事罢知河南,又落职知真定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逾年罢知大名府。
全宋诗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迁晋州和川令。神宗时,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书。六年,迁尚书右丞。哲宗即位,转尚书左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门下侍郎,寻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诗文一百卷,已佚。事见《杂肋集》卷六二《资政殿大学士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皇祐五年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和川令。治平二年试秘阁为第一,对策入等,以秘书郎签书平江军判官。以欧阳修荐,得集贤校理、同知太常礼院。神宗器其才,召为两朝国史编修官,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中,自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丞,哲宗立,转左丞。因反对废除新法,罢知河阳,徙河南、永兴等地。哲宗亲政,拜中书侍郎。范纯仁去位,清臣独颛中书。后坐事罢知河南,寻落职知真定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寻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著有诗文一百卷、奏议三十卷、《平南事览》二十卷、《吴书实录》三卷、《真宗圣政记》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观文览古图记》十卷、《元丰土贡录》二卷。《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6—1252 【介绍】: 宋庆元府鄞县人,字德源,号安晚。初名燮,字文叔。郑若冲子。宁宗嘉定十年进士。少曾从楼昉学,以能文极为楼钥称赏。历官国子学录、太学博士。与史弥远同策立理宗。累迁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绍定六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初,召还真德秀、魏了翁等人,时号“小元祐”。次年拜左丞相兼枢密使。逾年疏请去职。淳祐九年累复左相。十一年致仕。卒谥忠定。有《安晚集》。
全宋诗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为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谥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为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九卷。
全宋文·卷七○三六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少从楼昉学,能文,登嘉定十年进士,调峡州教授。理宗即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正寺丞。宝庆元年,迁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中,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中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历封申国、卫国、越国、齐国公。淳祐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追封魏郡王,谥忠定。著有《安晚堂诗集》六十卷(今残存七卷)。见刘克庄《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四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宁府浦城人,字直翁,号德壹。徐应龙子。宁宗嘉定七年进士。累迁太常博士,奏疏欲裁抑史弥远恤典,召用真德秀、魏了翁。复历权兵部尚书兼侍读等职。理宗淳祐九年,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迁礼部尚书。拜学士、同知枢密院事。十二年进参知政事。后被劾提举宫观。景定三年致仕。卒谥忠简。
全宋诗
徐清叟,字真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本传作直翁),浦城(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进士。累官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历知泉州、静江、广州。淳祐九年(一二四九)擢签书枢密院事。十二年,迁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言者论罢。开庆元年(一二五九),知泉州。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致仕。有《四朝国史志传》四十卷(清光绪《浦城县志》卷三二),已佚。《宋史》卷四二○有传。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七四七六
徐清叟(?——一二六三),字直翁,号德壹,建宁府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应龙子。嘉定七年进士,历籍田令,累迁太常博士,拜殿中侍御史,迁太常少卿,权工部侍郎。出知泉州、静江府,召为户部侍郎。出知温、福、婺、袁、绍兴、潭、广等州府,召权兵部尚书。淳祐中迁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十二年拜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奉祠。起知泉州。景定三年致仕。次年卒,谥忠简。见《宋史》卷四二○本传、卷四五《理宗纪》五。
《分类字锦》:政清
汉书赵广汉传: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分类:政清
《漢語大詞典》:政清人和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晋书·诸葛恢传》:“ 会稽 内史 诸葛恢 蒞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国语辞典》:政清狱简(政清狱简)  拼音:zhèng qīng yù jiǎn
政治廉明,刑狱简省。《清史稿。卷二八五。黎士弘传》:「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也作「政简刑清」。
《國語辭典》:鸣琴(鳴琴)  拼音:míng qín
1.弹琴。《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2.比喻无为而治。汉。刘向《说苑。卷七。政理》:「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3.形容瀑布的声音。唐。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國語辭典》:清静(清靜)  拼音:qīng jìng
1.宁静不烦扰。《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安静不吵杂。《文选。王褒。洞箫赋》:「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諠。」
3.天气明朗。《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隋书。卷二十一。天文志下》:「若天气清静,无诸游气,日月不明,乃为失色。」
4.安静无事。《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延年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
《漢語大詞典》:车雨(車雨)
后汉书·郑弘传“迁 淮阳 太守”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弘 消息繇赋,政不烦苛。行春天旱,随车致雨。”后以“车雨”谓为政清明,能致及时之雨。 前蜀 贯休 《别卢使君诗》:“扇风千里泰,车雨九重闻。”
《国语辞典》: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拼音:fǎ lìng zī zhāng,dào zéi duō yǒu
法令愈繁苛,人民为盗贼的愈多。指为政者应政清刑省,无为而民自化。《老子》第五七章:「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漢語大詞典》:黄人守日
太平御览卷八七二引《符瑞图》:“日,二黄人守者,外国人方自来降也。”后遂以“黄人守日”比喻朝政清明,国力强盛。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儼威容而青女司霜,荐祥瑞而黄人守日。”亦作“ 黄人捧日 ”。 宋 宋祁 《春帖子词·〈皇帝阁〉之六》:“苍龙东闕转春旂,綷羽林梢最早知。青帝回风还习习,黄人捧日故迟迟。”
《漢語大詞典》:食馔一口(食饌一口)
北齐 彭城王 高浟 为政清廉的故事。 浟 曾为 沧州 刺史,为政严察,部内肃然。 天保 四年,征为侍中,离任时,人吏送别悲号。父老数百人相率具馔曰:“自殿下至来五载,人不识吏,吏不欺人,百姓有识已来,始逢今化。殿下唯饮此乡水,未食此乡食,聊献疏薄。” 浟 重其意,为食一口。。事见北齐书·彭城王浟传。后遂用作典故,以“食饌一口”形容为政清廉。 清 张岱 夜航船·政事·清廉有“食饌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