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74,分3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大治
德政
政声
昏黑
内治
烹鲜
政化
政术
条约
势力
导师
治朝
旗帜
宗派
政要
《漢語大詞典》:大治
(1).需要治理的重大事务。周礼·地官·司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 孙诒让 正义:“治谓以事咨辩陈请。”
(2).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礼记·礼器:“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國語辭典》:德政  拼音:dé zhèng
有益人民的政治措施。《左传。隐公十一年》:「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西湖佳话。白堤政迹》:「乐天因行了这几件德政,见民间渐渐有富庶之风,与前大不相同,他也满心欢喜。」
《國語辭典》:政声(政聲)  拼音:zhèng shēng
官吏施政所得舆论上的反应。《老残游记》第六回:「而且政声又如此其好,怕不数年之间就要方面兼圻的吗?」
《國語辭典》:昏黑  拼音:hūn hēi
光线昏黄黑暗。多指傍晚黄昏时的天色。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时夜已昏黑,虽然聚得些人起来,四目相视,束手无策。」
《國語辭典》:内治(內治)  拼音:nèi zhì
1.国内的政治。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
2.治理国政。《淮南子。诠言训》:「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若内治而待时。」
3.对妇女的教育。《礼记。昏义》:「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
4.家务。宋。王安石仙游县太君罗氏墓志铭〉:「经纪内治,能勤不懈。」
5.修身,约束自己。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
《漢語大詞典》:烹鲜(烹鮮)
(1).语本《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后以“烹鲜”比喻治国便民之道,亦比喻政治才能。后汉书·循吏传赞:“政畏张急,理善烹鲜。”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烹鲜之戒,不欲其烦。” 唐 李颀 《赠别穆元林》诗:“彼乡有令弟,小邑试烹鲜。”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陪福帅燕集口占以授官奴》词:“调鼎他年事,妙手着烹鲜。”参见“ 烹小鲜 ”。
(2).烹鱼。 唐 李颀 《夏宴张兵曹东堂》诗:“重林华屋堪避暑,况乃烹鲜会嘉客。”
《漢語大詞典》:烹小鲜(烹小鮮)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河上公 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唐 高适 《过卢明府有赠》诗:“何幸逢大道,愿言烹小鲜。”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烹小鲜之讹:“ 老子 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言烹小鱼者不事割鳞剖腹,意在简便耳。”
《漢語大詞典》:政化
政治和教化。《孔子家语·相鲁》:“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秘丞知海州》诗:“去去作守长,政化尚可为。” 明 宋濂 《〈汪右丞诗集〉序》:“及其治定功成,海宇敉寧,公则出持节鉞镇安藩方,入坐庙堂,弼宣政化。”
分類:政治教化
《漢語大詞典》:政术(政術)
政治方略。后汉书·安帝纪:“举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諫者,各一人。”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政术甘疎诞,词场媿服膺。”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谓‘以君权变法,则 欧 美 之政术器艺,可数年而尽举之。’”
《國語辭典》:条约(條約)  拼音:tiáo yuē
1.约定的事项、规章。《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中。南诏传》:「诏殿中监段文楚为经略使,数改条约,众不悦,以胡怀玉代之。」《里语徵实。卷中下》:「条约:昔箕子避地朝鲜,其国俗未有检束之教,乃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后条约始此。」
2.国家与国家间所缔结的契约。如:「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订立马关条约。」
《國語辭典》:势力(勢力)  拼音:shì lì
1.权力、威势。《汉书。卷三○。艺文志》:「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他们仗著外国人的势力,就这样欺压自己人。」
2.泛指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大宋宣和遗事。贞集》:「臣闻和之所以可讲者,谓内地用兵,势力相敌,可也。」
《國語辭典》:势利(勢利)  拼音:shì lì
1.权势和财利。《史记。卷八九。张耳陈馀传。太史公曰》:「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红楼梦》第六回:「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2.形势有利。「势」文献异文作「埶」。《荀子。议兵》:「兵之所贵者埶利也,所行者变诈也。」
《國語辭典》:势利(勢利)  拼音:shì li
依财势的多寡而有不同态度的作风。《三国演义》第一回:「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上复世上人,不要十分势利。」
《國語辭典》:导师(導師)  拼音:dǎo shī
1.指导学生研究学术及担负训育责任的老师。如:「在一年的导师任内,他和班上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2.佛教用语:(1)指引导众生去迷就正的人为导师。《新名词训纂。学属。导师》引《佛报恩经》:「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长乐故。」(2)指僧伽中的上座。
《漢語大詞典》:治朝
(1).古代天子诸侯三朝之一。在路门外,司士掌之,为每日视朝之所。周礼·天官·大宰:“王眡治朝,则赞听治。” 郑玄 注:“治朝,在路门外,羣臣治事之朝。”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周 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外朝,询大事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参见“ 三朝 ”。
(2).政治清明的朝代。 宋 陈师道 《题王平甫帖》诗:“可恨治朝无此老,却嫌晚进不同生。” 明 李梦阳 《空同子·治道》:“故治朝君子七、小人三,不害其治。”
《國語辭典》:三朝  拼音:sān cháo
1.古代天子、诸侯处理政事的场所,分为外朝、内朝、燕朝。《周礼。秋官。朝士》汉。郑玄。注:「周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内朝之在路门内者,或谓之燕朝。」
2.三个朝代或三个帝王。宋。苏轼 题永叔会老堂诗:「三朝出处共雍容,岁晚交情见二公。」
《國語辭典》:三朝  拼音:sān zhāo
1.正月初一为一岁年、月、日之始,故称正月初一为「三朝」。《汉书。卷八一。孔光传》:「岁之朝,曰三朝。」唐。颜师古。注:「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文选。班固。东都赋》:「春王三朝,会同汉京。」
2.三日、三天。唐。李白 上三峡诗:「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3.俗称新婚、产后第三天。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育子》:「三朝与儿落脐炙囟。」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一折:「虽没甚房奁送,倒也落的三朝吃喜筵。」
《國語辭典》:旗帜(旗幟)  拼音:qí zhì
旗可作为标帜,故泛称旌旗为「旗帜」。《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诏登坛。」《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喊声大震,把那几百个番子,犹如砍瓜切菜,尽数都砍死了,旗帜器械,得了无数。」也作「旗志」。
《國語辭典》:旗号(旗號)  拼音:qí hào
1.旗帜、旗子。《三国演义》第二回:「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望见这边船上打著『贵州总镇都督府』的旗号,知道是汤少爷的船。」
2.旗语。即挥动旗子以传递的讯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便拉起了旗号,叫他停轮。」
3.名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仍旧扯著他几个座师的旗号,在那里去买云雷雨。」
《國語辭典》:宗派  拼音:zōng pài
泛称宗教、政治、学术或宗族等方面的派别。《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西游记》第一九回:「你师兄叫做悟空,你叫做悟能,其实是我法门中的宗派。」
《國語辭典》:政要  拼音:zhèng yào
1.施政的要领、纲纪。《慎子。威德》:「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后汉书。卷六○下。蔡邕列传》:「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
2.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如:「各国政要都来参加会议,商讨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