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6,分35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有政
政理
阴曀
霸政
党政
清明
萧条
政事
有道
明时
清流
中庸
中央
治平
登台
《漢語大詞典》:有政
(1).政事;政治。有,助词。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
(2).有政事。论语·子路:“ 冉子 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3).指有善政。 章炳麟 《訄书·订文》:“是故国有政者,其伦脊必析,纲纪必秩,官事民治日以孟晋,虽欲文之不孟晋,不可得也。”
《漢語大詞典》:政理
(1).谓为政之道。鬼谷子·本经阴符:“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 唐 韩愈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实亏政理。”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公之文根乎仁义而达之政理,盖所以翼‘六经’而载之万世者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故当时政理清明,风俗淳厚。”
(2).谓有卓越的政绩。后汉书·张衡传:“ 衡 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姦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 亮 之器能政理,抑亦 管 萧 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 城父 、 韩信 ,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3).政治。管子·重令:“兵虽彊,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理’下文作‘治’,此作‘理’者, 唐 人避讳,而后儒未订也。”
《漢語大詞典》:阴曀(陰曀)
(1).云翳。《淮南子·泰族训》:“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 郑泽 《读钝庵红薇感旧记作》诗:“金风吹素节,阴曀幔云霄。”
(2).云气掩映日光,天气阴晦。《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欲竢时於须臾兮,日阴曀其将暮。” 王逸 注:“阴曀,闇昧也。” 唐 无名氏 《东阳夜怪录》:“翼日,到 渭南县 ,方属阴曀,不知时之早晚。”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第观庚戌而上,暨于 嘉隆 ,君子小人之进退,士风民俗之清浊,朝廷边鄙之休戚,如阴曀復开,沍寒復燠,谁为此者乎?” 胡朴安 《宿图书馆风雨狐鼠之声彻夜不绝感而赋此》:“ 闽 海多瘴癘,阴曀我心忧。”
(3).比喻政治昏乱。文选·班彪〈北征赋〉:“夫何阴曀之不阳兮,嗟久失其平度。” 李善 注:“阴曀,喻昏乱也。”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时儻莽而阴曀兮,忽不识乎旧宇。”
(4).指昏乱的政治。 明 宋濂 《拟晋武帝武功颂》:“诞布阳和,以消阴曀。旋乾转坤,六合一家。”
《漢語大詞典》:霸政
指以武力、刑罚、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治。后汉书·崔駰传:“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 李贤 注:“八代谓三皇、五帝也。霸政谓 齐桓 、 晋文 也。”
《漢語大詞典》:党政(黨政)
(1).指国民党领导的政治。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四:“﹝ 王耀勋 ﹞洋洋大声的说:‘党政之所以腐败,皆缘于多数人之不能奉行建国大纲。’”
(2).党和政府。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要加强政治工作。不论文武,不论工厂,农村,商店,学校,军队,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各方面都要极大地加强政治工作,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政治水平。” 李国文 《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因为那里没有支队的指挥机关,是 湖西 地区的党政领导中心。”
《國語辭典》:清明  拼音:qīng míng
1.清澈明净。《荀子。解蔽》:「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唐。元稹〈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2.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诗经。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3.精神清朗。如:「神志清明」。《淮南子。主术》:「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
4.声音清澈响亮。唐。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三首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5.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漢語大詞典》:清明风(清明風)
谓东南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
分類:东南风
《國語辭典》:萧条(蕭條)  拼音:xiāo tiáo
1.寂寥冷清的样子。《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唐。岑参 山房春事诗:「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2.经济不景气。
《國語辭典》:政事  拼音:zhèng shì
泛称政治事务。《论语。先进》:「政事:冉有、季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牝鸡无晨,武王首誓;……岂唯政事难假,亦名号宜慎矣。」
《國語辭典》:有道  拼音:yǒu dào
1.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礼记。礼器》:「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于侧陋,开敢谏之直言。」
2.有学问道德。《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3.政治清明、天下太平。《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金瓶梅》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汉代举士科目之一。《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郭太》:「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
5.合理。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
6.书函中常用作对人的敬称。
《國語辭典》:明时(明時)  拼音:míng shí
1.治世,政治清明的时代。《文选。曹植。求自试表》:「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盛世。」《文选。韦曜。博弈论》:「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
2.明代。如:「明时有一位大学者王阳明。」
《國語辭典》:清流  拼音:qīng liú
1.清澈的水流。《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文选。左思。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2.比喻品性清高的名士。《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桓阶等传。评曰》:「陈群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
《國語辭典》:中庸  拼音:zhōng yōng
1.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3.礼记篇名。相传为子思所作,阐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4.流行语。中间很臃肿。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来。」
《國語辭典》:中央  拼音:zhōng yāng
1.中间或中心地方。《诗经。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荀子。大略》:「欲近四房,莫如中央。」
2.指国君。《韩非子。扬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清。王先慎。注:「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
3.最高政府所在地。相对于地方而言。如:「中央政府」。
《國語辭典》:治平  拼音:zhì píng
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国家安和。《汉书。卷八六。王嘉传》:「记人之功,忽于小过,以致治平。」
3.宋朝英宗的年号(西元1064~1067)。
《國語辭典》:登台(登臺)  拼音:dēng tái
1.上台。如:「登台领奖」。
2.上舞台表演。如:「演艺人员常随片登台作秀。」
3.登上政治舞台,从事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