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政事堂
唐 宋 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 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太祖 登 正阳门 ,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
《漢語大詞典》:都坐
亦作“ 都座 ”。
(1).政事堂。 魏 晋 时大臣商议政事的地方。晋书·孔愉传:“ 王导 闻而非之,於都坐谓 愉 曰:‘君言姦吏擅威,暴人肆虐,为患是谁?’”北史·文苑传·樊逊:“祕书监 尉瑾 移尚书都坐,凡所得别本三千餘卷,五经诸史殆无遗闕。”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宗爱 方用事,威振四海。尝召百官於都坐。” 胡三省 注:“ 魏 有都坐大官。 魏 之都坐,犹 唐 之朝堂也。或曰都坐尚书。都坐即 唐 之政事堂。”
(2).借指尚书令等大官。北齐书·胡长仁传:“ 长仁 累迁右僕射及尚书令……省务既繁,簿案堆积,令史欲諮都座,日有百数。”北史作“都坐”。
《國語辭典》:中书(中書)  拼音:zhōng shū
1.宫中所藏的书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孔安国传》:「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
2.中书令的简称。参见「中书令」条。
3.中书舍人的简称。参见「中书舍人」条。
4.中书省的简称。参见「中书省」条。
5.宋代的政事堂。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行至题下,特迟留诵诗。」
《國語辭典》:中书君(中書君)  拼音:zhōng shū jūn
唐韩愈《毛颖传》的虚构人物。毛颖居中山为蒙恬所擒,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后累拜为中书令,与上亲狎,上呼之为「中书君」。见唐。韩愈《毛颖传》。后用来指毛笔。宋。苏轼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
《國語辭典》:中堂  拼音:zhōng táng
1.正中的厅堂。《仪礼。聘礼》:「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閒。」汉。郑玄。注:「中堂,南北之中也。」《儒林外史》第五回:「灵柩停在第二层中堂内,众人进来参了灵,各自散了。」
2.庭院。三国魏。曹丕感物赋〉:「堀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明。何景明 寄孙世其诗:「系马中堂树,听莺上苑花。」
3.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书画。《老残游记》第三回:「只有中间挂著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
《國語辭典》:中堂  拼音:zhōng tang
唐设政事堂于中书省,以宰相主领其事,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以后则指内阁大学士。《儒林外史》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馀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谥为文恪。」《文明小史》第三一回:「那黄老前辈,不是我说他,碰著几个阔人,或是中堂、尚书有权势的,一般低颜下膝的恭维。」
《國語辭典》:堂老  拼音:táng lǎo
1.唐代宰相彼此间的尊称。
2.称谓。指母亲。
《漢語大詞典》:中书堂(中書堂)
中书省的政事堂。 唐 杜甫 《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仇兆鳌 注:“ 李华 《中书政事堂记》: 武德 以来,於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高宗 光宅 元年, 裴炎 自侍中除中书令,执宰相笔,乃迁政事堂於中书省。” 宋 陆游 《送襄阳郑帅唐老》诗:“武能防秋 北平 道,文合落笔中书堂。”
《國語辭典》:堂印  拼音:táng yìn
1.唐代宰相所用的官印。唐。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诗:「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唐。韩愈 次潼关上都统相公诗:「暂辞堂印执兵权,尽管诸军破贼年。」
2.骰子掷双重四为堂印。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饮酒家谓重四为堂印。」宋。宋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二○。荀鹤恶念》:「一日,梁祖请客,散后,以骰子自掷,意有所卜。百掷无贵彩,怒甚,因戏曰:『我与杜荀鹤卜及第否?』应声成堂印。」
《國語辭典》:堂老  拼音:táng lǎo
1.唐代宰相彼此间的尊称。
2.称谓。指母亲。
《漢語大詞典》:堂厨(堂廚)
政事堂的公膳房。新唐书·李德裕传:“始,二省符 江 淮 大贾,使主堂厨食利,因是挟貲行天下,所至州镇为右客,富人倚以自高。 德裕 一切罢之。”
《漢語大詞典》:堂餐
唐 时政事堂的公膳。新唐书·张镒传:“明年,以 两河 用兵,詔省薄御膳及皇太子食物, 鎰 因奏减堂餐钱及百官稟奉三分一,以助用度。”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定数:“太平广记载: 唐 张文瓘 居中书数年,未能食一堂餐,以为命蹇。”参见参见“堂食”。
《國語辭典》:参堂(參堂)  拼音:cān táng
进谒、拜见长辈或位尊者。《儒林外史》第七回:「举人报中了进士,即刻在下处摆起公座来升座,长班参堂磕头。」也作「参场」。
《漢語大詞典》:干堂
亦称“ 参堂 ”。 宋 官员注授差遣的方式之一。京朝官若不经吏部注授差遣,而直接赴政事堂由宰相注授,谓之“干堂”。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一:“叔祖侍郎 婺 倅满秩造朝,未暇干堂,且归 嘉禾 。”
《國語辭典》:堂食  拼音:táng shí
公家为宰相所准备的膳食。《新五代史。卷三○。汉臣传。苏逢吉》:「逢吉已贵,益为豪侈,谓中书堂食为不可食。」后指做官的意思。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叫化的些残汤剩饭那里有重罗面,你不想堂食玉酒琼林宴。」
《漢語大詞典》:堂饭(堂飯)
宰相政事堂的公膳。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宰相堂饭,常人多不敢食。”
《國語辭典》:堂馔(堂饌)  拼音:táng zhuàn
宰相的膳食。《新唐书。卷一一三。张文瓘传》:「初,同列以堂馔丰馀,欲少损。」
《國語辭典》:堂食  拼音:táng shí
公家为宰相所准备的膳食。《新五代史。卷三○。汉臣传。苏逢吉》:「逢吉已贵,益为豪侈,谓中书堂食为不可食。」后指做官的意思。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叫化的些残汤剩饭那里有重罗面,你不想堂食玉酒琼林宴。」
《國語辭典》:堂案  拼音:táng àn
唐代宰相于政事堂审理案件的文书档案。《新唐书。卷一二四。宋璟传》:「张嘉贞后为相,阅堂案,见其危言切议,未尝不失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