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0,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下一页
放钵经
放灯
放禅
护命放生仪轨法
放光
见兔放鹰
心花怒放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令放逸者生觉知
放光般若
令诸兽不放逸
普放妙华光华藏世界
放逸随烦恼
佛类词典(续上)
放钵放钵经
放灯
放禅
护命放生仪轨法
放光
见兔放鹰
心花怒放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令放逸者生觉知
放光般若
令诸兽不放逸
普放妙华光华藏世界
放逸随烦恼
其它辞典
尧(别称 帝尧、尧帝、陶唐氏 尧 放勋 伊祁放勋 唐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远古帝王,名放勋。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族首领。初居于陶,后迁居唐,故称陶唐氏,史称唐尧。相传曾设官掌时令,定历法。命鲧治洪水未成。咨询于四岳,选择舜为继承人。察舜行事三年,命舜摄政。死后由舜继位,史称禅让。一说,尧晚年德衰,为舜所囚而夺其位。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帝姓伊祁,名放勋,帝喾子,兄帝挚封为唐侯,以帝挚之九年受禅,号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阳。或云以土德王。在位七十年而舜摄,又二十八年崩,年百七十。(谥曰尧。)
放钵
【佛学大辞典】
(修法)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钵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钵行佛正道,欲利益众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钵,若者如仰钵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禅定思静,诵八大龙王陀罗尼及龙王名号,(中略)次取空钵召请诸龙王及迦楼罗鸟王,各咒一万三千遍,即没空中,起大风轮。尔时金翅鸟王及娑伽罗大龙王等乘其风轮,顶戴空钵,至天上诸龙王宫及阿修罗宫,即取长年仙药,施与行人。行者服已,住寿一千岁,神通如意,能堪修行佛之妙法道。若亲近女色及食肉类,则不得飞钵,神通顿止。是则先佛修行之要术,神仙之秘法也。
(修法)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钵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钵行佛正道,欲利益众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钵,若者如仰钵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禅定思静,诵八大龙王陀罗尼及龙王名号,(中略)次取空钵召请诸龙王及迦楼罗鸟王,各咒一万三千遍,即没空中,起大风轮。尔时金翅鸟王及娑伽罗大龙王等乘其风轮,顶戴空钵,至天上诸龙王宫及阿修罗宫,即取长年仙药,施与行人。行者服已,住寿一千岁,神通如意,能堪修行佛之妙法道。若亲近女色及食肉类,则不得飞钵,神通顿止。是则先佛修行之要术,神仙之秘法也。
放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闻之,遂发大心。
(经名)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闻之,遂发大心。
放灯
【佛学大辞典】
(行事)点灯放夜也。汉明帝时,佛法初东渐,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角法力胜之,明帝敕于上元(正月十五日)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效之,至三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皆放灯云。僧史略下曰:「案汉法本内传曰:佛法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中略)唐先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请以正月十五日燃灯。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敕,常以二月望日烧灯。(中略)德宗贞元三年敕,正月十五日燃灯。是汉明帝因佛法初来与道士角法,敕令烛灯表破昏闇。(中略)后历诸朝或然不。大宋太平兴国六年敕,下元亦放灯,三夜为军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灯放夜,自此为始。著于格令焉。」
(行事)点灯放夜也。汉明帝时,佛法初东渐,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角法力胜之,明帝敕于上元(正月十五日)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效之,至三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皆放灯云。僧史略下曰:「案汉法本内传曰:佛法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中略)唐先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请以正月十五日燃灯。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敕,常以二月望日烧灯。(中略)德宗贞元三年敕,正月十五日燃灯。是汉明帝因佛法初来与道士角法,敕令烛灯表破昏闇。(中略)后历诸朝或然不。大宋太平兴国六年敕,下元亦放灯,三夜为军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灯放夜,自此为始。著于格令焉。」
放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林之语。止坐禅也。
(杂语)禅林之语。止坐禅也。
护命放生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放光
【佛学常见辞汇】
佛用神通力来发放光明。大凡佛的种种放光,都对众生有利。放光也有各处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狱道的众生,膝盖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众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饿鬼道的众生,肚脐放光,是利益修罗道的众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众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众生,口里放光,是利益小乘的众生,眉间放光,是利益大乘的众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机,或是召集大菩萨,或是灌十方诸佛之顶。
佛用神通力来发放光明。大凡佛的种种放光,都对众生有利。放光也有各处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狱道的众生,膝盖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众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饿鬼道的众生,肚脐放光,是利益修罗道的众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众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众生,口里放光,是利益小乘的众生,眉间放光,是利益大乘的众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机,或是召集大菩萨,或是灌十方诸佛之顶。
见兔放鹰
【俗语佛源】
鹰隼是一种猛禽,动作迅疾,搏兔准确而有力。禅宗用以比喻对机说法,机锋敏捷,体现出「顿悟」的特色。《五灯会元》卷十六谓:「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发箭。」后俗语中用「见兔放鹰」比喻见到眼前的利益,就贪婪地竞相争逐。如《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李明权)
鹰隼是一种猛禽,动作迅疾,搏兔准确而有力。禅宗用以比喻对机说法,机锋敏捷,体现出「顿悟」的特色。《五灯会元》卷十六谓:「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发箭。」后俗语中用「见兔放鹰」比喻见到眼前的利益,就贪婪地竞相争逐。如《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李明权)
心花怒放
【俗语佛源】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俗语佛源】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佛教语,谓停止作恶,立成正果。后成为一句劝人改恶从善的俗谚。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夫佛法广大,容人忏悔,一切恶业,应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闻之乎?」原来,在宋代的禅宗「灯录」中,已经广泛引用这句俗谚了。最初,《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谓「抛下操刀,便證阿罗汉果。」到了《续传灯录》和《五灯会元》中,改成了「下屠刀,立地成佛。」意义升格了。其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凉译出的《涅槃经·梵行品》:「波罗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为「不杀生」。佛教认为杀生属于应受地狱报应的最大恶业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杀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恶业。不造一切恶业,就能得到种种福报,进而摆脱轮回,直至成佛。禅宗好谈立地成佛,同慧能所传顿悟之法有关。「立地」是唐宋时的口语,犹言立刻,当下。现代也有运用于文章的,如鲁迅《准风月谈》:「古时候虽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终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这一种玩意儿,实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李明权)
令放逸者生觉知
【三藏法数】
令放逸生觉知者,谓佛说法时,或有放逸之人,不能毕集,必须地动,令其觉知,皆来谛听也。
令放逸生觉知者,谓佛说法时,或有放逸之人,不能毕集,必须地动,令其觉知,皆来谛听也。
放光般若
【三藏法数】
谓世尊入于三昧,从足千辐轮相,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诸毛孔中,皆放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为诸菩萨而说此经,是名放光般若。(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谓世尊入于三昧,从足千辐轮相,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诸毛孔中,皆放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为诸菩萨而说此经,是名放光般若。(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令诸兽不放逸
【三藏法数】
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守护身语,心不放逸;若有行恶法者,悉知惭愧,而生悔心。犹师子震吼,令一切诸兽皆不放逸也。
谓如来无畏说法,为令一切众生,守护身语,心不放逸;若有行恶法者,悉知惭愧,而生悔心。犹师子震吼,令一切诸兽皆不放逸也。
普放妙华光华藏世界
【三藏法数】
此第五重世界,依一切树庄严宝轮网海住,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五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香光喜力海。
此第五重世界,依一切树庄严宝轮网海住,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五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佛号香光喜力海。
放逸随烦恼
【三藏法数】
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