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经名)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放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放种种色光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放光三昧者,常修火一切入故,生神通力。随意放种种色光,随众生所乐。若热若冷,若不热不冷。」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放种种光明,照诸三昧,悉皆明了,是名放光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放种种色光之三昧也。智度论四十七曰:「放光三昧者,常修火一切入故,生神通力。随意放种种色光,随众生所乐。若热若冷,若不热不冷。」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放种种光明,照诸三昧,悉皆明了,是名放光三昧。
放光动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说深经之前放光明震动大地也。是为大乘之通相。法华六瑞中之二瑞。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深妙的经典时,通常先发放光明和震动大地。
(术语)佛说深经之前放光明震动大地也。是为大乘之通相。法华六瑞中之二瑞。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深妙的经典时,通常先发放光明和震动大地。
放光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经名)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放光般若波罗蜜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十卷,无罗叉译。与大般若第二分同本,常加啼法上之二品与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竺法护译之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同本。放光之义,光赞经之下释之。
(经名)二十卷,无罗叉译。与大般若第二分同本,常加啼法上之二品与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竺法护译之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同本。放光之义,光赞经之下释之。
放参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林之语。住持有事故或临时祈祷放免晚参(夜之坐禅也),是云放参,即鸣钟三下,谓之放参钟。见象器笺九。
(杂语)禅林之语。住持有事故或临时祈祷放免晚参(夜之坐禅也),是云放参,即鸣钟三下,谓之放参钟。见象器笺九。
放逸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二十随烦恼之一。不守规矩也。大乘义章二曰:「离善方便名放逸。」
【佛学常见辞汇】
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俗语佛源】
梵语Pramada的意译。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称「逸」。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的精神状态,亦谓不守佛门规矩。如唐·白居易《东都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大师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后指豪放不羁。如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于鹄》:「有诗甚工,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又如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文三桥》:「意气放逸,旁若无人。」(文贤)
(术语)唯识论二十随烦恼之一。不守规矩也。大乘义章二曰:「离善方便名放逸。」
【佛学常见辞汇】
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俗语佛源】
梵语Pramada的意译。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称「逸」。即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诸善的精神状态,亦谓不守佛门规矩。如唐·白居易《东都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大师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后指豪放不羁。如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于鹄》:「有诗甚工,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且多警策。」又如清·严有禧《漱华随笔·文三桥》:「意气放逸,旁若无人。」(文贤)
放钵
【佛学大辞典】
(修法)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钵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钵行佛正道,欲利益众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钵,若者如仰钵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禅定思静,诵八大龙王陀罗尼及龙王名号,(中略)次取空钵召请诸龙王及迦楼罗鸟王,各咒一万三千遍,即没空中,起大风轮。尔时金翅鸟王及娑伽罗大龙王等乘其风轮,顶戴空钵,至天上诸龙王宫及阿修罗宫,即取长年仙药,施与行人。行者服已,住寿一千岁,神通如意,能堪修行佛之妙法道。若亲近女色及食肉类,则不得飞钵,神通顿止。是则先佛修行之要术,神仙之秘法也。
(修法)长寿之秘法也。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放钵品说,佛告曼殊师利童子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飞空钵行佛正道,欲利益众生者,先选高山及深谷,若者如覆钵,若者如仰钵寂寞无人最胜之境界,作造庵室,唯好独住此清净道场所,断语无言,断五榖粒,食餐松叶,吞水吸气,禅定思静,诵八大龙王陀罗尼及龙王名号,(中略)次取空钵召请诸龙王及迦楼罗鸟王,各咒一万三千遍,即没空中,起大风轮。尔时金翅鸟王及娑伽罗大龙王等乘其风轮,顶戴空钵,至天上诸龙王宫及阿修罗宫,即取长年仙药,施与行人。行者服已,住寿一千岁,神通如意,能堪修行佛之妙法道。若亲近女色及食肉类,则不得飞钵,神通顿止。是则先佛修行之要术,神仙之秘法也。
放钵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闻之,遂发大心。
(经名)一卷,失译,即普超三昧经奉钵品之别译也。二百天子欲退大心,佛化作一人持百味饭食使献佛,佛即置钵于地下入地中,至赖毗罗耶佛刹悬空中,使诸弟子索之,不得,最后,文殊师得索之,还献佛所,赖毗罗耶佛因为诸弟子说诸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苦道,二百天子闻之,遂发大心。
放灯
【佛学大辞典】
(行事)点灯放夜也。汉明帝时,佛法初东渐,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角法力胜之,明帝敕于上元(正月十五日)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效之,至三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皆放灯云。僧史略下曰:「案汉法本内传曰:佛法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中略)唐先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请以正月十五日燃灯。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敕,常以二月望日烧灯。(中略)德宗贞元三年敕,正月十五日燃灯。是汉明帝因佛法初来与道士角法,敕令烛灯表破昏闇。(中略)后历诸朝或然不。大宋太平兴国六年敕,下元亦放灯,三夜为军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灯放夜,自此为始。著于格令焉。」
(行事)点灯放夜也。汉明帝时,佛法初东渐,摩腾竺法兰与道士角法力胜之,明帝敕于上元(正月十五日)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效之,至三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皆放灯云。僧史略下曰:「案汉法本内传曰:佛法初来与道士角试,烧经像无损而发光。又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中略)唐先天二年西域僧沙陀,请以正月十五日燃灯。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十四日敕,常以二月望日烧灯。(中略)德宗贞元三年敕,正月十五日燃灯。是汉明帝因佛法初来与道士角法,敕令烛灯表破昏闇。(中略)后历诸朝或然不。大宋太平兴国六年敕,下元亦放灯,三夜为军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灯放夜,自此为始。著于格令焉。」
放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林之语。止坐禅也。
(杂语)禅林之语。止坐禅也。
护命放生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放光
【佛学常见辞汇】
佛用神通力来发放光明。大凡佛的种种放光,都对众生有利。放光也有各处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狱道的众生,膝盖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众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饿鬼道的众生,肚脐放光,是利益修罗道的众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众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众生,口里放光,是利益小乘的众生,眉间放光,是利益大乘的众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机,或是召集大菩萨,或是灌十方诸佛之顶。
佛用神通力来发放光明。大凡佛的种种放光,都对众生有利。放光也有各处的不同,如足底放光,是利益地狱道的众生,膝盖放光,是利益畜生道的众生,小腹放光,是利益饿鬼道的众生,肚脐放光,是利益修罗道的众生,胸口放光,是利益人道的众生,肩上放光,是利益天道的众生,口里放光,是利益小乘的众生,眉间放光,是利益大乘的众生,肉髻放光,是利益上乘的根机,或是召集大菩萨,或是灌十方诸佛之顶。
见兔放鹰
【俗语佛源】
鹰隼是一种猛禽,动作迅疾,搏兔准确而有力。禅宗用以比喻对机说法,机锋敏捷,体现出「顿悟」的特色。《五灯会元》卷十六谓:「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发箭。」后俗语中用「见兔放鹰」比喻见到眼前的利益,就贪婪地竞相争逐。如《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李明权)
鹰隼是一种猛禽,动作迅疾,搏兔准确而有力。禅宗用以比喻对机说法,机锋敏捷,体现出「顿悟」的特色。《五灯会元》卷十六谓:「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发箭。」后俗语中用「见兔放鹰」比喻见到眼前的利益,就贪婪地竞相争逐。如《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当今世情,何人不趋炎附势,见兔放鹰,谁肯结交穷秀才?」(李明权)
心花怒放
【俗语佛源】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
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故名「心花」。《圆觉经》:「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唐译《华严经》卷六六:「又如满月出现虚空,令可化者心花开敷。」南朝梁·简文帝《又请御讲启》:「俾兹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树,共转六尘。」后来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开朗愉快。怒放:盛开。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四回:「平中丞此时喜得心花怒放,连说:『难为他了,难为他了。』」(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