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支
【三藏法数】
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三藏法数】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第二禅时,种种呵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则发第三禅之乐。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也。
【三藏法数】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第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也。
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三藏法数】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第二禅时,种种呵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则发第三禅之乐。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也。
【三藏法数】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第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也。
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则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也。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则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也。
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也。
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也。
辟支佛地
【三藏法数】
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谓缘觉之人,发真无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见、思习气,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谓侵入习气之内,而除断之也。见、思习气者,谓见、思惑馀习之气分也。)
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谓缘觉之人,发真无漏,功德力大,福慧深利,以能侵除见、思习气,故名辟支佛地。(侵除者,谓侵入习气之内,而除断之也。见、思习气者,谓见、思惑馀习之气分也。)
内净支
【三藏法数】
心无觉观之浑浊,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种种呵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净也。
心无觉观之浑浊,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种种呵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净也。
不苦不乐支
【三藏法数】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第三禅时,种种呵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无苦无乐也。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第三禅时,种种呵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无苦无乐也。
念清净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第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其不退,进入胜品也。(下地者,即三禅也。)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第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其不退,进入胜品也。(下地者,即三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