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觉道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觉支与八正道支。称赞净土经曰:「甚深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道支等,无量妙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七觉支与八正道。
观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法之部分。止观五上曰:「禅有观支,因生邪慧。逸观于法,僻起诸倒。」同十上曰:「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
【三藏法数】
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藏法数】
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是欲界之所未有也。
七支戒
【佛学常见辞汇】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行支
【佛学次第统编】
或有一业,唯感总报,或有一业,通感总别,并是行支也。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别报果也。感当业中,别有一业,唯感别报,谓之别助当业。
识等五支
【佛学次第统编】
「五种熏发」名言熏习发识等种,未必一时。虽有前后,杂乱不定。于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为后。然此五种,由业熏发,必是同时,由行熏识业力种成。令五种子,一时转变,于生死位,能生自果而已。
「识等次叙」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谓本识为生异熟主故。馀四为伴,是助伴生。就彼四中,名色是总。而体性宽,馀三是别。而义用狭,就后三中六处以受等依是胜,馀二以依处生是劣,就后二中,触以能生生受是因,受以触所生是果也。或依当来生起分位,现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非行熏时,及实生果有其前后,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显。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也。
五支功德──初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如树之根干,是一枝条有异,禅支之义亦尔,从一定心出生五支故也。又支持之义,谓定心浅薄,易于摇动,若得觉观等法支持,则定心安隐牢固,故名支也。
〔一、觉支〕,初心在缘为觉。谓行者于定中发初禅,清净色法,触其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初觉此触,故名觉支。
〔二、观支〕,细心分别为观。谓行者既證初禅,即以细心分别禅中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故名观支。
〔三、喜支〕,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五支功德──三禅天定五支功德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舍支〕,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二、念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慧支〕,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四、乐支〕,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五、一心支〕,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八支语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上首语〕,首,始也。谓佛凡有所说,必以趣向涅槃之道而为首先,故名上首语。(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美妙语〕,谓佛所说法,言辞柔软,嘉美微妙,令人乐闻,故名美妙语。
〔三、显了语〕,谓佛说法,随机演畅,于诸事理,显白明了,故名显了语。
〔四、易解语〕,谓佛说法,善巧方便,令诸众生,即得解悟,故名易解语。
〔五、乐闻语〕,谓佛说法,称适机宜,语音宣畅,事理该明,当机之众,无不喜乐听闻,故名乐闻语。
〔六、无依语〕,谓佛说法,随机开导,无所依著,亦不希望他人信己而后为说,故名无依语。
〔七、不逆语〕,谓佛说法,知诸众生根量,随顺不违,使其各得获益,故名不逆语。
〔八、无边语〕,谓佛说法,具大智慧,具大辩才,称性宣演,无有穷极,故名无边语。
顺觉支戒
【三藏法数】
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七觉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喜支
【三藏法数】
欣庆之心为喜。谓行者获得初禅天定,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三藏法数】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欢喜无量也。
【三藏法数】
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净时,得免觉观之患,而获胜定内證之喜无量也。
乐支
【三藏法数】
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喜心既息,则恬然静虑,受禅之乐,故名乐支。
【三藏法数】
怡悦之心为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三支,将获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馀地更无遍身之乐,故名乐支。
【三藏法数】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喜踊之心既息,则恬然静虑,而受怡悦之乐也。
【三藏法数】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而受怡悦之乐也。
【三藏法数】
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第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之三支,将护此乐,乐则遍身。若离三禅,则馀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一心支
【三藏法数】
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散乱,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三藏法数】
心与定法相应为一。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初證禅时,心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喜乐心息,自然心与定一也。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也。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三藏法数】
心与定一,名一心。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之定,用前舍念二支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寂静,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也。
舍支
【三藏法数】
离喜不悔之心为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三藏法数】
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第二禅时,种种呵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则发第三禅之乐。若證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也。
【三藏法数】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第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也。
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乐则增长,故名念支。
【三藏法数】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则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也。
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为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故名慧支。
【三藏法数】
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第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