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1,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支度
支娄迦谶
支遁
支提
支提山部
支提加部
支徵
支硎山
支谦
支谶
支那五山
支那十刹
五分十支
五支戒
五支作法
支度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度修法供养物等支具之意。陀罗尼集经十二有庄严道场及供养具支料度法一品。
支娄迦谶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云支谶。(参见:支谶)
支遁
【佛学大辞典】
(人名)晋林虑人。字道林。本姓闵氏。家世奉法。尝于馀杭山沈思道行。年二十五,始释形入道。后终于洛阳。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称支硎。(参见:支硎山)
支硎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江苏吴县西南。晋支遁隐此。平石为硎。山有平石。故支遁得名。有梁武帝报恩寺。又称报恩山。东址有观音寺,亦称观音山。
支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Caitya,又作支帝,脂帝,支徵。新作制多,制底,制底耶。积聚之义。以积聚土石而成之也。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也。义翻云灵庙。或言有舍利云塔婆,无舍利云制底。或谓总云塔,别云制底。或谓制底与塔婆其义同,无有无总别之差。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共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即名此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中略)又释: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砖土而成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睹波,义亦同此。旧总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玄应音义三曰:「支提,或言脂帝,或言脂帝浮都,此云聚相,谓集宝及石等高以为相也。」宗轮论述记曰:「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大日经疏五曰:「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同六曰:「复次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阿育王经七曰:「四支徵(音知荷反)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
支提山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Caityas/aila,小乘二十部之一。旧云支提山部,新云制多山部。
支提加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与制多山部同。
支徵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支提)
支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Caitya,又作支帝,脂帝,支徵。新作制多,制底,制底耶。积聚之义。以积聚土石而成之也。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也。义翻云灵庙。或言有舍利云塔婆,无舍利云制底。或谓总云塔,别云制底。或谓制底与塔婆其义同,无有无总别之差。寄归传三曰:「大师世尊既涅槃后,人天共集以火焚之。众聚香柴遂成大,即名此处以为制底,是积聚义。(中略)又释:一想世尊众德俱聚于此。二乃积砖土而成之。详传字义如是,或名窣睹波,义亦同此。旧总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讹矣。」玄应音义三曰:「支提,或言脂帝,或言脂帝浮都,此云聚相,谓集宝及石等高以为相也。」宗轮论述记曰:「制多者,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法华义疏十一曰:「依僧祇律:有舍利名塔婆,无舍利名支提。地持云:莫问有无,皆名支提。」大日经疏五曰:「制底,翻为福聚,谓诸佛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同六曰:「复次梵音制底与质多体同,此中秘密谓心为佛塔也。」阿育王经七曰:「四支徵(音知荷反)处,成道处,转法轮处,涅槃处。」
支硎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江苏吴县西南。晋支遁隐此。平石为硎。山有平石。故支遁得名。有梁武帝报恩寺。又称报恩山。东址有观音寺,亦称观音山。
支谦
【佛学大辞典】
(人名)汉时高僧,字恭明,月氐国优婆塞也。汉末游洛,该览经籍,细长黑瘦,白眼黄睛。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支谶
【佛学大辞典】
(人名)月支之僧,支楼迦谶也。梁僧传一曰:「支楼迦谶,亦直云支谶。」
支那五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径山兴圣万寿寺,在杭州。二、阿育王山鄮峰广利寺,在宁波。三、太白山天童景德寺,在宁波。四、北山景德灵隐寺,在杭州。五、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在杭州。此为宋南渡后所定。后元文宗时,建金陵之天界大龙翔集庆寺独为五山之冠。明朝依之。
支那十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在杭州。二、道场山护圣万寿寺,在乌程县。三、蒋山太平兴国寺,在南京。四、万寿山报恩光孝寺,在苏州。五、雪窦山资圣寺,在宁波。六、江心山龙翔寺,在永嘉县。七、雪峰山崇圣寺,在福建侯官县。八、云黄山宝林寺,在金华。九、虎丘山云岩寺,在苏州。十、天台山国清教忠寺,在天台县。
五分十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
五支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支条之戒也。谓大涅槃心一理根本开出之支末事戒,有五种之别: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馀清净戒,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阿耨多罗三菩提戒,大涅槃经第十一圣行品之所说也。净影之涅槃义记第五上释之曰:「根本业清净者,离其根本不善业道前后眷属。馀清净者,离其业道前后方便,非诸恶觉。觉清净著,离八恶觉,护持正念。念清净者,修六念心,助成戒行。回向阿耨三菩提者,用戒求佛也。此等分别,如杂心论。」宝亮配之于大小乘诸戒,小乘四重戒,为根本业清净戒,第二篇以下,即四重之馀,为前后眷属馀清净戒,不起五毒等,不犯菩萨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犯四十轻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上四戒回向菩提,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天台以四重或十善性戒为根本业清净戒,偷兰遮等馀四篇为前后眷属馀清净戒,定共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定共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大乘戒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章安配于三聚净戒,前二者为摄律仪戒,次二者为摄善法戒,后一者为摄众生戒。出于涅槃经集解,法华玄义,释签私记等。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