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1,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橪支
三支比量
僧祇支
讵忍折支
空头支票
可塔扑支
漫漶支离
昧履支
蜜的支
乐不可支
泠支
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佛类词典
七支
七支业
七支念诵法
《漢語大詞典》:橪支
香草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枇杷橪柿”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魏 张揖 曰:“橪,橪支,香草也。”一说木名。见 司马贞 索隐引 郭璞 注。
《漢語大詞典》:三支比量
古 印度 因明学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称三支。以因、喻论证宗,称比量。整个论证过程称三支比量。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辩説之道,先见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谓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辩,初宗,次因,次喻。(兼喻体、喻依。) 大秦 之辩,初喻体(近人译为大前提),次因(近人译为小前提),次宗。其为三支比量一矣。”参见“ 三支 ”。
《漢語大詞典》:三支
(1).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 、 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 , 亮 受业于 支谶 。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 三国 时代 支纤 、 支亮 、 支谦 ,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
《漢語大詞典》:僧祇支
即僧却崎。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佛释·僧衣:“梵言‘僧祇支’。《西域记》云:‘正名僧迦鵄。’此云覆腋衣。”
《分类字锦》:讵忍折支(讵忍折支)
元稹 酬白学士代书诗 乍能还帝笏,讵忍折吾支。
分类:正直
《國語辭典》:空头支票(空頭支票)  拼音:kòng tóu zhī piào
1.签发支票的存款户,其银行的存款额或约定的透支额,不敷支票所载的金额,而遭银行退票的支票。也称为「芭乐票」。
2.比喻不能实现的承诺。如:「说话要实在,不要乱开空头支票。」
《漢語大詞典》:可塔扑支(可塔撲支)
象声词。 元 无名氏 《破风诗》第三折:“[行者做开门科云]可塔扑支,师姑每接了门閂者。”
分類:象声词
《漢語大詞典》:漫漶支离(漫漶支離)
模糊残缺。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下·段干微》:“曰:‘ 金溪 之学何如?’曰:‘学不论心久矣, 陆氏 兄弟卓然有见於此,亦人豪哉……故登其门者,类皆紧峭英迈而无漫漶支离之病,惜乎力行功加而致知道闕,或者不无憾也。’”
分類:模糊残缺
《漢語大詞典》:昧履支
即胡椒。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胡椒,出 摩伽陁国 ,呼为昧履支。”参见“ 胡椒 ”。
分類:胡椒
《國語辭典》:胡椒  拼音:hú jiāo
植物名。胡椒科胡椒属,常绿攀缘藤本。以其辛辣如椒,故称为「胡椒」。茎高六十公分以上;叶互生,长椭圆形或卵形,花两性或杂性,长穗状花序与叶对生。浆果球形,熟则变红色,乾后,皮上生皱,变黑色,称为「黑胡椒」;若将黑胡椒之果皮除去,则称为「白胡椒」,可作调味料或健胃驱风药。原产于东印度。
《漢語大詞典》:蜜的支
唐 时 黠戛斯 国君所住的大毡帐。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 黠戛斯 ﹞其君曰‘阿热’……阿热驻牙 青山 ,固栅代垣,联毡为帐,号‘蜜的支’,它首领居小帐。”
《國語辭典》:乐不可支(樂不可支)  拼音:lè bù kě zhī
形容快乐到了极点。《后汉书。卷三一。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镜花缘》第八四回:「兰言夫子听了宝云夫子之话,正中心怀,乐不可支,如何肯去拦阻。」
分類:快乐极点
《漢語大詞典》:泠支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管子·小匡:“北伐 山戎 ,制 泠支 ,斩 孤竹 而九夷始听。” 章炳麟 《封建考》:“ 东周 既弱, 桓 文 起而扶衰,卒令 邢 卫 復胙, 泠支 受戮。”
《高级汉语词典》: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拼音:líng zhī le mǐ mài wú chóng shù
零零碎碎地借支的米麦数也数不清。零支,零借。无重数,数不清
七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身三口四之恶业也。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恶支分故名为支。十恶中之前七恶也。【又】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三。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
〔二、偷盗〕,谓潜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
〔三、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
〔五、绮语〕,绮即文饰也。谓绮饰言语,取悦于人,故名绮语。
〔六、恶口〕,谓以恶言加彼,令他受恼,故名恶口。
〔七、两舌〕,谓搆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七支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支之作业也。(参见:七支)
七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身三口四之恶业也。身三者杀生,偷盗,邪淫。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七恶支分故名为支。十恶中之前七恶也。【又】转轮圣王象宝之七支。所谓四足首及阴尾是也。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三。
【佛学常见辞汇】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支即支分。身三支谓杀、盗、淫,口四支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总名七支。即十恶中之七也。
〔一、杀生〕,谓断一切众生之命,故名杀生。
〔二、偷盗〕,谓潜起恶心,取他财物,故名偷盗。
〔三、邪淫〕,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言〕,谓以虚诞之言,欺诳他人,故名妄言。
〔五、绮语〕,绮即文饰也。谓绮饰言语,取悦于人,故名绮语。
〔六、恶口〕,谓以恶言加彼,令他受恼,故名恶口。
〔七、两舌〕,谓搆合是非之言,向此说彼,向彼说此,令其争斗,故名两舌。
七支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所出。为极略之念诵法。见诸义轨诀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