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2,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五支戒
五支作法
五支念诵法
五支略念诵要行法
五论十支
月支
目支邻陀
目支邻陀龙池
生一切支分印
生支
老死支
有支
有支习气
贝支迦
佛类词典(续上)
五分十支五支戒
五支作法
五支念诵法
五支略念诵要行法
五论十支
月支
目支邻陀
目支邻陀龙池
生一切支分印
生支
老死支
有支
有支习气
贝支迦
五分十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
(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
五支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支条之戒也。谓大涅槃心一理根本开出之支末事戒,有五种之别: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馀清净戒,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阿耨多罗三菩提戒,大涅槃经第十一圣行品之所说也。净影之涅槃义记第五上释之曰:「根本业清净者,离其根本不善业道前后眷属。馀清净者,离其业道前后方便,非诸恶觉。觉清净著,离八恶觉,护持正念。念清净者,修六念心,助成戒行。回向阿耨三菩提者,用戒求佛也。此等分别,如杂心论。」宝亮配之于大小乘诸戒,小乘四重戒,为根本业清净戒,第二篇以下,即四重之馀,为前后眷属馀清净戒,不起五毒等,不犯菩萨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犯四十轻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上四戒回向菩提,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天台以四重或十善性戒为根本业清净戒,偷兰遮等馀四篇为前后眷属馀清净戒,定共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定共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大乘戒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章安配于三聚净戒,前二者为摄律仪戒,次二者为摄善法戒,后一者为摄众生戒。出于涅槃经集解,法华玄义,释签私记等。
(名数)五种支条之戒也。谓大涅槃心一理根本开出之支末事戒,有五种之别:一、根本业清净戒,二、前后眷属馀清净戒,三、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四、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五、回向阿耨多罗三菩提戒,大涅槃经第十一圣行品之所说也。净影之涅槃义记第五上释之曰:「根本业清净者,离其根本不善业道前后眷属。馀清净者,离其业道前后方便,非诸恶觉。觉清净著,离八恶觉,护持正念。念清净者,修六念心,助成戒行。回向阿耨三菩提者,用戒求佛也。此等分别,如杂心论。」宝亮配之于大小乘诸戒,小乘四重戒,为根本业清净戒,第二篇以下,即四重之馀,为前后眷属馀清净戒,不起五毒等,不犯菩萨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不犯四十轻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上四戒回向菩提,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天台以四重或十善性戒为根本业清净戒,偷兰遮等馀四篇为前后眷属馀清净戒,定共戒为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定共戒为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大乘戒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章安配于三聚净戒,前二者为摄律仪戒,次二者为摄善法戒,后一者为摄众生戒。出于涅槃经集解,法华玄义,释签私记等。
五支作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术语)又称五分作法。谓因明以五支作法之论式也。弥勒,无著,世亲等古因明师所立,各家之论式,亦无一定。瑜伽师地论第十五,明五明处,其中于因明处之下曰:「能成立法,有八种者:一立宗,二辩因,三引喻,四同类,五异类,六现量,七比量,八正教量。」显扬圣教论亦全与之同。此八能立中前五者,即所谓五支作法也。瑜伽师地论解辩因曰:「辩因者,谓为成就所立宗义,依所引喻同类异类现量比量及与正教,建立顺益道理言论。」又释引喻曰:「引喻者,亦为成就所立宗义,引因所依诸馀世间串习共许易了之法,比况言论。」又随所有法望所馀法,相状自体业用法门因果五种,展转少分相似,名为同类。其五种少不相似,名为异类。声无常(立宗),以所作性故(辩因),如瓶空等(引喻),所作如瓶等(同类),非所作如虚空(异类),即其例也。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第十六亦举八能立,前五支中,第四名为合,第五名为结,不立同类异类之别。是一种之新说也。彼论曰:「合者,为引所馀此种类义,令就此法正说理趣。谓由三分(即前三支),成立如前所成义,已复为成立馀此种类所成义故,遂引彼义令就此法,正说道理。是名合。结者,谓到究竟趣所有正说。由此道理,极善成就。是故此事决定无异。结会究竟是名结。」依是可知第四合支,于直接所立之宗无关系。乃由前三支所成之义已成立,更为成立馀此类似所成之义,引彼义使之合者,第五结支为总结,由前三支所成立之义及第四合支所引合之义者。彼论举一例,谓诸法无我(立宗),若于蕴施设四过可得故(玄因),如于现在施设过去(立喻),如是遮破我颠倒已,即由此道理,常等亦无(合),由此道理,是故五蕴皆是无常乃至无我(结),即其义也。又世亲如实论所出之五分作法,亦少与前二者有殊。彼论曰:「五分义中,一分不具,是名不具足分。五分者:一立义言,二因言,三譬如言,四合譬言,五决定言。譬如有人言声无常,是第一分。何以故?依因生故,是第二分。若有物依因生,是物无常。譬如瓦器依因生,故无常,是第三分。声亦如是,是第四分。是故声无常,是第五分。是五分若不具一分,是名不具足堕负处。」外道尼耶夜学派所立,亦如用五支作法,与如实论所说略同。
五支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三昧耶印明,二不动尊印明,三如来钩印明,四善通印明,五金刚甲冑印明。见大日经,略摄念随行法。
(名数)一三昧耶印明,二不动尊印明,三如来钩印明,四善通印明,五金刚甲冑印明。见大日经,略摄念随行法。
五支略念诵要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之异名。
(书名)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之异名。
五论十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著菩萨之五部本论及世亲菩萨之十部末论。皆显法相瑜伽之理者,(参见:五分十支)
(名数)无著菩萨之五部本论及世亲菩萨之十部末论。皆显法相瑜伽之理者,(参见:五分十支)
五分十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
(术语)法相宗所依之论,无著所造之五大论与世亲所造之十支论也。
月支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又作月氏。国名。在印度之西。史记大宛列传曰:「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也(大宛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汉书西域传上曰:「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里。」玄应音义四曰:「月支国,薄祛罗国应是也,在雪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杂宝藏经七曰:「月氏国有王,名栴檀罽尼吒,闻罽宾国尊者阿罗汉字祇夜多有大称名,思欲相见,即自躬驾,与诸臣从,往造彼国。」原语Kus!ana。
(地名)又作月氏。国名。在印度之西。史记大宛列传曰:「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也(大宛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汉书西域传上曰:「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里。」玄应音义四曰:「月支国,薄祛罗国应是也,在雪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杂宝藏经七曰:「月氏国有王,名栴檀罽尼吒,闻罽宾国尊者阿罗汉字祇夜多有大称名,思欲相见,即自躬驾,与诸臣从,往造彼国。」原语Kus!ana。
目支邻陀
【佛学大辞典】
(异类)Mucilinda,又作目脂邻陀,目真邻陀,目邻,母真邻那,母止邻那,文真邻陀。龙王名。译为解脱。闻法而脱龙苦,故名。住于金刚座侧之池中及目真邻陀山之目真邻陀窟。西域记八曰:「帝释化池东邻中有目支邻陀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味。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七日入定。时此龙王警卫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慧琳音义十二曰:「正音母止邻那,此云脱。」
(异类)Mucilinda,又作目脂邻陀,目真邻陀,目邻,母真邻那,母止邻那,文真邻陀。龙王名。译为解脱。闻法而脱龙苦,故名。住于金刚座侧之池中及目真邻陀山之目真邻陀窟。西域记八曰:「帝释化池东邻中有目支邻陀龙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味。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来初成正觉,于此宴坐,七日入定。时此龙王警卫如来,即以其身绕佛七,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慧琳音义十二曰:「正音母止邻那,此云脱。」
目支邻陀龙池
【佛学大辞典】
(地名)在摩竭陀国金刚座之侧。(参见:目支邻陀)
(地名)在摩竭陀国金刚座之侧。(参见:目支邻陀)
生一切支分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生支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名Linga,鸯伽社哆An%ga-ja%ta,男根也。有部百一羯磨六曰:「生支,梵云鸯伽社哆,译作生支,即是根也。」
(杂名)梵名Linga,鸯伽社哆An%ga-ja%ta,男根也。有部百一羯磨六曰:「生支,梵云鸯伽社哆,译作生支,即是根也。」
老死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缘起支之一。言生支之后衰变而命尽也。
(术语)十二缘起支之一。言生支之后衰变而命尽也。
有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支之一。唯识述记八本曰:「有谓三有,支者因义今义,即三有因,生善恶趣差别因也。」(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支之一。(参见:十二因缘)
(术语)十二支之一。唯识述记八本曰:「有谓三有,支者因义今义,即三有因,生善恶趣差别因也。」(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支之一。(参见:十二因缘)
有支习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习气之一。谓为三有因之熏习气分,能招三界异熟果法之业种也。有二种。一招人天之善果者,二招三恶趣非爱之果者。成唯识论八曰:「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术语)三种习气之一。谓为三有因之熏习气分,能招三界异熟果法之业种也。有二种。一招人天之善果者,二招三恶趣非爱之果者。成唯识论八曰:「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
贝支迦
【佛学大辞典】
(杂语)辟支迦之变音。
(杂语)辟支迦之变音。